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帖】观筑.微课堂回顾NO.11 | 体验式办公建筑实践——王照明

2016-03-09 深圳观筑 深圳观筑

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办公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面对的一些挑战和机会。我2004年从业之后主要做的都是办公建筑。当时的环境是你只要开始做一种类型的设计,大家就觉得有新的项目由你来执笔,可能会有更好的设计呈现。以至于我在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办公建筑,有一些是商务形态的,也有一些企业自用的。我也慢慢地积累了一些关于办公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教训。


这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从业建筑师挣扎于商业法则之中的一种自我矛盾的心态,这种挣扎也刺激了我的一些叛逆心理。设计办公建筑的建筑师,受到市场条件的制约可能会比其他类型更大,面临业主和投资方的制约的因素更多。

慢慢地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这些商务形态的办公建筑还有什么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些建筑的标准层都非常高效,公共空间几乎为零,大多数投资方关注的就是几条不变的定律,什么实用率必须得百分之七十啊;大堂的尺度和这个楼梯走道的尺度不能超过多少的数据啊…这些条条框框一旦扣下来,它会反映到实际的销售利益上,建筑师在里面能够施展拳脚的空间非常小,大多数做个造型就可以丢给结构机电工程师了。

为了把今天这个命题能够给大家讲得相对清楚一点,我会简单说一下,我在这个体系内思考的逻辑和这些年我自己所摸索的一些东西。从办公基本要素的发展演变,到效率、体验的界定方式来谈谈我关注的东西。


由于“体验式“这三个字很难完全用语言去描述透彻,因此我会辅助一些图片,让大家能有更好更直观的一种认识。如果要知道办公建筑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是什么?就必须先了解他最原始的组成要素。这个要素并不是通过从这个结构、机电、空间等一些硬指标去体现的,而是描述维持一个人在一个空间内办公所需要的基本工具和尺度。


在十九世纪有四样非常重要的发明,这四样发明几乎从当时一直沿用到现在,都是所有的办公人员必须使用的工具。


他们分别是1892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的电话;1808年意大利图里发明的打字机,打字机的发明我觉得挺有趣的,我们很难把它和现在的电脑直接关联。但它毕竟是个雏形,图里发明打字机的原因是为了自己失明的女友能够和他进行交流和书写,这种看似很私人化的诉求直接影响后面人类发展的历史。到了1860年美国的克里斯托弗.拉森.肖尔斯发明了商用型的打字机,工作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853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电梯品牌奥的斯),他在世界博览会水晶宫上首度展示了电梯。自此之后高层建筑才得以发展,在这之前全靠人往上跑啊,非常地累,电梯的发明使得之后建筑就可以无限制地往高空挑战。这个是非常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品。


这个张图片非常有趣,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基本的办公单元,可以看到一位女性日常工作的状态,坐在工作台前,椅子的形态和现在看上去非常相像,桌子上的电话、打字机、电灯这些东西看似挺稀松平常的,但是在当时来说已是非常奢侈的办公配置。


这个是2010年后,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办公楼群里面的一个办公人员,他的桌子上你可以看到基本的构成元素是一致的。只是把打字机换成电脑,电话变成无线的,此外增加了摄像头这种互联网的交流和互动的工具,但看上去好像和八九十年前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这里我们要提到的就是早期的集中式的办公活动到底是为什么而产生的?主要源自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属性,生产工具成本是比较高的,大多数公司对其集中配置,让人们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使用这些工具来生产,这个有点像早期的工厂模式。上面这张图是一个纺织厂的劳作场景,下面的这张是早期办公的工作场景,非常类似,都是以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为主。早期的办公间中的个人空间是被压缩到最小,公用生产工具,追求的是如何提高行为效率和管理效率。


这张对比图是1950年和2000年不同的办公场景,虽然时间段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到场景是非常类似的。


至于建筑的外观的,由于电梯、幕墙以及新型建材的大量使用,让建筑的高度可以提升。这是到一百年前纽约的熨斗大厦。


放到今日哈里法塔这个世界最高的建筑,其实从竖向上看无外乎是不断地堆高,如同人类对于通天的原始诉求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那所谓的开放空间,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我们的空间形态是不是比以前要进步很多?


这是一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写字楼的空间。可以看到的是每个人的标准卡位和现在的模式几乎是一样的。


在当时其实也有一些特殊的办公空间形态。举个例子是赖特设计的约翰逊制蜡公司。这个场景其实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时候老师都会举这个例子,主要是觉得这个伞状的结构体系非常特别,伊东丰雄对此无比地喜欢,在自己的很多项目里面都使用同样的结构,比较新的就是台湾大学的社会科学院。



可以看到这个空间形态非常的类似,当然在赖特设计这个楼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他还是服务于自己的客户需求。这个空间中间是个两层通高的开放式办公区域,这种框架结构让整个空间变得非常的通透灵活,效率非常高,可以根据需求来调整这些座位和布局的形态。

比较特别的是他有一个二层环廊,这在建筑师看来觉得是挺好挺有趣的东西,但实际当时的另有目的。一层是普通的低层级员工,二层环廊布置高级职员的工作区域,目的很简单,就是监视这些低层级员工的工作。这其实跟现在的办公建筑是一样的,在办公室选卡位你肯定是希望远离老板办公室门口的,如果是不能远离,至少做到的不要背对着老板,这样他在你背后突然杀出来就非常地惊吓。其实当时老板根本就没考虑到员工的一些个人需求,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看到你是不是停下来不干活?或者方便的指派工作?


那这之后可能办公建筑空间的隐私性需求就被提出。大家都会觉得不喜欢被监视,这样的话既没有工作热情也没有创造力。当我需要一点空间让自己能够思考东西的时候,这个对空间的诉求就产生了。


在当时的情况并不是通过空间来实现,而是通过家具的物理隔断,将大的空间分割成无数个私密的小个体,这些个体配备所有的日常工作的基本工具,彼此之间是非常高的隔断,大概一米四左右,坐下来人和人之间是完全看不到。


空间的也被严格划分成等级,高层级人员靠近窗子拥有独立的办公隔间,低层级人员只能跟其他人混在一个大空间去使用。


这个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私密性又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领导会觉得员工在干什么事就看不到了。而且更现实的问题是小隔断导致卡位的布置效率降低。当时在集约化的办公空间里达到另外一个终极形态,就是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卡位收到一个最小极限,并且能在这个极限空间里提供了所有的装配式和一体化的家具,这种设备的整合程度非常地高。


这个时候不光是公司的管理层觉得高隔断的空间带来日常管理上的问题,员工其实也会有同样的想法,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又需要交流了。我到了办公室里面跟自己在家里一样,早上一进自己小的卡位区域一封闭,闷头干活干一天,下班之后离开,完全没有交流。所以隐私可能从原来的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有转变成了大家彼此希望共享,把一些日常生活包括的工作上的想法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听取意见来改进。


办公室隔断开始出现了这种半透明或者说相对低矮的隔断,从一米四降为一米二左右,然后植入了一些玻璃,以提高人们对相互的感受。


到现在有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就变得更加透明,可能只有一个很低矮的大概四百高的这个视觉隔断,只能保证不看到手在干什么,人基本上都是能看得到,能看到对方的表情、状态和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的办公建筑又回归到了一个开敞共享的场景。

周而复始的过程我觉得非常有趣,就是问题的发展和演变始终是一个闭环。


我做了这么一张图,图的核心是探讨这个闭环的平衡点在哪里?从小型的空间到大型空间,各自强调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一些小的公司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更多强调体验性,而大型公司由于规模和运作效率问题,更加强调效率性。从这个小型公司往大型公司过渡的过程中,他的空间是适度地变得越来越开放;从大型公司往小型公司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强调私密性。平衡性是每个公司现在讨论空间规划的一个重点。


问题来了,就是大家都知道问题所在,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办公空间呢?


在早期的写字楼里,举例说深圳市从大概90年代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的高层建筑大多数都是延续这一套商业地产的逻辑。通过设定办公建筑在区位的等级,然后合理地设计人员使用或者公司结构,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指挥,通过控制管理提升效率。


当然大家听起来都会觉得我很不满意啊,为什么空间就是这样的一种构成形态呢,会不会有更好的,当时是有更好的,只是因为以前的那个环境下,没有办法讨论太多这一块的诉求。到了2010年之后,世界的经济体系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为企业提供创造力和创造价值这些人,他们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引发了对于办公空间的进一步思考。

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健康舒适的环境能带来工作的动力,员工需要有自由的空间,自己能够有序地组织日常事务,这里面一个核心的名词叫做“价值的创造者“。由于创造者的主体不一样,他可能对于空间形态的影响就会完全不一样,最后反而以这样一种方式,通过释放空间达到一个场所的高效性。


这些高绩效的场所并不是说人和人之间要非常的紧密,而是让人和空间交流,和自然环境交流,以及通过对于办公场所里所有可控变量的控制去定义。这些高效的场所,能够提供大型团队与小型团队互换、有灵活扩充或者缩减的可能性。室外的环境景观,自然采光通风等,都会为场所提供足够的品质。


因此我认为,影响办公间空间性质的因素,并不是由空间自身也不是使用空间个体的差异决定的,而是价值创造的方式决定的。这个怎么解释呢?早期的集中办公的普通员工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成员,创造价值的核心成员是公司的领导者,这种金字塔式的公司架构就决定了上层员工或者上层的领导者,在组织公司的运作方式上和决策公司的发展方向上,对于公司的价值创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少数领导多数人,少数人是价值创造主体。而现在由于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所有信息获取渠道已经扁平化了,员工获取知识和工具的途径比原来简化了非常多,变得异常的容易。这个时候每一个员工不再是闭塞在很小的空间内去思考问题,他甚至可能比他的领导思考的边界更广,这个时候创造价值的主体由少数变成了大多数,任何员工都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很显然现在互联网科技公司都是这样一种模式,他们为员工创造一种更好的空间、更好的后勤辅助支撑,由于这些员工都是脑力劳动者,他们可能会比他的领导能够更多的从细微末节的地方去发现一些潜在的价值增长点。空间本身就是为这些人创造的,因此这些人的诉求就变成企业老板的诉求,会变成办公建筑发展走向的诉求。


这些互联网上公司的办公场景的照片让人看了非常的羡慕,各种舒适休闲,看着很生活化的场景都被呈现出来了。建筑为了去适应这些活动的产生,会把空间局部地放大,尺度做得更加宜人,界面做得更加亲切,让交互的可能性达到最极端的状态,随时随地可以产生交流碰撞,这些过程认为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核心激发点。


这里我罗列了一下关于交流和知识获取的方式方法,以及它们所对应的一些理想空间。这里主要的空间大概有几类,这个大家有空给自己去看。


此外办公建筑依赖于科技。现在大家手上的手机或掌上电脑,跟台式机有的一比,功能强大很多,大大增加了我们在交流上的便捷性,通过虚拟在线交流增加你离开办公桌的时间,你可以拎着笔记本或者ipad随时收发邮件,视频会议,固定在办公桌前的需要越来越少。比如说百度公司,很多员工是不需要固定卡位的,这些员工平常到了公司随便找一个开放的休闲空间,网络接上就开始工作。还有一部分的员工出差到外地的分公司,临时组建的一个团队,他需要临时在空间里面形成一套班子,而这些人的话也不需要固定卡位。

说到这里的话可能就要说一下东西影对于办公建筑的特殊情感了。我们其实做了很多的办公建筑,拿出给大家看的都是在无数已经死亡的“尸体“上拣出的一两个稍晚好看一点儿的。

在这过程中我们有自己的一些坚持,认为设计不是简简单单的将交流空间附加在这个交通系统上,很多时候大家就觉得只要把一个空间稍微放大一点点,是不是就好了?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创造多种接触界面,以及相互贯通连续的空间才是能够被有效激活的空间,这些空间有足够好的物理条件,有室内外场景的融合,鼓励大家去积极使用这类的场所,获得场所本身的认同感,这样的场景才是这个时代办公建筑所应当呈现的形态。


未完待续。。。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深圳观筑所有



关于我们
 
ATU.观筑

☆源自2010年,一直专注“推动建筑文化发展、促进建筑从业人员成长”

☆搭建建筑行业与学术机构和社会大众的沟通桥梁,致力帮助建筑类大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以产业视角和学界标准为行业培养创新型建筑人,力求成为有影响力的行业“教育家”

☆一个面向公众的建筑学创新学堂,这是一个与建筑师面对面交流的精神空间

期待您任何的建议和关注

联系方式:0755-86250922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2栋6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