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狼2》医生原型:成功研制重组新冠疫苗、攻克非典的传奇女将军

蛋蛋姐 酷玩实验室 2020-11-11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最近一个月以来,美国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新闻有点多。

先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院长表示,疫苗研发最少需要一年时间。

而他刚说完这话,特朗普就“敦促”他,必须在几个月之内完成。两人因为这个分歧,还差点吵起来。

紧接着,3月15日,传出了特朗普在说服一家研究新冠肺炎疫苗的德国公司搬到美国去。和德国政府为了留下这家公司,也开始了竞价。

报道称,“特朗普为了帮美国获得疫苗做任何事情,但只能给美国生产”。


连“没人比我更懂病毒”的特朗普都在找外援,看来美国的疫苗研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实质性进展。

正当大家抱着这样的想法时,3月16日,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宣布,美国的一种新冠疫苗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

顿时,各种阴谋论、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但这些声音的背后,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中国的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才能研制出来

没人知道。

直到第二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出来给大家吃了个定心丸,“我国疫苗研究进展不会慢于国外”。


但从心底来说,大家还是有些着急。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几个小时之后,央视新闻就宣布,“我国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幸福来得太突然。

在没有打开这条新闻之前,蛋蛋姐的脑海里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名字。打开之后,果然是她。

陈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物盾牌的灵魂人物。




01



25岁前,陈薇的人生和科研,似乎毫不沾边。

尽管她的专业十分硬核——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又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

但不同于一般科研人员给人的刻板印象,陈薇前卫时尚,多才多艺。


她喜欢文学和舞蹈,周末学生食堂舞会上,你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就算放到现在,陈薇也是属于十分文艺和浪漫的——她的男朋友,是在和同学去泰山游玩的火车上,认识的。

在下车时,男生问她,可不可以留一个电话号码,当时陈薇的宿舍刚好安装了一部电话,就给了这个男生。

就这样一次邂逅,最终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所以当时清华大学化工系有一个普遍认知——“谁未来的科研成就最高,我们不清楚,但最不高的,一定是陈薇”。

因为她压根儿不会搞科研。


但陈薇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还没毕业时,陈薇就被一家生物公司抢先签约,过上了白领的生活。

工作后不久,一次偶然的经历,让她知道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这样一个特殊部门的存在。

军事医学院,每天都在研究生化、生物、细菌等与普通人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东西,但它的每一项研究成果,却无时无刻不在保卫着每一个国人的安全。

这种反差,何尝不是一种浪漫,陈薇心动了。

1991年,陈薇决定放弃高薪的工作,入伍参军。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那个几乎不可能搞科研,爱跳舞的女孩,选择了纯粹的科研之路。


但很快,她就感到了科研的孤独。

那年大年三十,陈薇就短暂地和公婆吃了个饭,又急急忙忙地回到实验室。可就是一个多小时的离开,让她辛辛苦苦两个月的研究,变成了泡影。

看着地上的一滩液体,陈薇当时就哭了起来。

那时候她的脑海里,反复循环着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恐怕那时候陈薇自己都没想到,她能在科研的这条路上,坚持这么久。

1998年,32岁的陈薇成为了一名母亲。

但家里的所有事情,陈薇都交给了她的丈夫麻一铭——那个在火车上,要她电话的男人。


她把她的所有时间,都留给了实验室。



02


2003年的春天,非典毫不留情地来了。

本来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们,却接连倒下。由于对病毒认知不够,一时间,北大人民医院有93人感染。

甚至在4月23日那天,建院85年的北大人民医院,因非典疫情过于惨重,竟然关门停诊了。

这些,更加重了民众的恐慌。弄清楚SARS病毒,成为了当时最为紧迫的事情。

2003年2月,陈薇的研究所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这就是“非典”的元凶。


这时陈薇发现,他们正在研究的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干扰素,可能对预防非典有用。

为了验证效果,陈薇第一个钻进了安全三级的负压实验室。

整个实验室完全密封,室内处于负压状态,这也就保证了实验室内部的气体,不会泄露到外部。

但人在负压的状态下会缺氧,时间一长就会剧烈的头痛。一般来说,在负压实验室连续工作的时间,不能超过5个小时。

陈薇,一进去工作,就是八九个小时。

不吃不喝,为了方便研究,还穿了成人纸尿裤。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出来的次数少一些,呆在实验室的时间多一些。

与此同时,麻一铭总会站在家里的窗户前,看着不远处那栋大楼的走廊。灯一灭,就代表他的妻子下班了。

但那盏灯,几乎一直亮着。

50多天后,早上5点,当陈薇去实验室之后,麻一铭又站到了窗前,因为今天,是出结果的日子。

三个小时之后,陈薇出现在楼下,一出门,就比了一个握拳的手势——陈薇,成功了。


这种干扰素,对非典病毒,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紧接着,就是紧锣密鼓的大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

由于每天接触非典病毒,陈薇和她的团队,被单独隔离起来。

自那以后的100多天里,麻一铭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妻子。

有一天,研究所的同志告诉他,今天的电视节目里,可能会出现自己妻子的镜头。

麻一铭和儿子早早地守在了电视机前。当陈薇一出现在画面上,许久没有见到妈妈的小朋友,急忙的跑去亲吻电视上的陈薇。


这100多天里,陈薇跑遍了全国83所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的工作环境中收集数据。

有记者问她,“天天接触SARS病毒,害不害怕”。

陈薇毫不犹豫地说了句,“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陈薇和她团队夜以继日地付出,也收获了回报。

他们研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很快被送往非典一线。14000多名医护人员使用了这个喷鼻剂。

无一感染。


做出卓越贡献的陈薇,也被国家领导人评价为“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

那年,陈薇37岁。



03


非典,给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敲响了警钟。

同时,它也让陈薇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古话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生物安全领域,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谁都不知道,疫情会在何时发生。我们必须要有手段,要有相关的科技作为支撑。

2004年,她把目光投向了埃博拉病毒。


1976年之前,埃博拉只是非洲中部的一条普通河流。

但在那之后,埃博拉,成为笼罩在全人类头上的阴云。

1976年,一种烈性病毒突然出现在埃博拉流域,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大都在几天之内七窍流血而死。

而非洲的传统葬礼,是全家族甚至全村的人,都要抚摸和亲吻死者遗体。所以这种病毒,很快就席卷了埃博拉流域的55个城镇。

致死率,高达90%。在那之后,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它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病毒,没有之一。


在此之前,我国对于这种致死率最高的病毒,几乎一无所知。尽管它只在非洲大陆爆发过,尽管它曾消失多年。但陈薇觉得,它其实离我们很近。


2006年,陈薇团队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

让陈薇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几年,他们的工作,仍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有段时间,许多研究人员都坚持不下去了,跑过来问陈薇,“我们研究埃博拉干什么,做埃博拉疫苗给谁用”。

这些问题,陈薇都没有回答,因为她自己心里都不确定,她和她的团队,能不能研究出疫苗。

她只是像往常一样,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

尽管科研项目压力很大,陈薇还是坚持每年把自己的学生送往国外学习交流,让他们接触最新的研究成果,为疫苗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在这期间,陈薇还两次临危受命。

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被任命为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冒着余震的危险奔波在一线。

她还组织编写了《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真正的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从灾区回来之后,她又负责北京奥运会的生化安保工作,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14年,西非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死亡率普遍在5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90%。

正当所有医务人员准备撤离非洲时,陈薇想的是,赶到非洲一线


因为他们研究了十多年的埃博拉病毒,变异了。

此前美国与欧洲各国研制的针对1976年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失效了。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埃博拉病毒又没有传播到中国,为什么要去赶赴非洲研究疫苗。

但陈薇坚信,我们离埃博拉的距离,也只有一趟航班。

2014年9月,陈薇团队研制出了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

但在境外临床实验的批准上,陈薇团队却遇到了麻烦。

外国人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出埃博拉疫苗,他们认为中国的埃博拉疫苗的知识产权,一定会有瑕疵。


在经过数次资料提交与严苛的审查之后,这支疫苗以“零瑕疵”,通过了境外临床实验批准。

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去”。

而且陈薇团队研发的疫苗,比欧美各国研发的,更为先进。

美国的埃博拉疫苗,是液体的,需要-60℃--80℃去储存,这在非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陈薇团队研制的疫苗,是冻干制剂,在2℃-8℃的常规冷链中,可以保存两年,在37℃环境下,可以保存三周。极大的拓宽了疫苗的应用场景。


2014年12月,陈薇团队研发的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埃博拉新基因疫苗。

2015年5月,陈薇带领团队走进塞拉利昂,开展二期临床实验。这次实验成功后,相关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引起了世界轰动。

习近平总书记称陈薇团队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也是我们的大国形象”。

2017年,《战狼2》上映,电影中不惧生死,保护“活体疫苗”的Dr.chen的原型,就是陈薇。

陈薇在生物安全上所取得的成绩,也成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新的名片”。




尾声


阻击过非典,抗击过埃博拉,这一次,陈薇又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赶往武汉的征程。

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率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

7天后,陈薇团队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核酸的检测时间。

这一天,距离陈薇团队实验室搭建成功,仅仅过去了三天。

当特朗普宣布,“美国12周之内必将研制出疫苗之后”,有记者采访陈薇,陈薇保持了军人的严谨,只是说了句:

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亚于美国”。


现在,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3月16日,疫苗已获批进行临床试验。

根据中国军网的报道,那天,疫苗也已经开始注射。

在接下来的9个月中,疫苗要完成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三组的测试,这只是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

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还要继续奋战很久。

每一次进展的背后,是无数个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日夜努力的研究人员。

他们每个人,都是“陈薇”。


在一期节目中,有观众问陈薇,“如果埃博拉疫情没有爆发,那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努力,不都白费了么”。

陈薇回答道,“其实这种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常态

我的前辈,老一辈科学家,我熟悉的,不熟悉的,他们很多人一辈子做什么,我根本不知道。因为各有各的领域,各有各的方向。

但我知道,一旦国家需要我们拿出力量,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总能看到我们在。”

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感,让一个爱跳舞的女孩,从裙子换成军装,从研究生,变成共和国的少将,变成工程院的院士。

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感,让83岁的钟南山院士、72岁的李兰娟院士,奔赴前线。

他们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刻,随时出现。

但是,请不要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刻,才会想起他们。

英雄,不应该止于疫情。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致敬每一位抗疫英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