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电力五重奏:碳中和、保供给、市场化、降电价、稳投资

eo 南方能源观察 2021-05-31



全文409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eo记者 姜黎

编辑 冯洁


12月中开始,多地发布有序用电通知。浙江、湖南、江西、内蒙等地纷纷号召工商业、居民用户节约用电。能源“双控”、缺电等词冲上各大媒体平台头条。


12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社会用电量6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相较年初,触底反弹,加上年底的一波寒潮,过去5年“电力过剩”的判断几乎逆转。


而在年底的热点之外,极不平凡的2020年里,电力领域经历的主题还有降电价、稳投资,市场化改革加速以及在年末迎来高潮的碳中和。这一年里,计划与市场双轨制矛盾逐渐凸显;减碳目标具体化;中东部夏冬两季高峰保供压力陡增。


2021年将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减碳、保供以及经济性约束下,供给侧多种电源之间的“角力”将如何演绎?在推动需求侧改革的背景下,电力需求又会呈现怎样的新业态?


降电价、稳投资


两不能误


年末热火朝天的复苏气息下,已经很难想起第一季度的低迷。


2020年2月22日、7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两次发布通知,继续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减少企业用电成本,前者是新冠疫情期间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临时性降价,后者是继2018年以来的第三次降价。


另一方面,为拉动经济回升,电力企业的投资并未减速。


2019年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国家电网预计2020年发展总投入4973亿元,其中电网投资4080亿元。但3月22日,国家电网新闻发言人王延芳表示,2020年将安排电网工程投资450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达到9000亿元,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较之前的计划增加420亿元。


两大电网公司在2019年末就先后召开会议指出,2020年电网投资将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枫曾指出,近年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比重越来越低,消费比重越来越高,短期内加大投资将起到一定的正向拉动作用,但在多重改革背景下,能源行业的投资受到更多、更细的条件约束,所谓“基建狂魔”的回归,长期效果有限。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市场化“进阶”


不改革就发现不了问题


2020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二个监管周期2020—2022年省级电网及区域电网输配电价核定结果。据国家发改委官网解读,第二周期输配电价总体水平稳中有降,缩小了交叉补贴,同时调整了外送电输电价格。


2020年,全国8个电力现货试点全部完成了结算试运行。在10月召开的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暨中长期交易视频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明年各省区市要有序启动电力现货交易。


不久之后,一位曾在广东从事售电业务的人士告知eo,已赴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挂职,全力推进现货方案设计。


2020年12月14日,江苏省发改委编制了《江苏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初稿)》,并经江苏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形成《江苏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方案》,江苏现货电能量市场将采用发、用双边全电量报价,辅助服务市场包括调频和备用辅助服务,与电能量市场联合优化出清。


然而,2020年的现货市场发展并不如年末看上去这样“蓬勃”——山东的“不平衡资金”问题曾一度让市场“停摆”。


但这并不意味着山东是个失败的案例。


曾有业内人士撰文指出,除双轨制不平衡资金问题外,跨省区送受电与省级市场的衔接问题、高成本清洁能源参与市场问题、居民等低价优先用电保障问题,及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计划与市场过渡衔接问题已成为决定本轮改革成败的关键。


可再生能源委员会风能专委会委员李鹏此前接受eo专访时指出,山东的不平衡资金,就是因为改革才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不改革就发现不了问题。改革肯定会面临短期的局部的市场风险,这个风险是完全可控的。但是不改革将面临更加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有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各方不应因为问题暴露而陷入相互指责,独立于机构之外的意见应该获得更多关注。


局部“缺电”


原因分析不能少了需求变化


电力过剩这个词的音量,在2020年降到了“十三五”的最低点。


一切似乎是从“争电”白鹤滩开始的:年初,四川、重庆、云南均提出要留下白鹤滩水电站部分电力的诉求,华东的江苏、浙江对白鹤滩也极为“看中”。


电规总院的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电力缺口将达500万千瓦,2025年1100万千瓦,并将持续增加到2035年的2500万千瓦。


根据2020年四川迎峰度冬新闻通气会披露的信息,钢铁、水泥、电解铝、化工、电子信息产业等5大行业的用电量占全省电力消费总量约三成,同比增长9.51%。从产业类型看,第一、二、三产用电量均实现快速增长(一产用电量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8%;二产业用电量16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三产用电量4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


相关业内人士判断,“十四五”期间四川将面临缺电风险,重庆增量不足,浙江增量将严重不足,江苏在“十四五”中后期紧平衡。


把电力供应紧张推向大众视野的则是2020年12月的湘赣限电。


12月19日,国网湖南电力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应对措施包括确保省内机组满发,协调上级调度和外省电力,争取甘肃送湖南的祁韶直流和鄂湘联络线稳定送入湖南。


而据eo了解,送端省份甘肃与同为清洁能源大省的青海,自己也并不“富裕”。2020年的冬季,尤其是12月,甘肃来风偏少,季节性风资源不足造成西北电网备用吃紧,一度有用户在晚高峰被限电的消息传出;而曾创造连续多日全清洁能源运行的青海,也收到西北电网通知,2021年一季度或面临省内限电。


缺电的“点状爆发”点燃了电源间的矛盾,同时也促使业内开始讨论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和深度问题。有人说新能源靠不住,危急时刻还是要靠煤电;有人说改革步伐太快,没有兜底保障机制就匆匆市场化,造成如今局面;也有人说改革步伐还不够快,只有市场化才能“救市”。


热烈的讨论中似乎缺乏对需求变化的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电力研究专家侯守礼曾指出,近年来一些高载能行业由于电价的原因搬到西部去,一方面导致西部自身用电需求上升,外送动力下降,加剧了东部电力紧张;另一方面是东部地区的电力负荷峰谷更加明显。未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东部地区电气化程度还会明显提升,居民和第三产业用电会保持高速增长,且容量增速超过电量增速,其用电需求特点是,对价格不敏感但对特定时间的可靠性敏感,因此难以通过需求侧响应避峰。市场机制设计需提前考虑整个电力系统的峰谷差在拉大,电源和用户灵活性都在下降的问题。


2021大猜想


碳中和与市场化的协奏曲


2020年9月22日及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普遍被能源领域认为是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发展边界与目标。


2020年12月22日,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加快风电光伏发展,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着力加大能源监管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重点任务监管,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日前撰文指出,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后,就全国而言能源自主供给比例加大,可以逐步减轻由能源对外依存度大带来的各种风险,就局部而言,也会降低一些地区在传统能源配置方式下能源借给不足的风险,但随着大比例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系统难以满足安全稳定要求,发生大面积电力系统崩溃风险的概率增大,使短周期的风险叠加酿成能源安全大风险。


经济承受能力是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彭博社近日报道,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在一场公开研讨会上指出,未来30年内,为实现2060年目标所需的投资可能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合15万亿美元)。


减碳之外,自然垄断环节与竞争性环节的分离也在加速。2020年10月29日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与欧洲、美国等同样提出气候目标、加快能源转型的国家不同,国内尚未完成电力领域的市场化进程。欧美推行市场化改革,在电力领域引入竞争,是由提升投资和运营效率的目标所驱动的,而脱碳、气候治理则由政治力量和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来推动。国内恰恰处于市场化改革与能源转型加速的并行期,其实践复杂性或将超过欧美。


随着市场的发育,多位业内人士提出,在实现终端用能服务提升上,仍然大有可为。


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时,就有参与省级市场设计的政府相关部门主管曾对eo说,能否促使用户提升用能效率,改善用能习惯,是决定电改成败的因素之一。李鹏则认为,灵活性的需求应该优先通过用户侧满足,但是需要相关的机制来保障。


建立符合国情的监管体系是一大难题。2020年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改革、降低电价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国内西北、西南火电企业经营困难,出现倒闭潮,促使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手“救市”。而“救市”的方式本身又与降低市场集中度,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目标相左。


2021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内,除了设计合理的竞争机制,提升投资与运营效率外,转型与改革面临的另一挑战或许在于,对未来用户承受力的测算,以及基于此,应如何设计市场化环境下的保底服务机制,如何安排供应侧传统能源的削减与激励等。


这些难题在2021年之前已隐约出现,或许2021及以后,会更加紧迫。毕竟,决定成败的总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