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大故事】西区露天电影院见证最美的科大时光

党委宣传部 西南科技大学 2018-10-31

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南科大校园内,有一幢为广大师生与职工喜爱的建筑——西区露天电影院。从上世纪到现在,露天电影院不仅为大家带来了诸多经典影片,更是见证了西南科大的发展历程,成为西南科大人心中最浪漫的记忆。


以前的放映室前贴满电影海报

  

50载风雨路 回忆如珍珠

  

周五晚7点,夜色渐浓,华灯初上,层层盘绕的长石梯上,围坐的人们时而前仰后合,时而面色凝重......每到这个时间段,热闹属于西区露天电影院。

古朴的露天电影院,看起上去就很有来头。上世纪60年代,露天电影院伴随着“清华分校”诞生,至今已经有50多个年头。据了解,修建露天电影院,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当时大型集会的需要。

工会的电影放映员周强介绍,最初,露天电影院并非像现在一样免费服务,观影需要付费。票价从最开始的一毛,慢慢涨到最贵时的二、三块。饶是如此,师生对于看电影的热情也是一直高昂,毕竟与专业影厅的票价比,露天电影院只是“意思意思”。那时候,每当新片上映时,“人山人海”的场景随时涌现。1982年,露天电影院播放了《少林寺》,小小的露天电影院竟容下了7000多人,盛况空前。还有一次,露天电影院放映名为《解放》的二战电影,时长为7个半小时,《解放》的放映持续了一整夜,因为很多观影者都选择通宵看完。

在电影播放资源稀缺的年代,人们对于电影的痴迷,风雨无阻。周强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大雾弥漫导致放映的光不能正常投射到银幕。周强就广播通知延迟一天播,没想到没人愿意离开。就这样,周强组织学生点起篝火,驱散大雾,活生生一场篝火电影晚会。

2001年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后,为了避免“墙中墙”的出现,以一种开放、开阔的胸怀迎接新时代,露天电影院周围的墙被拆了,“墙中墙”被拆也正印证着我校发展的大步向前。

在发展过程中,露天电影院改造过多次。1984年,学校花了3万多元,将放映设备换成固定式,改善师生观影体验。周强清楚记得,新设备在当年5月改造完成,5月4日晚,露天电影院放了《铁公园》和另一部故事片。银幕更大更清晰,音响效果更好,当晚电影一放映,师生们都欢呼了起来,这是迟到的幸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先后对露天电影院升级改造过三次,都是为了紧跟时代,丰富师生文化生活。


放映现场


但是,露天电影院在2012年遭遇了“滑铁卢”。2012年左右,数字电影已经流行,柯达公司不再生产胶片。不过,露天电影院还是继续放映胶片电影,坚持了一年多。这段时间露天电影院进入了低谷,没有胶片供应,只能循环播放一些已经播放过的片子,观众人数急剧下降,最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但电影院一直坚持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露天电影院在2014年12月迎来了新篇章,学校对露天电影院改造完成,升级了银幕和音响系统,开始放映数字电影。就这样,露天电影院又重新热闹起来,成为师生陶冶情操的好去处。露天电影院,古朴,稳重,不忘初心,一直默默承担着自己的职责,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早已成为科大学子心中那片神圣的净土。


电影放映也要有工匠精神

  

作为电影院的老放映员,周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入行,直到胶片电影时代结束,他在这岗位上坚守30年,放映电影20000余部。1980年,由于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强调到了西南科大,1981年,周强经过了半年的电影放映培训后,拿到了自己的电影放映证,正式成为露天电影院的放映员。


周强(2排中)与他的放映团队


电影放映,要有工匠精神。一盘胶片只有500米,大约十多分钟就需要换,换的不好就会白头黑尾。什么时候点灯,什么时候切换信号,都有讲究。放电影涉及光学、电学、机械等,相当复杂,还要会紧急修理,因为观众是等不及的。这么多年,周强从未出过差错,很大程度来自一次偶然的触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默然和唐国强来绵阳,特意开了场放映员座谈会。周强说:“李默然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演员演得再好,腕儿再大,如果放映员不认真工作,没有精湛的放映技巧,电影放得支离破碎,那就付诸东流了。’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信息没那么发达的那些年,电影是极其珍贵的文化盛宴。周强说:“那是纯粹的电影,和外边录像厅盗版的电影完全不一样。”从露天电影院修建到现在,一直都是坚持正版。以前是绵阳电影公司负责,现在是和成都一家公司签约,学校每年会拨20多万,让师生免费观看,今年三月,租影片的费用就是三万八。

周强对电影要求严格,大学生就应欣赏高质量的电影,盗版的,缺乏营养的,价值观有问题的,他都不会选择。小小的岗位,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周强欣慰地表示:“我干了一辈子电影,我感觉挺光荣的,起码对校园文化建设献出了一份力。”

此外,周强还算半个月老,多少爱情故事,都是从这片石梯开始的。现如今,露天电影院已然成为学校的一个景点,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底蕴。


爱情的摇篮温馨的港湾

  

行走在西区露天电影院,踏着青石板,爬山虎像去年一样爬满了墙。一代代学子的青春年华在这儿结束,始终不变的,怕只有这露天电影院。这里经历了多少岁月,又沉淀着多少属于你的故事?

“这里是我的一个念想。”材料学院研三毕业生何磊独自坐在石梯上缓缓道来。这是何磊到西南科大的第七个年头,学校的一草一木在他眼里,都尤其熟悉。他回忆起第一次和露天电影院的遇见:“那时刚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一次漫无目的的散步,正巧撞上了,在这儿感觉很轻松。现在要毕业了,再来看看,留个念想。”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毕业算不算青春的坟墓呢?何磊说:“本科一些同学总说,工作后才发现,与浮躁的社会比,大学真是一片难得的净土。在我眼里,露天电影院是净土中的神圣地吧。喜欢露天电影院的古朴,每次带出实验室的疲惫,迎来这儿的清闲。毕业后,我想也会记得这里,很久以后的我会回来看看的。”

经济1504的林宇和他女朋友,是长石梯上众多情侣中的一对儿,他们依偎在一起,享受着属于青春的时光。当被问到“你们的故事开始在这儿吗?”他俩相视而笑,一个点头一个摇头,场面一度很滑稽。林宇终于忍不住说:“第一次来是大二,一起看电影有种别样的感觉。”女孩则是来拆台的,她说:“还是想和室友一起来看电影。之前各种事儿没能聚一块儿,希望能有一天把大家聚在老区电影院,享受这里独有的古朴、静谧。”


西区电影院已经成为学校的著名景点


静谧,古朴,这是露天电影院的味道。每年毕业季,露天电影院都是毕业照背景墙的不二选择。不少人选择在这儿拍婚纱照,记录人生最美的时刻。露天电影院已然成为了爱情见证者,就像先前说的,你们的故事开始在这儿吗?

当然,这片青石梯不只属于年轻人。石梯的边缘,卫西杰怀抱着孙女,沉浸于晚年的安详。女儿在这儿教书,他就过来照顾孙女。才来一个多月,就已经是露天电影院的铁粉,卫西杰说:“孩子喜欢来看,也满足了自己,感觉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和老人情况相似的,还有理学院教师丁玉才。忙碌工作一周后,他终于有了陪家人孩子的时间。每周五来露天电影院,算是难得的清闲。丁玉才爱带孩子过来,尤其是放动漫的时候。他喜欢这儿的环境,有儿时的味道;电影更新及时,观影效果比较好;古朴的露天电影院,更能增进家人感情。

如果问谁对露天电影院感触最深,那学校保安魏祥录定能算一个。今晚轮到他值班,坐在最后排角落里的他,要维持秩序,也顺便看电影。他是学校附近的人,有关露天电影院的记忆,他的回答是感触颇深。那时露天电影院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电影坝。电影坝是伴随着清华分校诞生的,时间大约在六八年。时间留在露天电影院的痕迹不多,从出生那年起,大概就这样了。

不过也有不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儿是围起来的,每人要交三毛钱才能进来。我那会在地里放牛,听到这边有声音,牛都不管了,赶紧回去吃两口饭带着小凳子就过来。”魏祥录不停地说着,可能这个话题,他说不完,就像网瘾少年聊游戏。那个年代,可能看电影就是瘾,他感慨道:“看电影是小时候极少的娱乐活动,哪怕下雨,也会戴斗笠,披蓑衣过来,这儿人气不减。有时付不起三毛钱,都要在门口等着中途有人走,门打开溜进去。”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改变了太多,但露天电影院依旧坚挺。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来源 |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网

文 | 李靖 严富强

编辑 | 吴龙芳 

指导老师 | 王娟

责任编辑 | 蒋道平 吴安辉

【近期精选】

感恩奋进 | 西南科大纪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实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小分队走进西南科大(内附高清大图)【预告】爱的牵挂|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将走进西南科大

感恩十年  请不要错过这场爱的牵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