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骗子又“更新”诈骗套路了

常轩浩 李 艳 云南法制报 2023-11-14

“你的包裹出了问题,请加快件员的微信。”
短信真是官方客服发出的吗?
“领导”发来短信让你转钱给客户,
可信吗?
警方提醒,
这些都是新型骗局,
请广大群众切勿上当受骗。



案例1 



包裹出了问题让加微信?假的!


吴女士收到提示包裹异常的短信后,加了短信上的微信。对方自称是快递工作人员,并给吴女士发来工作证,取得了吴女士的信任。于是,套路就开始了。
  

“对方称可以对出了问题的包裹进行理赔,实际上是为了让被害人填写身份信息。获得这些信息后,对方为加大被害人的信任度,诱导被害人把支付宝里的备用金提出来,或先打一部分款给被害人,说是她的理赔金。”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反诈中心三级警长李文娟介绍。
  

给吴女士理赔金前,对方要求她先付一笔保证金,称这笔钱稍后会退还。吴女士觉得保证金的数额不大,就点击链接支付了。
  

不一会儿,吴女士就收到了800余元的理赔金,可是没过多久,吴女士却发现她银行卡里的1万余元被人转走了。
  

那么,吴女士到底哪一步做错了?为什么会掉进诈骗陷阱?
  

李文娟介绍,骗子会发一个二维码或钓鱼网站链接给被害人,一旦点了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对方就能读取被害人手机里的支付账户信息及密码。
  

吴女士正是点击了对方发来的支付链接才导致财产损失。对此,警方提醒大家,陌生人给的链接和二维码千万不能点击、不能扫,稍不注意就会中招。
  

另外,个人信息也一定不能泄露。“包括我们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社保卡账号、手机验证码等,这些都是不能随意泄露的。”李文娟说。
  

最近,菜鸟驿站也进行辟谣,称平台客服不会以包裹有问题为由,要求添加用户个人社交账号,更不会引导用户转账或退款。如果市民收到包裹异常的短信,可前往快递点咨询了解,不要轻信短信内容。


案例2 



“领导”发短信让转钱?别信!


最近,针对使用iPhone手机的用户也出现了一种诈骗手段。
  

刘女士日前接到一条短信,对方自称是刘女士的领导,他给了刘女士一个账户,让她给客户转3万元订金,稍后再让单位财务给刘女士报账。刘女士没有多想马上照办,结果被骗走3万元。
  

民警分析,这个案例中,刘女士忽略了收到的是一条imessage信息,上面并没有显示电话号码。
  

“我们工作发现,被害人使用的是iPhone手机。iPhone手机用户注册ID后,打开imessage功能,可在不插电话卡的情况下,通过连接Wi-Fi直接向其他iPhone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收信方是看不到发送方的号码和联系方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侦查工作带来了困难。”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福德派出所刑侦民警李石平介绍。
  

这个案例中,嫌疑人正是利用了刘女士当时着急,来不及细想的心理诈骗成功。其实仔细想想,这条信息漏洞百出,一般情况下,领导不会通过短信给员工指派工作任务,也不太可能让员工私人为工作垫付资金。
  

李石平表示,如果分辨不出是不是领导发的短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打个电话给领导,或向公司和所在的企业机关核实是否有这个情况。
  

民警提醒,骗子招数千变万化,大家还是得牢记“不听、不信、不转账”。另外,iPhone手机用户可在设置里关闭imessage功能,或设置过滤未知发件人,减少收到这类信息。



释 法 

骗子“更新”诈骗套路

防范宣传要及时跟进


传统电信网络诈骗是通过手机短信或以直接打电话的方式,但近期出现诈骗团伙通过注册Apple ID账号,利用Apple公司产品自带的imessage即时通信功能发送信息,实施违法犯罪的情况。

  

之所以骗子要“更新”诈骗套路,原因有二:一是“浑水摸鱼”,二是从“单线型”向“复合型”诈骗转化,被害人被骗金额更高。

  

就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要点,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飞指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与传统诈骗相比,电信网络诈骗虽然存在较多特殊性,但其仍属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罪。

  

当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电诈骗案件发案数仍然在高位运行。防诈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各部门要认清严峻形势,针对骗子时时“更新”的诈骗套路,要有针对性地及时跟进防范宣传,增强打击治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把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向纵深推进。

  

为加大处罚力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电信网络诈骗金额在三千元至一万元构成“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构成“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构成“数额特别巨大”。

  

按照相关司法解释,如行为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死亡或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等情形的,酌情从重处罚。


编辑:杨箫语

审核:高明、谢盛梅


往期回顾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高频词,透露哪些信息?努力打造新时代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新典范收藏!政府工作报告全要点




树立法律信仰

培育法治精神

扫码关注云南法制报

投稿邮箱| ynfzbxmttg@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