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单喆慜:淡定从容之后仍有激情燃烧

宋文涛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24-09-20


编者按:

为表达我们对逝去的一位优秀同事、一位优秀师者的哀思和纪念,今天特别刊登单喆慜老师在2013年8月19日接受采访后的稿件,以期让大家对她的成长与成就、思索与行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本文首发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14年院刊《WE》,此处重发,有个别字句修改。

1990年夏天,单喆慜的高考成绩出来了,高居浙江省理科第16名。当时担任中学文学社社长的她,却更钟情于立体几何,希望成为一名空间物理学家,声誉卓著的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便成为她的第一志愿。江南的夏夜,灿烂银河中的每一个亮点都是满满的期许。然而一个暑假的期盼等来的却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是8月23日,我永远记得。”“当会计?”惊愕万分的她一路跑到校长室,才知道是母亲瞒着她修改了志愿。母亲认为会计更有“钱途”,而上财的会计系更是首屈一指。这次变故让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折。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母亲的独断让孩子变得执著和叛逆,这甚至影响了她的整个人生。


上财十年
第一代实证研究

上财会计系的课业虽然严苛,但单喆慜和她的状元同学们只用少量精力就可以轻松应对。大学四年,似乎只意味着时间的匆匆流逝。直到三年级的某一天,本系毕业留校,漂亮贤惠的班主任娄益群毫无征兆地被查出三期肺癌,这让大家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本科毕业前,不愿走求财求官之路的她选择了保送读研。

硕士导师石人瑾教授时任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这让单喆慜很早就有机会接触当时上海的大型国企和纷至沓来的外企。期间,她先后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事务所业务蓬勃发展,她边读书边实习,一路做到了项目经理。这为她将来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实务和学术之间自如地跳跃、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

硕士毕业选择读博,挑战不期而至。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证研究成为国外尤其是美国财务会计学界的主流。而国内一直是规范研究的天下,直到1997年《会计研究》第七期发表了刘峰、陈小悦、陈汉文、秦荣生等人撰写的六篇关于实证会计的文章。以此为分界线,国内实证会计开始有实质性进展,而上海财大的转向也更为彻底。也是在这一年,单喆慜师从汤云为教授,攻读会计理论方向的博士学位。

初涉实证研究,她在数学上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并开始真正对学术研究本身产生了兴趣。随后,她两次被推荐到香港城市大学撰写博士论文,师从苏锡嘉教授和陈杰平教授。她必须在短期内补上英文、数量经济、统计等一系列基础课程。苏锡嘉老师更是要求她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交报告向香港城市大学的学术委员会申请课题。单喆慜没有让老师失望,成为全校唯一一个以在读博士生和助理研究员身份成功申请到科研课题的人。在她眼中,“学习不再停留于应付各种考试,而是开始构成挑战。学习开始变得有意义”。

单喆慜的博士论文题为《1990~1999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行为研究》,她所采取的实证研究并不是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从企业内部获得数据,相反,她从企业外部开始搜集、整理。“这些数据经过整理,会反映出一定的规律。而这些结论和成熟理论的解释与企业自身的陈述会有所不同,这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

她在毕业论文中充分利用了统计学中的协整技术,以精确的数量关系来定义收购兼并案中的因果关系。她开始甩开当时已有的理论模型,以归纳而非演绎的方法,试图从表层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个案中整理出购并活动的内在的规律。购并的动因是什么?购并的结果是什么?初始的结果和整合的结果是什么?企业有企业的战略,股东有股东的考虑,这是可以做一辈子的研究题材。这是最早期的行为研究,她认为直觉和常识背后蕴含了可以用数据来组织和解释的逻辑,她的毕业论文令很多业内专家咋舌。上财十年,阅历和才干在冲突中逐渐积累。


申万四年
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鉴于读博期间的优异表现,苏锡嘉教授和陈杰平教授推荐她到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后。但是,上财突然要求她支付押金,以确保出国留学以后最终能回到上财。这笔押金的数额超过了她的经济承受能力,尽管爱才的两位导师愿意帮忙,但是她仍然决定离开上财。她最终转投申银万国证券投资部,成为申万自营业务的操盘手。 

回顾过往,不无感慨。她说:“我这个人就是不灵活,不转弯,不妥协,只能进,不能退。这让我的人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不妥协,又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申万是申银兼并万国之后成立的,它兼具申银的沉稳和万国的激情。在申万,挫折不断,收获也不断。她身兼金融、IT、家电制造、通讯设备制造、电信运营等8个行业的研究,目标覆盖沪深港三市300多家上市公司,她全部分析,逐级关注。作为投资经理,她独自承担着项目的分析研究、策划报告、申请资金、交易的全过程。“这里不像在研究所做研究报告,预测涨跌。做操盘手,赚了钱公司不一定谢你,赔了钱一定有人骂你。”全新的经历,带来了全新的体悟。 

对于投行这个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行业,单教授的剖析言简意赅。“一个好公司不一定是一只好股票。现代企业中,两权分离造成了内部经营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投资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差异。透过企业释放出来的讯息,投行讲一个好故事,告诉市场上的投资者。慢慢地,这个故事产生的效果通过一个季度一个季度的进展,一个年度一个年度的披露,最终逐步得到验证,得到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认同,也就意味着价值的显现。投资是策划出来的,价值是被挖掘出来的。” 

时间回到2002年12月。浦发银行增发不超过3亿股,计划募资50亿元。但当时大盘持续下跌,发行前一天还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低,市场人气极度低迷。结果,实际募集资金仅为预案的一半,主承销商光大证券压力很大。基于对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浦发银行的扩张前景看好,单喆慜极力说服公司,通过申购、大宗交易,累计接手1 000万股。“这样,在2004年,我走的时候,给申万留下了3个亿的账面利润。” 

在申万四年,给公司赚了大钱,但单教授走的时候这些投资收益没有兑现,所以她并没有分享到胜利的果实。但经历这四年,单喆慜已经完全认识到了企业的价值、股权价值、股票的价值以及三者间的转换,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之间的关系。工作形成了模式,挑战性大为降低。 

申万的经历,在单喆慜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履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她说:“申万四年让我成熟,让我学会了包容和换位思考。”


讲台八年
在修行中抵达从容

恰在单喆慜感到申万的工作已经难以再给自己的“成长”带来突破的时候,她收到了来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邀请。还是在上海财大的时候,导师汤云为教授和夏大慰教授有个约定,双方的博士生去做对方的博士后。可以说,夏大慰教授和单喆慜有着师生之谊。而到了2004年,在夏大慰院长的领导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财金培训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对单喆慜说:“你的价值绝不在于给某家公司挣几个亿,应该去更广阔的平台。虽然你还年轻,但应该有普世价值观,来学院当老师吧。”于是,单喆慜选择加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上国会的特殊,在于它的学生和学员大多有着系统的知识架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单喆慜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帮助这些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辗转事务所、券商、学校的实战经历派上了大用场。“审计、投资、管理等岗位我都体验过,这是很宝贵的经历。投资是从外部看企业,审计是在内部看企业。对于始终站在企业外部的人,我就把他们的立场换位到企业内部去,用波特五力这样的方法教他们看企业;对于始终在企业内部的人,我就把他们的立场换位到企业外部去,比如我们的金融市场,让他们体会投资者对企业的要求。利用换位的方法来教学,通过知识结构的整理,真正帮助到我的学生。”

对于所谓科研难于教学的看法,单喆慜不以为然。“事情停留在表面上都比较容易,深入下去才发现有难度。衡量科研的标准很简单:论文的数量及杂志的级别。但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却很难界定。我面对的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你必须高于他们才能引领他们,这是身为老师的根本。”

来学院的第二个三年,她继续深入学习,试图解决一个巨大的困惑:所有教科书都在讲成熟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与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处于成长期。现实世界和理论体系的错位让学习变得无用。这种错位,也使得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还是方法论上,都有很多需要填补的空白。“如何解决零碎的实务经验和不适宜的理论给学生造成的困境?很简单,建立正确的理论基础,帮他们对照实践,让他们有所领悟。”

可见单喆慜之所以能在教学上取得成功,过去多年的研究经历和在企业的实战经历都是至关重要的。而重执教鞭的单喆慜也没有停止过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探索。

“最近三年,我也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领域,回到自己博士论文开始的课题:公司金融。我们要知道,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管理的目标(追求规模)可能在短期内是不一致的。大多数的财务工作者没有意识到该在什么场合用谁的价值观,他们在工作中又大量使用双关语,位置又在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转换,这就让管理人员很困惑:‘你不是应该支持我吗?为什么还跟我谈价值、谈风险?’”

“所以,我们的研究已经切入到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现实中去。我们关注在企业成长阶段,它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当财务管理面对一个计划、封闭、避险工具有限的金融市场,和教科书上所描述的背景不一致的市场,财务管理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以及帮助企业把握成长机会?”正是这种求真务实让单教授的教学科研超然于规范的理想世界,也让学生从理想和现实脱节的痛苦中回归本真。

事实上,学生的反应令她动容。来自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总行、农业银行总行的行长们,课间休息的时候走上讲台对她表示感谢。他们说,早在学生时代,学习财经课程的时候,就觉得似是而非,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总觉得学习的内容和工作的内容严重脱节,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单教授的课两天下来,让他们觉得仿佛全身经脉被打通,浑身舒畅。

宝钢集团的党委书记,课间休息的时候走上讲台,问单教授,普通的女性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幸福,问她是不是从学生领悟和感激的眼神中感受幸福。她说,幸福就是在懂得取舍,进退之后,生活仍有激情燃烧。 


 后记

除了教学科研,单喆慜还肩负着更多的责任。现在,她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还兼任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EMBA客座教授,并担任上海市第十二届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教学科研工作重任在肩,社会责任也不容推卸。金融行业工作者的理性和专业知识在她的提案过程中发挥着迥异于他人的作用:“我们委员需要把价值最大化的方案与最可行的方案区分开来,先做成,再做好,为上海的经济转型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当初懵懂的理科优等生,到走上财经学术之路的研究生,到日趋成熟、长袖舞衫的申万专才,再到如今肩负着来自科研、教学和社会等多方面责任的师者,年届不惑的单喆慜从容淡定。在过去的岁月里,为理想而执著,不愿意妥协和退让,她总是碰壁,人生的每一次转弯都充满了遗憾。岁月变迁,铅华洗尽,这一切都成了修行。“在学术生活里,我永远是个学者,学养沉淀到某种程度,我也想变成作者。而人生的其他部分里,我是个修行者,众多的冲突让我领悟、觉悟,接受不圆满的现实。”


 相关阅读 

我院单喆慜副教授逝世

单喆慜:走自己的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