查看原文
其他

eo封面 | 东北之惑:发电五巨头致信柴松岳

2015-08-06 eo 南方能源观察

东北之惑:发电五巨头致信柴松岳

eo记者 文华维 罗晶 发自北京、沈阳、长春

TIPS

《南方能源观察》2015年8月刊封面故事《东北之惑》

第一部分回顾点这里 eo封面 | 东北之惑:最佳试点的艰难启动

第二部分回顾点这里 eo封面 | 东北之惑:第一个试点为何选择最激烈的模式

全文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风险初显

两种模式的模拟运行依次完成后,准备工作陷入停滞。


电监会难以确定在市场运营模式上采用两部制电价全电量竞价模式还是有限电量竞价模式。在电监会官员看来,部分竞价模式优势明显,且操作简单,全电量模式竞争烈度大,但有价格司支持。


业界则已预料电监会和价格司倾向于全电量模式。他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全电量竞价模式竞争烈度太大,其二,对容量电价的分歧依然没缩小。


电网公司担心全电量竞争情况下,如果购电价格上涨过大,会导致电网公司亏损。全电量竞价对电网的安全校核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发电企业始终认为,“两部制电价、全电量竞争”对电量、电价的影响已经达到了极致。此模式用全电量竞争取代了计划电量,用两部制电价取代了国家批复电价,也就是说,竞价电厂的全部上网电量都是通过竞争来得到,上网电价除了容量电价仍由国家制定外,电量电价完全由竞争确定。


“市场化改革几乎成了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的决定因素。”一家发电集团的一份调研报告称。


在计划经济时代,发电企业是不需要考虑营销的,只要按照下达的发电计划发电,该完成的利润自然就会完成,没有经营压力。建立电力市场后,发电企业被推向了市场,必须通过自己的营销工作来争取更多的发电量,从而获得期望的利润。


即便是部分电量竞争,发电企业还要从逐年下降的计划发电量中拿出一块来参与电力市场竞争,这意味着,发电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确保完成必须的经营指标和利润,势必加大营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从而造成营销成本不断增加。


“在市场建立之初,一个报价员的身价比以前大大增加,而且报价员每天都可以跟一把手直接对话,提出意见和建议,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市场大大改变了原来固化的层级关系。”一家发电企业东北分公司的管理者说。


此时陷入停滞的另外一大原因在于,政府各部门、市场各方参与者在市场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竞价规划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实行竞价所必需的输电网络及报价、结算系统等各方面软、硬件条件也不完善。


由此产生的担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层面的担心,系统潮流的频繁变化会对系统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另一个是经济层面的,即担心由于价格大幅波动会对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影响,也有人担心市场竞争会导致电力企业的安全投入下降。


2004年5月20日,国家电监会向国家电网公司发出《关于加快建立东北电网建设保障东北区域电力市场正常运行的函》。在函中,电监会表达其担心,东北三省省间联络线输送能力的不足正限制着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发挥,成为制约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瓶颈。


电监会要求,为了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具备条件适时转入试运行,加快东北电网主网架,特别是省间联络线和枢纽变电站的建设已十分迫切和需要。分别是,一是加快联络线建设步伐,着重解决电源卡脖子和输电阻塞问题。二是做好负荷预测工作。负荷预测是电网建设及区域电力市场调度交易的基础,要根据负荷变化,及时调整电网规划、基本建设和调度运行。三是从电网长远规划上,尽快完善东北电网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因区域市场形成带来的省间电力电量的交换,加大联络线建设力度,为统一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奠定基础。


此外,当初选择东北地区作为试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东北电力相对过剩,而2004年时东北的电力供求形势已发生较大变化,其负荷中心辽宁已经开始出现缺电情况。电网公司方面已经开始忧虑,在终端电价不能放开的情况下,贸然实行竞价上网有可能使电网公司面临较大的亏损风险。



电荒解释权


扭转电力需求萎靡局面的是国家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东北地区经济强劲回升,用电需求大幅增长,辽宁也开始阶段性缺电。


这一轮电力需求紧张在2003年就已经显现。2003年4月14日的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曾专门研究过当时的电力供需形势。


紧接着召开的电监会主席办公会强调,某些地区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总体上表现为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估计不会出现大面积持续缺电的情况,但局部缺电已成定局,“要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国务院当好参谋”。


在此前,负责电力规划和项目审批的国家计委从1998年开始暂缓火力发电厂的审批,并在2000年的5年规划中预计,未来的电力需求年增长率不会超过7%。但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电力需求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3年,这一数字是15%,为预测速度的两倍多。计划和现实数字的差距,累积成为现实的电力缺口。


面对短缺,“谁能准确预测电力需求”成了焦点问题。专家们给出的说法是,只有一种答案——市场。市场上供求双方角力形成价格,而供求信息通过价格传递。而中国的电价是政府定价,并不反映供求关系。因此,建立电力市场,电力价格由市场决定,由价格引导电力供需各方做该做的事,这是解决电力供求失衡的根本路径,无论是对过去的过剩、现时的短缺,抑或是将来可能的过剩。


用电负荷带动了东北电网公司的经营向好。2003年东北电网公司经营情况大大好转。全网售电量完成1335.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1.54%,这是多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2004年1至4月模拟运行期间,东北区域电力需求已经保持加快增长。辽、吉、黑和内蒙古东部分别比同期增长14.34%、14.87%、10.38%和3.54%。其中辽宁受电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省间联络线已经接近允许极限。


2004年下半年开始,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辽宁省的铁岭、沈海、锦州、清河等几个大型骨干电厂的煤炭库存急剧下降,已发生因缺煤被迫停机的情况。一段时间里,辽宁省电厂的煤炭总库存已下降至接近警戒储量。


此时东北电监局的判断是,“2004年冬季,辽宁可能出现用电紧张的局面,所以就需要加快建设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用市场的手段解决东北电网、辽宁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从远期讲,解决东北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对于缺电,不同立场者的理解相去甚远。跟2003年初的调研报告不同,电监会系统提出了新的认识,“缺电的环境中也可以搞市场”。


在一次专家云集的研讨会上,外国专家举例阿根廷作为榜样,其在缺电情况下顺利推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电力市场。


柴松岳则把缺电归根于没有建立电力市场。他说,2004年的严重缺电,就是市场化不够。电监会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低效刺激了电荒的蔓延”,“计划经济不利于配置资源,导致了投资对市场反应的缓慢和迟钝”。柴松岳希望东北试点工作为全国电力市场化走出新路子,总结经验,为全国提供借鉴。


电监会一位副主席说,国外电力改革的经验证明,供需关系并不是影响电力市场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电力市场本来就应该发挥双向调节的作用,只适用供大于求或只适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的市场机制,都是不全面的。


此时电监会官员还没意识到,决策层还没打算让市场发挥双向调节的作用,因为销售电价放开还是“一个不允许商议的话题”。



艰难启动


经过漫长的商讨,电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还是认为“两部制电价、全电量竞争”更适合东北区域市场。


原电监会一位参与此事的官员直言不讳:“很多时候都是上级来拍板,下级来论证、完善。适不适合,哪个更适合,没有标准答案。”


2004年12月3日,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柴松岳指示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要尽快进入实质性运行。获准进入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各发电企业的上网电量和电价,将由市场竞争确定。


十天后,东北区域电力市场正式启动。参加竞价的发电企业共29家,总容量为2144万千瓦,占东北地区总装机容量的52%。其中华能集团发电企业7家,容量490万千瓦,占23%;国电集团发电企业4家,容量242万千瓦,占11%;华电集团发电企业5家,容量542万千瓦,占25%;大唐集团发电企业4家,容量140万千瓦,占7%;中电投集团发电企业3家,容量220万千瓦,占10%;其他独立发电企业6家,容量510万千瓦,占24%。


按照规则,年度合同交易量占全年预测电量空间的80%左右。年度合同交易分两次进行,每次交易量各占年度交易量的50%,即全年预测竞价电量的40%。年度合同交易以电厂为单位,采用多段式报价方式,报价段数最多为5段;竞价结果要通过电网安全及电厂最小运行方式校核。东北电网公司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按年度竞价结果与中标电厂签订年度购售电合同。


2004年12月上旬,东北区域电力市场首先进行了年度合同的第一轮竞价。结果,几大发电集团重排了在东北的市场份额。


第一轮竞标结束之后,华电集团成为赢家,其下属的几个发电厂的年度电量空间已经竞满。而华能集团下属的电厂由于报价较高而少有斩获。大唐等发电集团的结果也不甚理想。


2004年12月下旬,第二轮竞标结束。两轮年度竞标结果显示,原来计划电价偏高的企业中标结果普遍不理想,而原来国家核定电价较低的电厂中标情况较好。


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网总容量12%的华能集团,下属电厂多为新建电厂,其成本和原来获批的还本付息电价就比一般老电厂的成本要高得多,在竞标中处于劣势。


作为竞价上网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华电集团在全东北的装机容量不到14%,而中标量在40%以上,并且量价齐升。综合平均上网电价为266.994元/兆瓦时,与政府批复电价相比,增加了12.469元/兆瓦时。


从年度合同交易结果看,东北区域上网电价总体水平下降了大约2厘钱,为平衡账户贡献了约1.18亿元的盈余。电价较低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电力送辽宁份额大幅度增加,约占年度总交易电量的一半以上。


这一结果正符合此前的判断,极大地优化了电力资源的配置。电监会认为,电力市场的竞价对平抑辽宁省电价水平、降低东北地区工业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廉价电力进入东北负荷中心辽宁省,将大大缓解由于用电增长较快而出现的供需趋紧的矛盾。


电监会的解读为,这一结果证明选择东北作为区域电力市场的试点是正确的,在东北建立统一的区域电力市场是完全可行的。


与此同时,电力供需矛盾的“火药味”更浓。电力需求继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在攀升。而电煤供应形势没有好转,甚至趋于恶化,辽宁省供不应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此时预测,辽宁省全年电力、电量均有较大缺口,吉林省也将步辽宁省后尘,可能出现阶段性供需吃紧,电力、电量不足的局面。在东北电网形成缺电局面后,向华北送电可能面临来自地方政府的巨大压力。



联合反击


年度竞价后,发电企业坐不住了。


竞价结果还没公布,发电企业已经估算到竞价结果会略低于国家批复的电价。而电煤价格持续高涨更令发电企业高管如坐针毡。


2002年,国家停止对煤炭实行国家指导价,开始采用完全市场定价制度。在煤炭放开之前,国家每年组织煤炭订货会签订供需合同。但在每年的煤炭订货会上,政府会发布一个参考协调价格,来促成煤电双方成交。


发电企业难以适应这种模式,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此时由国家批复,发电的主要原料却自由浮动,盈利难以保证。


开启“市场煤、计划电”时,煤炭恰好开始上扬。2003年后,中国煤价开始快速上涨,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是对电力的贪婪需求,推动电荒蔓延,煤价一味飙升。


一边是煤价涨和电煤荒,另一边则是被电力市场竞争压低的上网电价,发电企业不愿意玩了。理由是,在煤炭供应紧张、煤炭价格上涨以及电力需求旺盛时期,不利于建设电力市场。在这样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唯有发电企业的亏损才能换来降价,对发电企业不利,对确保电力供应和电力工业发展也不利。


此时,一封信递至电监会主席柴松岳的案头。中央五大发电集团一把手,包括华能集团总经理李小鹏、大唐集团总经理翟若愚、华电集团总经理贺恭、国电集团总经理周大兵和中电投集团总经理王炳华,在这封信的最后依次签上名字。


信中陈述了电煤供应紧张和价格高涨的形势以及发电集团面临的困难,而在当时推进区域电力市场的时机还不太成熟。五位中管干部在信中说,“两部制电价、全电量竞争”的市场方案不够科学,市场规则也不够规范,建立市场所必须的诸多配套没有完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仓促启动市场运行。五大发电集团共同认为,应该让这个市场继续模拟运行一段时间,不进行结算。


一家发电集团东北分公司的一位高管曾参与此事的前期工作,他说:“主要是考虑到竞价很有可能会导致上网电价降低,而电厂的成本随着电煤采购价格而水涨船高。发电企业为此要承担政策性亏损。这个时候怎么搞市场呢?”


在电力市场中,市场价格将在下至0上至最高限价的范围内波动。在发电企业看来,原国家批复电价经常作为发电企业竞争的电价目标。如果继续竞争,发电企业感到无力回到这一目标价位,而如果煤价继续涨,哪怕达到这一水平,发电企业依然是亏损的。


东北市场在2005年年度竞价中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出现了120元/MWh的最低报价,迫使很多电厂因中标电量不足而被强制按电厂最小方式电量安排发电,且按120元/MWh的最低报价结算。发电集团的结论是,东北市场给发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价格风险,市场价格总体很难达到批复电价,即使高于批复电价也将难以得到兑现。


收到五大副部级企业巨头的联名信件后,国家电监会决定在完成两轮年度合同电量竞价工作后,暂缓月竞价工作。


电监会内部存在两种意见,部分官员认为,在电煤紧张、电力需求旺盛时期确实不利于推进市场,应该暂缓启动,继续模拟运行,此前试运行的年度竞价调整为模拟运行,不再进行结算。部分官员,特别是推进市场的主事者,认为应该继续推进,并接着启动月度竞价。他们认为,此时的局面仅为暂时,可以平稳渡过,且目前的供应紧张正好让市场给投资者发出正确的信号,以此让市场引导投资,告别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和审批。



政企激辩


电监会很快统一并明确了立场,等协调好发电企业后,再启动月度竞价。


此时竞价结果尚未公布,电监会一位官员把年度竞价结果首先告知在竞价中优势明显的企业。让“领先的选手”知道他们跑得好,更加深信自己在市场中可以取得优势,并能获利。对于那些在年度竞价中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则引导其明白,他们在月度竞价中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优势,开展月度竞价有利于他们后期发力。


这位官员逐一与五大发电集团市场营销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这几位负责人都明白电力市场是大势所趋,支持市场改革,也有自信在市场中比其他人获得更多。”这位官员说。其中好几位部门主任出身于国家电力公司,“他们有的人不用做工作,内心就已经支持恢复市场。”这位官员说。


获知竞价结果后,大部分的市场营销部门负责人表态支持市场,都愿意做集团一把手的工作。


此后电监会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一一前往五大发电集团总部,会晤其一把手,表明态度,并一一解释,寻求支持。


电监会负责人表示理解发电企业对发电用煤的价格和数量的不确定性的担心。但是,“建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核心内容是要建立这么一种机制,即适应能源供需和电力供需形势变化的调控电力生产和供应的机制,这种机制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而应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搞市场,必然存在风险,没有风险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发电企业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搞不搞电力市场这个问题都存在,再拖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相反,是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推动了改革。因此月度市场不应该再拖而不决”。


对于发电企业要求慎重改革的诉求,电监会则回应说,推进建设电力市场这项工作,必须非常慎重。基于这样的考虑,电监会采取了模拟运行,再试运行,最后到正式运行这样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进行模拟运行,检验技术支持系统是否可行,规则是否合理等;第二步进行试运行,而且仅开放年度和月度竞价市场,采取追溯结算的方式;第三步才是正式运行。当前是试运行阶段,还没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试运行与正式运行的区别在于结算,两者都结算,但试运行是预结算,最后采取追溯结算的方式。


电监会官员表示,对试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个别问题,可以在追溯结算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在试运行过程中发现规则有明显漏洞,还可以采取制定临时条款等措施加以修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视情况而转入正式运行。希望通过明确的“追溯结算”来稳住发电集团的情绪。


“我们对这个问题是非常慎重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什么时候具备了条件,什么时候再转入正式运行。”电监会官员说。


对于如何理解东北地区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电监会有其不一样的观点。宋密争取发电集团和地方政府时说,电力市场的运行不但不会加剧东北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反而会对东北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起到良好的舒缓作用。首先,电力出现供应紧张并不是市场造成的,没有市场,依然会出现目前供应紧张的局面。其次,电力市场化的改革并没有加剧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从年度竞价的结果来看,大量黑龙江和蒙东的电力进入辽宁,必将对辽宁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起到缓和的作用;同时,由于黑龙江、蒙东的电价低廉,还将对辽宁省处于高位的电价起到很好的平抑效果。



关键一票


多方角力中的另一个主角是国家发改委。这一次,国家发改委把关键一票投给了电监会,认为应该如期开展月度竞价。


2005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将上网电价与燃料价格联动的新电价机制,并明确煤价上涨的70%部分由电价上涨来消化。这是中国电价改革的第一个实质性进展,也是解决“市场煤”和“计划电”之间的价格之争向电价市场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但在发电企业看来,电价随煤价变化而相应调整有利于保证电力生产的正常运行。而此时他们没有想到,煤电联动有可能引起煤炭价格轮番上涨。“煤价涨一点,电价就涨一点,形成煤与电轮番上涨的恶果,导致价格主管部门失去联动的信心。”


经过大量协调工作后,令发电集团立场软化的举措是国家发改委给出的定心丸。


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两家同时明确,在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年度合同中实行煤电价格联动,同时在月度合同中实行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联动,这对于发电企业应对煤炭价格上涨的风险、消除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都是十分有利的。


鉴于发电集团对煤电联动的欢迎态度和迫切需求,电监会一位负责人说:“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煤电价格联动并不是无休止的,联动政策也不是一剂‘万能药’,决不能一味依靠涨价来解决煤炭的问题。各发电企业还要在降低能耗、减少成本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做文章。”


此负责人认为,真正市场化的改革,最终还是要通过竞争来解决问题的。此时,煤炭价格已经实行了市场化,已经随行就市,而中国煤炭的供求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从中国一次能源的平衡上来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煤炭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应该是长期的。但从电力来讲,上涨的空间并不大。因为中国目前的电价与国际价格比并不低,所以涨价的空间也不大。


“那么,怎么解决煤炭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呢?各发电企业还是要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这位负责人说。


煤价上涨后,反弹的同样还有地方政府。此前无论是电监会还是地方都乐观地估计,建立市场后,电价会降低,平衡账户会有盈余。他们的精力一度放在如何分配这笔还没出现的盈余资金上。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试行煤电联动引发了三省一区地方政府的疑虑。联动政策的出台必须兼顾东北三省一区人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把握联动的力度和出台的时机。吉林省一位代表在一次高层次座谈会上表达其意见,煤电联动不能是无止境的,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要考虑三省一区政府是否能够接受、三省的老百姓是否能承受。如果市场真的出现了问题,必须进行市场干预,包括调整最高限价、暂停市场甚至中止市场交易等五种手段。


电监会试图扭转地方政府的认知。一位负责人对地方政府官员说,辽宁省电价的走高,对加强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一批高耗能企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将对辽宁省、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再次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经过近五个月的工作,在煤电联动、市场联动等关键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对有关规则再一次进行了修改补充。


规则的修改,主要集中在最小方式约束、通道容量信息的公开、结算方式和容量电价等方面。


按照2004年所定出的规则,最小发电量与中标电量的差额,将按照全网最低报价结算。一些企业对于这种结算方式提出了修改的要求。


对于输电通道容量在年度和月度竞价中的分配比例的信息公开程度也有所修改。按照原来的规则,此类信息是不公开的。后来在2005年月度竞价时公开程度有所加强。“通道信息是企业报价的基础。”中电投集团一位处长说。


此后相应的市场成员单位立场软化,不再强烈反对启动月度竞价工作。


经国家电监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请示分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同意,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电监会主席柴松岳亲自签发,决定在四月份启动东北区域电力市场月度竞价工作。签发文件的两位一把手既分别代表发改委和电监会,又是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从这里可以看出,发改委和电监会对这件事是非常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研究的。”一位官员说。



重启月度竞价


停摆4个月后,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再次运转。


在启动月度竞价的座谈上,电监会负责人说:“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必然存在风险;试点,也可能走弯路,甚至失败,但所有的结论都要在试完以后才能下。所谓‘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

2005年4月22日上午10:00,月度竞价启动,4月23日16:30,全部完成了竞价交易工作。竞价交易结果为,平均购电价格为270.092元/千千瓦时,高出年度竞价约3元/千千瓦时。


此次月度竞价之后召开的总结会上,电监会负责人特别指出,电网企业要严格按照实际竞价结果组织调电;依法披露市场竞价有关信息;依法加强市场全过程的监管;加强电网建设和管理,尽快释放输电能力。


此前的年度竞价,对于东北电力调度交易中心何时公布竞价结果,电监会系统提出了异议。电监会认为应该马上公开竞价结果,而东北电网公司则认为需要进行电网安全校核后方能公开竞价结果。


据原电监会一位当事人回忆,在完成年度竞价后,东北电网公司需要当即进行安全考核,以确保竞价产生的调度方式没有电网运行安全风险,且能满足每一区域的供需平衡。东北电监局则要求东北电网公司尽快公布竞价结果,并在第二天尝试进入东北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单方面获取竞价结果,无果。


第三天后,东北电监局向国家电监会汇报情况。电监会相关负责人决定有所行动,起草了一份督促东北电网公司公布年度竞价结果的函,送至国家电网公司和东北电网公司,并抄送中办、国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以及五大发电集团。提前获知来函内容后,国家电网公司即令东北电网公司第二天下午四点前宣布竞价结果。


电监会相关负责人说,调度要做到“三公”,市场要做到“三公”,在公平、公正和公开中,首要做到的就是公开,否则,其他的公平和公正从何谈起。“公开是最大的公平公正。”他说。


此后,电监会要求,尽快解决东北电监局信息系统与东北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的接入问题,及时向国家电监会报送有关信息。


此后的2005年间,东北区域电力市场一共进行了8个月的月度竞价,市场约束出清价均达到或者接近市场最高限价水平。竞价满一年,东北区域市场全网竞价电量的平均上网电价为294.393元/千千瓦时,较市场基准电价上涨了12.267元/千千瓦时,市场平衡账户资金亏空3.16亿元。


4个月的停摆,令刚刚起步的市场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发电企业1—4月份的电费如何结算。有观点认为,1—4月份的电量应该按照国家批复电价结算;也有观点认为,可以按照年度竞价的竞价作为前4个月的结算价格。


2005年9月7日,电监会会同国家电网公司在辽宁沈阳市召开会议,研究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试运行电费结算、购售电合同签订、市场联动等问题。


电监会提出,电费结算问题事关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稳定推进,应尽快解决。电网公司对发电企业结算过程中涉及的具体市场规则和相关文件已明确的,按规定和文件执行。


1—4月份月度电量,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各类电厂的上网电价(基数内电价)扣除按本厂竞价容量折算的电量电价结算。


在不影响与发电企业电费结算的前提下,东北电网公司与东北三省电力公司之间电费结算问题由电网公司内部协调,尽快解决。1—7月份黑龙江送吉林、辽宁电量维持原结算方式,8月份以后全部按市场方式结算。


明日待续。


评论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