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到底要不要做皮试?
来源:合理用药百科
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的疗效确切,抗菌谱广,相对毒副作用较小,与其他抗菌药物的适配度较好等优点,因此临床广为使用。
但是,头孢类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纠纷时有发生。
纠纷的焦点就是:使用头孢类抗菌药到底应不应该做皮试?
图片摘自翟所迪老师课件
小编有幸听了17年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翟所迪 老师的《临床药师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报告,非常赞同翟老师的观点——头孢菌素类除了说明书要求的外,不必都做皮试。
中国药典委员会主编的《临床用药须知》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两个重要文件中,明确规定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要进行皮试,过敏者禁用;而并无头孢类药物进行皮试的规定。并同时指出:对青霉素过敏病人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使用头孢类药物。
青霉素过敏患者原则上仍然可以使用头孢类药物,对此时所用头孢也无皮试的要求。
图片摘自翟所迪老师课件
了解下皮内药物敏感试验法(皮试)的局限性:
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通过4种过敏反应机制起作用。
而皮试,只能检验出与变态反应原密切相关的特异性IgE抗体,这种预测基本上是针对Ⅰ型超敏反应,对于其他三型超敏反应并无预测能力。
至今为止,除了青霉素外,我们并不确知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变应原,例如头孢菌素、磺胺等。
因此在皮肤试验出现阴性结果时,可能提示该检验技术灵敏度不够,或者更可能是由于试验中所使用的药物在体外不具有药物免疫原性,因此无法预测药物在体内可能发生的变态反应。
所以临床广泛应用的只有青霉素皮试,其他抗菌药物皮试的可靠性,包括对假阴性和假阳性率的估计,临床上尚未能给出肯定的结论。
造成药物过敏反应主要和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理化特性及药品质量三者都相关,药品本身并不是排他的唯一因素。
1、头孢类药物过敏不但与β-内酰胺环有关,还与头孢菌素上的侧链有关。
一般来讲头孢类的侧链较青霉素的侧链复杂,由于空间位阻,将β-内酰胺包裹在里面不易暴露出来,所以对青霉素过敏,对头孢类不一定过敏。又因侧链的不同,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也并非完全交叉过敏。
2、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过敏性体质密切相关。
这是一种特异性反应,每个机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与机体的致敏状态、病理状态以及合并用药等诸多因素有关。
3、与生产过程中混入的杂质蛋白及其聚合物的多少有关。
因此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生产厂家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敏性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个问题,翟所迪老师也有讲解,摘录如下:
图片摘自翟所迪老师课件
总结:
从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角度考虑,做不做皮试完全取决于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没要求做皮试,医院自己要求做皮试并不能减少医方责任;
与其坚持做毫无科学根据的皮试,换取一个完全不可把握的预测结果,不如任何时候都做好过敏抢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