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o封面 | 一个绝无仅有的省级天然气统购统销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2016-04-18 eo 南方能源观察

编者按:

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将出未出,从成立国家管道公司到开展省级试点的信号,有关管网改革的消息不断传来。长期以来,省级政府所属的省级天然气管网(俗称“省网”)相对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所属的国家主干管网,是更低调而封闭的存在。而浙江省网更因其“绝无仅有”的覆盖全省的统购统销模式,遭遇了来自改革者以及上下游主体的质疑和批评:最强力的环网规划却对应着仅为邻省三分之一的用气量,远高于周边地区的销售气价却长期亏损,部分早已具备接入国家主干管网条件的市县却由于省级管线建设的滞后迟迟不能通气。随着省级层面的管网改革问题逐渐进入改革者和公众的视野,最关键的发问是,省网怎么了,省网怎么办,以及天然气改革能否破局?


浙网怎么办?(一) 

eo记者 周慧之


从2015年10月开始,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的危机感越来越强了。管网拆分的消息不断传来,对天然气管网“垄断”的指责,正从三桶油特别是中石油控制的国家主干管网延伸到并不广为人知的省级天然气管网。


“拆分是绕不过去了”。浙江省天然气公司有关人士感叹。饱受多方压力的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手握东海气田和LNG项目,浙江省网强势出发

没有西气东输就没有省网。组建于2001年12月26日的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其诞生源于西气东输浙江段的修建。当西气东输几乎成了国内天然气管线代名词之后,很难想象这项国家战略在落地之前,曾面临与东海气田及中海油进口LNG共同争夺东部天然气市场的局面。


与中海油LNG“下游市场先行”的运行模式截然相反,西气东输从诞生之初,就是“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商业项目”。主动寻求甚至创造市场以消纳新疆油田的伴生天然气,是西气东输工作领导小组的首要任务。


按照当时的测算,“如果下游接气跟不上,造成工程送气能力闲置,按年贷款利率5.36%计算,100亿元就有5.36亿元的损失。”对于投资高达数千亿的西气东输工程来说,这意味着根本赔不起。


由于西气东输管道气采用“递远递增”的定价方式,从新疆到上海,经过4200公里的远程跋涉,末端市场的管输费难以压缩。相比之下, 来自东海气田的天然气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实际交气价格都更具优势,甚至是当时从澳大利亚进口的LNG,价格也比新疆的管道气来得便宜。


更让用户担忧的,是西气东输管道气受到的价格管制。政府定价将对其随市议价的空间造成挤压。在用气潜力释放之前,国内天然气市场处于有限容量阶段,而多个供气方的出现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在此市场结构下,下游用气大户有理由在供气商中做出最优选择。此外,天然气供应的国际惯例“照付不议”在当时同样让国内用户难以接受,在新规则面前,西气东输再遭冷遇。


管道气的经济性、运输的安全隐忧以及协议新规则的出现让目标市场迟疑。鉴于此,西气东输工作领导小组只能反复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工作。西气东输沿线经过10个省市,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为五大目标市场。这其中,长三角的“两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更是西气东输工作领导小组的攻关重点。


当时国内天然气市场刚刚起步,长三角这块一次能源消费量大、本地能源短缺却又率先“以气代煤”的天然气市场大蛋糕,就成了同业供给者角逐的焦点。


据张国宝此前接受eo采访时回忆, 与说服上海和江苏接纳西气东输的工作相比,跟浙江的合作要艰难得多。西气东输甚至一度设想仅在钱塘江以北供气,而钱塘江以南则由东海气田供给。


西气东输工作领导小组开拓浙江市场遇挫,正源于浙江手握东海气田和中海油LNG项目,而后者正是西气东输项目设计之初的供给目标市场的竞争者。


基于多气源带来的底气,浙江省方面提出由自己来负责省内管线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最终浙江省交由浙能集团与中海油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了浙江省 天然气公司,执行省内天然气“唯一供销方”的职能。其中,浙能集团控股53%。


不仅如此,浙江省方面还提出希望西气东输仅接入浙江省北部湖州、嘉兴一带,中石油无奈只得接受这一更为妥协的方案。


西气东输在浙江省“擦北而过”, 不仅是浙江试图将整个省内市场牢握手中的考量,也是当时其过度寄托于东海气田的供给以及对当时国内天然气用气前景认识不明的产物。


环网构建的省级资源池,由大管家统一购销

决心自建省级管网的浙江省,希望通过构建“环网”来实现“唯一供销商”的定位。2004年,浙江省方面正式提出“多气源一环网”和“六个统一”的天然气利用要求。此后又提出了“一个大环网,四个小环网”等说法。


在浙江省的设想中,环网相当于一个省级“资源池”。由于气源主体复杂多样,其纳入需依托于一个“大管家”统一购销,以维护“资源池”气量的可调配性。而且在其看来,供应商的多元性有助于其提高议价能力以降低采购气源成本。


“环网最大的优势是气体是环向的,可以从不同方位将天然气资源融入一张管网中,形成互补,并顺着环流的方向输送到省内各地。”某省天然气公司人士解释,从工程角度还能起到平衡管网压力和减少工矿事故的作用。


“四面来气”是浙江省天然气市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面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以及新粤浙、南面温东气田、东面宁波接收站和东海气田、西边西二线。气源的多方位涌入大大提高了省级天然气“环网”构想的可行性。


事实上,不仅浙江,“环网”为很多省份青睐,以陕西省为例,尽管气源为南北走势,且省区形状似葫芦,陕西省依旧在其主要市场关中一带修建了一个大环网,目的正是为了便于陕西省天然气公司对全省天然气资源实行统一调配。


浙江省天然气利用所谓“六个统一”,指的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平衡、统一调度、统一市场和统一价格。即浙江省域内的天然气市场为其自有市场, 省级管网从规划、建设、调度到运营和价格都由浙江省方面统一规定。


在浙江省当时看来,统一集中修建管网能避免重复建设下的高额投资,并降低用户的用气成本。“n个统一”的说法也出现在诸多省份的天然气利用原则中。例如,山西省实行的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统一定价”或者说“同网同价”,则是浙江省网模式“六个统一”中较为独特的一点。按照浙江省方面对设计“统一价格”的解释,西气东输的气价之所以能实行“递远递增”,与其较远的目标市场承受能力正好较高有关,然而浙江省内各区域的承受能力却不与距离远近成正比。而且环网形状下,各路气源混输进入省级环网,气源质量和成本难以核定,从哪里计算起点和距离也难以界定,不如索性统一定价便于操作。收取的这部分省级管输费也成为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的唯一收入。不过,“同网同价”定价原则同样充满着政府管制定价属性,与市场化定价的方向背道而驰。


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的业务范畴仅为省级管网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其自身并未涉及下游业务。不过,其母公司浙能集团在2011年组建了浙能集团城市燃气有限公司,以争夺不断被各类主体蚕食的下游市场。然而,由于进入时间较晚,浙能集团城市燃气有限公司无法攻入经济发达、耗气量大的城市,退而只能进入丽水这类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和县城。不过有燃气相关人士认为,省天然气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对资源供给的垄断优势,来增加获取下游市场的筹码,即实现以“资源换市场”。而且即便省天然气公司不直接经营城市燃气业务,也可能通过参股来实现市场的延伸。


注册于2011年5月18日的浙江浙能天然气运行公司是浙能集团旗下另一个全资子公司,统一负责浙江省2000公里(包括未来要建成的甬台温和金丽温管线)的省级天然气管网的运行管理。浙能集团也有自己的天然气发电厂,但由于需求不强,发电量一直无法提高。


在LNG接收站审批上,浙江省也在有意无意中做着权衡。浙江省现已投产、建设和拿下审批的接收站为:宁波、舟山和温州。由于紧贴浙江, 江苏如东接收站的LNG也会部分进入浙江北部市场。而这四个接收站正好对应着四个不同的供气主体:中海油、新奥、中石化和中石油。这样的安排或许可以解读为,由于重度依赖于外部资源供给,因而事关用气安全。


地方政府似乎非常需要省天然气公司这样一个主体。尤其是在西气东输贯通并带动沿线市场需求量迅速提升后,国内天然气基本面步入资源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阶段。上游供气方往往占据强有力的议价能力,而省天然气公司主体的出现,成了一个能够“站出来”的角色,便于和各上游供气方协商谈判、制定规则,并为省内资源的揽获和价格优势做出争取。 


这样一个能够代替地方政府“站出来”的主体,又是如何发挥着对上游多个气源供应商的“权衡”作用的?明日待续 

作者为eo记者周慧之,长期观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省网问题,如您有更多想法和建议,可添加作者微信号:backtohuizhi(请注明供职机构和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