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携程让我震惊,咪蒙让我恐慌。

2017-11-09 子墨 潘幸知

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师,24小时贴身陪护。请添加微信号 xingzhizaixian16 进行付费预约。关注新浪微博 @潘幸知-幸知在线 ,或者下载app 幸知在线,我们一起成长。


文/幸知在线 子墨


昨夜,我失眠了。因为睡前刷朋友圈,看到了咪蒙的这篇《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


我的朋友圈,天南海北,毫不相干的人,都在转这篇文章。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妈妈。


01


看完咪蒙老师的文章,我一遍遍尝试入睡,可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见一张血盆大口要吞噬我的孩子——虽然他睡得那么奔放而安然。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他明年就该上幼儿园了——


他会不会被幼儿园的老师灌芥末?他上次不小心尝到了我碗里的辣椒,辣的呼啦呼啦,我可是立马就给他狂喂水漱口了啊!


他会不会被老师用熨斗烫伤?在家里,我可是连刚刚用完的吹风机都不会让他碰的啊!


他会不会被老师放到窗台上恐吓甚至失足摔下去?在家里,他要爬高高上窗台,我们可是全家总动员四面埋伏随时准备接应的啊!等他过了对高度的探索期,我已经教导知道爬高了有可能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大伯大妈……所以,在他的认知里,已经知道爬高可能意味着危险。


他会不会被老师偷偷地在不显眼的身体部位扎针?平时他不听话,我都用打针的比喻来吓唬他,但是从来没有真正扎过他啊,他对针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他会不会被幼儿园老师给喂安眠药?从小到大,在他的用药上我们全家都是慎之又慎,能不吃的药绝对不吃的啊!

……


就这样,因为一篇文章,我的孩子,我可怜的孩子,在我脑海里一次次地被幼儿园老师变着法儿虐待。我却那么无力,无力到绝望,绝望到窒息,窒息到失眠。(我在幸知学院自控力课程里好不容易训练成功的早睡早起习惯,就这样被摧毁了~~~~(>_<)~~~~)


因为,我很清醒地意识到,我的孩子必须得上幼儿园,明年不上,最晚后年也得上。不在这个幼儿园上,就得在那个幼儿园上,反正去不了咪蒙说的教师资质审核严格到逼着姑娘干脆考博去了的新西兰幼儿园。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即将入园的孩子的母亲,看完咪蒙文章之后的一点真切感受。

02

作为曾经的媒体工作者,也算是咪蒙老师的晚辈,我想谈谈自己对携程亲子园事件的看法。 


做过新闻工作的人,大都知道,对于一些负面事件,报道的方式和节奏其实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你以为的伸张正义,最后很可能成了助纣为虐。


有些负面事件,曝光力度越强、曝光程度越细,坏事反而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复制力


比如曾经的校园砍杀事件,媒体集中曝光一起,几个月内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十多起。再后来,宣传部门下达指令,规范了对此类事件的报道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连环效应?一些媒体工作者,自以为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关注砍杀者的身份、境遇,结果让一些潜在的“憋屈者”,在“新闻主角”身上找到了对标,一旦他们在现实中受到某种刺激,就很有可能选择同样的方式去报复社会。


类似的,比如校园性侵事件——空洞的曝光和讨伐,改变不了受害者的命运,反而给了那些潜在犯罪者勇气,或者,挑起了他们的欲望


还有,各类校园暴力、杀医事件,等等。


回到携程亲子园事件,咪蒙罗列了各种各样的幼儿园虐童方式,充分展示了受害者家长们的情绪爆点,然后,说说国外幼儿园有多么好,中国幼儿园有多么糟,最后告诉大家:家长一定一定要慎选幼儿园。最后,再加上发稿前的花絮,针对携程方面的荒唐回应,发一堆表达严重质疑的问号。


我相信,咪蒙老师自己也很清楚:能把孩子送到新西兰去上幼儿园的中国家长,凤毛麟角都算不上;现阶段,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凭“一定一定”的决心,就能自由选择孩子上哪家幼儿园;中国幼儿园的改革、幼儿园师资标准的重新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老师笔下那些“一个月2000元工资的年轻女的”,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清洗出幼儿园教师队伍。或许对于她们来说,咪蒙老师的这篇文章,简直堪称《幼儿园虐童方法大全》。如此公开声讨禽兽的结果,很可能是教出更多的禽兽。


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看,咪蒙这篇文章,缺少基本的媒介素养。因为它很可能引起群体恐慌,引来社会对抗,引发更加隐秘而可怕的模仿。


这让我想起,10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朝阳统战”曾经发布的一篇新闻稿,其中提到咪蒙创始人马凌参加十九大座谈会。



时隔半月不到,曾经身为记者的咪蒙,却在11月8日记者节发出这样一篇文章,着实让人有些意外。


03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讨伐咪蒙老师。顶多算是探讨。


在最初得知携程亲子园事件时,我在朋友圈发布了自己评选的一条2017年度关键词:师长关系。也就是老师和家长的关系。


如果我们回看2017,从开学季的小学生作业难倒家长引发一片吐槽,到中学生遭遇校园凌辱维权成功却无学可上,再到近期家委会竞选沦为“拼爹妈”秀场,前两天又有“女孩上课玩手机被叫家长,母亲当众用钳子夹碎手机,老师发视频澄清:不是我要求夹的啊,是她自己这么干的……”


这些事件,件件与孩子教育有关,也件件暴露出老师/学校与家长各自的焦虑。这种焦虑,看似是对孩子成长的焦虑,背后真正隐藏的,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对“超出期待”的焦虑,最后,都集中体现在对关系的焦虑。


在幸知平台,我们看到过数万个婚姻关系损伤的案例,有相当一部分,是源自一方或者双方对夫妻关系的焦虑。当这种焦虑长期累积,最后必然导致婚姻受损甚至破裂。


其实,任何关系都是如此,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也不例外。当全社会把“孩子教育”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超越生命价值本身的高度时,必然会让“教育”的两个直接责任方的焦虑越来越显化、强化。


我们强调,健康的婚姻,夫妻关系应该大于亲子关系。这个准则如果引申到“教育”这件事上,表述却恰恰相反:师生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大于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而我们的焦虑,很大一部分就是源于对关系的倒置。家长想方设法巴结老师,老师绞尽脑汁给家长布置任务,受教育者反而被晾在一边。


所以,我有一个预感,未来几年,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将超越医患关系,成为新的社会矛盾点。而其表现形式,与医患关系,如出一辙。


我把这个预判发朋友圈之后,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杨医生,在这条状态下发了个很轻松的表情,留言:“医生医治的是身体,而老师影响的是灵魂。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师比医生伟大得多,责任也要大得多。”


在我的家人病危的时候,杨医生曾经竭尽全力救过我家人的命。加微信,是为了便于随访病情。杨医生平时很少跟我在朋友圈互动,这一次,他的留言,恍惚间让我感觉到一种从风口浪尖上平安撤退的放松


其实,就在今年,杨医生所在的心血管外科,曾经发生过一起医闹。病危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未来得及手术即因夹层破裂死亡,悲痛欲绝的家属带着花圈在医院闹事。


或许,对于杨医生们来说,见过了全国各地因医患矛盾引发的流血事件,这点小事根本算不上什么吧!


写在最后


我突然想起,我那个幼师毕业的高中同学,现在在家乡一家幼儿园当老师。


她虽然还没结婚,但给我的感觉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对孩子们的爱。哪怕是在国庆出游的时候,她看到好玩的东西,还能想到回去怎么给孩子们创造新游戏。


这次事件之后,新学期,当再有孩子入园,家长们是否会怀疑她可能虐待孩子?面对这种质疑,她又有什么样的心境?更多像我同学一样的幼儿园老师呢?社会偏见一旦形成,她们未来该如何面对自己曾经引以为荣、乐在其中的这份职业?


咪蒙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位母亲的说法:“法律很远,拳头很近。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是王道。”作为一个母亲,我在感情上十分认同。


但是,我更希望,在这一系列幼儿园孩子受虐事件之后,伸出拳头的不是愤怒的母亲,而是权威的教育管理部门。


最后,愿孩子们的伤,早日愈合。


作为幸知在线的一名“魔法妈妈”,我说过的话,一定会努力去实现。



报告潘老师,文章我出了。

至此,我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


至于另一半,戳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你或许可以帮到我一点点呢~

当然,更重要的是,原文链接里有你为情感储值的幸福秘密哦~ 

不明白的,微信联系 xingzhizaixian17 

妹纸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