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线评论中核中核建合并:企业追求核电牌照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国企改革的进程

2017-03-18 eo 南方能源观察

全文1991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此阅读时间不包括天赋异禀、一目十行的同学)


本文首发于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eomagazine@126.com


eo记者 刘文慧


3月17日晚,中核科技(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筹划战略重组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称,中核科技当日接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发来的通知,获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正在筹划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自今年两会期间中核董事长王寿君回应重组传言之后,两家公司重组进展第一次通过正式公告的方式得到披露。王寿君曾用“谈恋爱”形容重组进展状态,此番公告则不亚于公开晒幸福。


回想这些年来,核电企业们跟各发电集团传出的绯闻何其多,乍一看剪不断理还乱,但仔细一分析,便可知,缘起缘灭,多与控股核电相关。而国企改革,则是这些恋情发生的大背景。


多年恋爱,王寿君也决定不了

早在2014年,正当彼时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合并的方案研究之时,一则消息传出,中广核与中核建彼此也有好感。


中核对此难以接受,要知道,在核工业体制改革前,中核与中核建同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在之后中核与中广核竞争的岁月里,主营业务为核电站建设的中核建并未成为两家的竞争对手,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友好的合作伙伴。


中核建与中广核的恋情还未发生,便悄然结束。很快,2015年初,业内有传言指出,中核与中核建将合并。


2017年3月8日,中核集团两会代表委员记者见面会上,王寿君的话从侧面佐证了这一传言。他表示,合并事宜自孙勤任董事长时已在推动,“中核和中核建合并不是新问题,我们一直在推动。”


早在去年年底王寿君从中核建调任中核时,业内便推测其任命便是为了两家重组合并而来。对此,王寿君也进行解释:“这个我也跟大家明确一下,我调过来以后,大家就以为这个事情由我来决定。其实不是我来决定的。”


他将中核与中核建的合并进展比喻成谈恋爱。“这是自由恋爱,国资委无强制合并要求。”王寿君说,“至于恋爱时间多久,则说不定,有的是闪婚,有的可能谈十年没谈成。”


正如昨日中核科技公告所言,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业内人士透露,班子融合问题是中核和中核建的重组困难之一。


结构转型的集体选择

与中核谈着恋爱的中核建,也未放弃自己的核电梦。借助高温气冷堆,为未来核电业主资质铺路,是中核建的关键一步。就在3月11日,中核建总经理顾军一行访问了重装公司,就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进展进行会谈。


与中核建一样,渴望获得核电业主牌照的还有几大发电集团。其中,华能参股49%昌江核电站、47.5%石岛湾核电站及5%海阳核电站;华电参股39%福清核电站、10%三门核电站;国电参股5%海阳核电站,持股49%的漳州项目仍处筹建阶段;大唐参股44%宁德一期,参股10%徐大堡一期,持股47%的宁德二期项目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并借此实现事实控股核电项目。


在当前电力市场不振的情况下,尽管核电面临消纳问题。为何发电企业仍热衷于核电项目?究其根本,在于能源转型大方向上,核电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替代火电的基础能源。


2016年,市场疲软、政策厉行再加上煤炭价格上涨,五大发电集团的火电业务均遭受重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核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则成为企业的新盈利点。在国家电投2017年工作会议上,总经理孟振平表示,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占集团利润一半以上,“这就是我们的结构优势。”


显然,其他企业也希望获得这样的结构优势。


几个核电业主?

只是,核电,不是谁想当业主就能当。


2016年,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其中明确了国家对核电项目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股人实行准入制度。核电项目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应当具备5个条件,其中两项最为关键:


(一) 持有其他核电项目25%以上股份,并具有作为参股股东至少8年的参与核电项目建设、运行的经验。其中至少包括1个机组的完整建设周期及其3年运行的经验;


(二) 具有数量不少于300人、符合核电相关资质要求的人才队伍,其中具有5年以上核电相关经验的员工数量不得低于50%,且专业配置应当满足核电项目管理的需要。


目前,大唐已经满足第一个条件。但是第二个条件呢?看似只是招人的条件,在现实中却绝非易事。


与其他能源领域相比,核电尤其注重安全,这一原则贯穿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已有的三大核电企业,中核、中广核和国家电投,在实际操作中已从渗透入几大环节,建立自己的队伍,各自成长为大而全的核电企业。只投资控股,不发展队伍、掌握技术,恐怕难以满足想控股核电项目的发电企业。


但,有经验的人才,向来是核电行业的稀缺资源。更何况核电所涉及的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研发。


人才就那么多,堆型技术就那几个,要避免互挖墙脚、避免技术路线五花八门,有一条路子便是:重组合并。而这也符合国企改革的大方向。


如果按这条路子走,三张核电牌照,也够用了。这可能意味着,重组,或许将会持续。


(本文作者为eo记者刘文慧,欢迎业内前辈加微信交流:imemeda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