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卖票花样多!携程变网红,谷歌心机婊,过年还回家不?

2018-01-19 酷玩实验室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涵的硅谷成长笔记

id:HanGrowth

携程领衔年度大戏

每年一度的全球最大人类迁徙活动 - 春运又要到啦!不知道你买好回家的票了没~


话说,我感觉最近这些航司也开始猛推自家App来分流量哈?比如我大CA航搞出“全网最低”预订保证:要是在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平台定贵了,就给你补偿啥的。


“可是,你把机票价格搞这么透明, 让我们这些机票预订平台怎么赚钱。。。”


携程说:没事啊,可以捆绑销售点别的嘛。。。去年国庆期间,爆出这么一个大新闻《一年100亿?揭秘“携程”坑人“陷阱”》


具体来说,就是携程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绑定一些套餐,名字还很厉害,比如“成人套餐”。。。其实就是一些代金券啦,航空险啥的。关键是用户不易察觉,而且很难取消。


这事闹的也是够大,《人民日报》都点名批评并指出:“捆绑销售不只是携程一家,几乎是业内默认的盈利模式,这就说明出行平台已经出现了行业性的乱象“。


我绝对算一个航空迷了,各种飞机航司啦,平台积分啦,都研究的超清楚。当我看到这条新闻,好久没用国内平台买机票的我直接惊呆了:都现在了,你们赚钱的方法,


咋 害 是 这 么 Low 呢!!


经过我的仔(cu)细(cao)研究,今天就来给你深(jian)度(dan)八一下,谷歌旗下王牌机票预订产品”Google Flights“(谷歌机票)是怎么利用心理学打造产品,并且"不作恶”地站着把钱赚了的吧!


裸妆个p,就是个心机婊好吗

因为有太多人在Google上搜机票了,所以谷歌索性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单独的产品,就叫“Google机票”: https://www.google.com/flights/ 


和携程最明显的不同就是,谷歌自己并不负责收钱预订的环节。他会一律链接到其他平台,如官方航司,来完成交易。他的盈利模式就是靠“广告”提成,比如从谷歌直接引导或受间接影响完成的航班预订,谷歌收取相应的费用。


在我当年第一次打开谷歌机票页面的时候:


“这就是一个裸妆美女!!界面太清新了!!”



谷歌的这个UI真的是设计简单到极致。字体清晰,大小适宜,留白合理。


最为对比,携程貌似秉承着“有效空间利用原则”打造的产品?有点满啊~(本来想在图片上打点字儿的,结果,真的没有找到空白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清纯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个心机婊。我发现,谷歌机票的每一步操作都是由强烈的心理学原理来驱动研发的。


下面咱们就来按照一个预订的完整步骤,来一步一步地抽丝剥茧。。。


再问自杀

要定机票,那第一步就是搜索航班嘛。OK,我输入完了,从伦敦到巴塞罗那~ 嗖,结果很快出来了。很轻易地我们可以发现:


咦,谷歌超多的机票搜索结果被清晰地分成了两个部分。“最佳航班”区域和其他航班区域。



而作为对比,携程的搜索结果展示感觉略暴力:全都一股脑儿地列在了一块儿。


其实谷歌也曾经是和携程一样的显示方式,但是经过实验发现:使用两个分离区域显示结果,预订成交量显著增加了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心理学著名的“选择悖论”:当给人太多选择机会的时候,很多人会遇到选择困难症,于是最后索性放弃了选择。



反而,当给人以更少选项的时候,决策完成率会提升很多,所谓“少即是多


来看一个著名的“果酱实验”。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Sheena Iyengar在一次Ted演讲里面讲述,曾经有一家超市,展开果酱试吃的促销活动。


他们做了一个实验,一次是准备6种口味的果酱供用户选择:


另一次实验,给人24种选择:


结果发现:虽然展示24种果酱时,更多的人会停下试吃,但是实际购买的人数,则是看到仅展示6种果酱的人更多。


把果酱从24种选择减少到6种,净成交量提升了6.6倍


再来看一个例子。


国内的小伙伴可能不知道,美国的养老金,自己每个月是可以投资到各类基金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买。


不同的交易平台允许用户选择投资的基金种类不同。著名的交易机构Vanguard有这样一组数据:他们发现,当提供给人们可选的基金种类越多的时候,购买的人数反而越少:



当只提供2-5种基金品种的时候,有接近73%的人选择购买了基金。但是当选择增加到41-59种的时候,则只有63%的人选择购买基金了。


回到谷歌的产品。谷歌机票利用算法,把自己推荐的3个最佳选项单独排放到最前面,且形成单独区域,以获得人的最强注意力。这样就是减少了选择数量让用户能够更加快速的做出购买决策。


ok,我懂啦,那我现在就鬼使神差地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前三个选项上咯。然后呢?


那个选项。。。是有事情么?

这个“最佳航班”区域可不是随便按照价格选取的,比如我们很明显的就可以发现那个。。。第三个选项很辣眼睛


请问英航你是来搞笑的吗??别人跟你时间差不多也就$50多,你居然卖$82??另外谷歌你是有事情么,把这个选项还推荐成最佳,脑残才会选好吗,你看下面明显有更便宜的你不放进来。



可是,经过数据测试发现,第三个选项居然。。。


果真没人选。


真是好不意外呢。可是谷歌之所以把这个选项放在那里,是有意义的。它其实是一个“靶子”。


再来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原理吧,“对比效应”:同一现实情况,因对比环境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比如,你问50块的价格贵不贵,你要是和10块钱比,那就是贵,但是你要和100块钱比,那就是便宜了。


介绍一个十分经典的“经济学人”的案例。这是美国的一个知名杂志,他为人们提供在线订阅和纸质订阅的服务。他们在网站上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订阅时,尝试提供给用户三个选项进行选择:

1. 仅网络版,59美金一年

2. 仅纸质版,125美金一年

3. 纸质版+网络版,125美金一年



是的,你没看错。请问第二选项你是有事情么,怎么可能会有人选啊,同样花125元,我干嘛不选第三个啊,白拿一份网络版!可是这第二个选项的意义就在于在这里来衬托第三个选项的实惠


所以可以看到,有84%的人选了第三个选项,花了更多的钱订阅。


那么当第二个明显很sb的选项去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当去掉之后,选择125元的用户减少到了32%!因为这个时候,只有59美金的第一个选项作为对比了,那125元就是贵的了!用户觉得不划算。


回到谷歌,把那个奇怪的英航80多块的航班放上来,其实就是为了当绿叶衬托的。虽然用户不会选,但是用户会觉得上面推荐的其他两个价格好便宜啊!所以促进了他们更快的完成选择。


机票的价格是变动的,用户会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合适的机票。但是,经过三个选项的价格对比,用户会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谷歌同时收获了极高的用户满意度


ok,很好,我完美地无视了第三个选项,并且想继续预订了呢。所以我点了第一个选项,然后呢。。。


谷歌的豪华首发阵容

当你点开的时候,你会发现:哟,原来是有三个时间可以选的嘛。好的,那我来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吧。



选好啦,很简单哦。这里有什么心理学原理?当然有,原理就在你决策的顺序


再说一个Sheena教授的案例。这是一个在线汽车销售网站的案例。在汽车报价之前,网站要求客户对汽车的配置进行选择,比如动力系统啦,方向盘啦,内饰啦,颜色啦。整个配置过程涉及了8个步骤。每个步骤用户做出选择的难易程度不同,比如动力系统只有4种选择所以很简单,而外观颜色有高达56种,要死了要死了。


有这么两种方案来安排决策顺序,第一种是从简单到复杂



第二种是从复杂到简单


实验结果用“弃疗率”来评估,也就是用户在每个决策步骤中“放弃做出选择”的概率,结果如下:


实验发现:


从复杂到简单组:虽然开始的时候人们还会尽力选择,可是到了后期直接心态爆炸有高达50%以上的人放弃


从简单到复杂”组:人们一直在坚持决策,后期的放弃率甚至低至17%!!


结论就是:当用户需要作出多个步骤决策时,步骤应该是,从简单决策到复杂决策。


回到谷歌的例子。还记得我们全程是怎么选择的吗,我们是先选择了“价格”之后才选择了“时间”。


因为,人们价格的选择明显容易于对时间的选择。价格仅仅是数字的比较。然而一旦涉及到时间,大脑就开始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去机场是不是堵车啦,到了之后吃什么饭之类的,使得决策变难。


另外,根据美国2014年的调查数据,乘客在诸多影响航班选择的因素里面,“价格”因素是被考虑最多的。而“航班时间”仅仅排在了“是否直飞”之后,成为了第三考虑的因素。



所以谷歌安排用户先选择“价格”,后选择“时间”


在UI设计上,未展开折叠菜单前,“价格”使用最大字体和显著位置设计,确保获得极大的目光聚焦。其他因素如时间等,则明显用较小字体设计。


而当用户展开后,时间被显著地显示了,只有当鼠标滑过的时候,价格才会出现,以避免干扰用户决策。


由此,整个谷歌机票购买的决策流程被显著优化了。谁该先出场首发,谁后出现都安排得十分得体。用户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欢快地完成了决策


而再看一眼携程的设计,没有什么主次,使用大字体和明显位置来突出“时间”,但”价格“也在同时被很明显的标注了。


携程似乎并没有好好设计用户的决策体验流程啊把价格和时间同时显示,用户需要在同一时间做出如此复杂的决策,如果是我,我选择谢谢再见~

好了,决策做到现在基本已经结束了,我看到了可以去官网预定的按钮。可是呢,今天我只是查查价格,并不想买嘛,打算关掉了,


可是这个时候。。。谷歌祭出了他的终极大杀器。。。。


我可是吓大的!

一个红色部分赫然写着:“在3个小时内,将会有54%的概率价格上涨。”



我:

我靠!吓唬老子要涨价是吧,老子可是吓大的😢😭!!说话间,我赶紧地买完了机票。。。


这里又使用了一条心理学效应那就是“唤起恐惧效应”,俗称吓唬人


这是谷歌根据大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完成的对机票价格的神预测。依托于强大的谷歌大脑,现在这个预测已经可以做的非常准了。所以,在最后一步用户看到这个提示的时候,因为害怕涨价,于是纷纷握紧了自己的小鼠标,赶紧完成了购买。

更进一步


作为硅谷的代表,从谷歌可见,其盈利和产品思路是这样的:


核心:尽可能的 方便 用户


利用心理学,把界面做的越简单方便 --> 用户决策更加顺利,觉得越好用 --> 更快地完成更多预订 --> 机票商给谷歌更多佣金 -->更多盈利


作为国内的代表,从携程可见,其盈利和产品思路是这样的:


核心:尽可能的 坑 用户


利用小聪明,把界面做的越来越复杂 --> 悄悄绑定套餐让用户越来越不易察觉 --> 用户莫名其妙多花了更多钱 --> 更多盈利


这让我回想起了谷歌十大信条的第一条: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从一个机票产品中就可以看到,谷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打造产品,利用心里学优化整个决策流程,用户更加满意了,那盈利也就自然地来了。


咱们国内产品仍需努力呀。。。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