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秩芳华】特约专稿:西南科技大学校史脉络及简要说明

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 2022-07-23

今年是西南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岁月流转,70年春华秋实,抚今追昔,盛事如约。七十载铸就辉煌,风雨兼程,艰苦奋斗薪火相传;新时代共创未来,踔厉奋发,拼搏创新豪情满怀!
回首70年,眺望来时路,我们将认真梳理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精神,增强办学信心,汇聚办学力量,明确办学方向,传承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向着西南科大百年梦,奋力开创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网“七秩芳华”栏目将邀约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海内外校友和在校师生立足建校70年来的建设发展成就、重要历史事件、突出贡献人物和个人感悟感想,椽笔抒怀,乘兴挥毫,共襄盛举,擘画未来。


西南科技大学校史脉络及简要说明

万朴(西南工学院原院长)


[摘要] 一部实事求是、精准反映学校发展历程和精神风貌的校史和校史陈列,既是师生爱校教育,更是振奋师生团结奋进,传承、弘扬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在迎接我校校庆70周年重大节日时刻,我们准确重温校史,校准校史,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校史是科学真实、系统记载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表征。

笔者在有关我校校史的一些纸质宣传和公众网页上看到了对校史的个别不实、不妥和不应有的偏颇误读。尽管是局部或事出有因,但校史的表述与宣传是十分重要而严谨的。在迎接我校校庆70周年重大节日时刻,我们准确重温校史,校准校史,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真再读了我校的两部校史,《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校史纲要》和《西南科技大学校史》,对几个重要历史史实作了进一步考证和厘清,写成此文,供大家参考。
01
西南科技大学校史脉络

1952年,国家根据全国建设发展需求,决定进行全国院系统一大调整,建立各种专门学科专业的高校和中等专科学校。我校就是由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建筑工程管理局创办的“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和西南工业部新办的“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这两所在1952年建立的学校,于1953年春,由中央建筑工程部决定将上述两所学校合并建立“重庆建筑工程学校“而发展起来的。新校址选在重庆市教育文化区沙坪坝。学校受建工部和高教部中等技术教育司领导,开创了我校初始阶段的辉煌历程。

重庆建筑工程学校教学楼,图书馆(校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湾)


1956年成立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1958年10月,建工部教育局通知学校:“部决定将你校任务改为培养建筑材料工业干部的高等学校。校名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此后15年间,由于建工和建材两部多次分合等缘故,我校校名、校址及办学层次发生过多次变化,学校师生也经历了严峻磨练。1958年,学校曾招收了硅酸盐专业学生,但次年7月,部教育局来电指示学校“今后向非金属采矿单科性学校发展”,决定撤销了硅酸盐专业。1960年又指示学校办成矿业学院。学校此前在1959年夏,按建工部规定,已招收了采矿专业大学本科生60人。在1960—1961年度,学校招收了非金属矿床开采、非金属地质勘探、非金属矿山机电、石棉与石棉制品四个专业的5年制大专生。但采矿专业大学本科生很快又按建工部教育局指示转往北京建材工业学院。1960年,根据四川省高教局关于大中专教育压缩意见:“凡1960年内新办的5年一贯制专科一律撤销”。我校5年一贯制专科一律改为4年制中专,专业包括地勘、采矿、石棉制品、机电、硅酸盐工程。

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图书馆


1962年,建工部发出“关于部属中专学校更改校名的通知”,我校更名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2年9月1964年11月

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64年11月,建工部决定我校与徐州技校合并迁往石棉县,改为半工半读类学校。由于徐州技校坚决抵制和1965年4月建工和建材两部分开,建材部教育处不同意我校迁石棉县,并于当年6月1日来文通知“你校迁校问题,今年暂不动,明年是否迁往石棉,待下半年再研究决定。”故搬迁石棉指令并未落实。到1965年9月,建材部才通知“按建工部原决定搬迁石棉,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学校应于明年二月搬迁完毕。”这时,学校也才正式动员全校师生开展迁校工作,并在66年3月基本搬迁完成。到石棉后,按照建材部指示更名为“建筑材料工业部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因校名太长,后被简称为“四川矿校”),并于1966年2月4日正式启用了新校名及印章。这里需要说明,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史》中把这次校名改变时间写成1964年11月,与史实不符。(文档记载的更名时间是1966年2月4日。这一失误也许是因该书要赶在当年接受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前出版,未能仔细查阅原始档案之故。)

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教学楼

(1964年-1975年,校址在四川省石棉县)


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办公楼


1973年底,终于结束了学校多年曲折起伏发展困境。教职工们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经受住了在石棉8年艰难环境的锤炼,大家忠诚教育事业,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争得了上级支持,在1974年春搬到绵阳城东的一处建筑公司旧址建校,并于1975年5月7日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教学楼

(1975年-1978年校址在绵阳彭家湾即绵阳师范学院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现址)



1978年我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正式开始了本科教育历程。当年年底,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迁回北京本部。经国家建材局与四川省政府协商,以国家建材局购买方式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交予四川建材工业学院使用。

建筑学院批文


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正校门(1978—1993)


四川建材工业学院第一次党代会


1979年春学校主体迁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即现在西南科技大学本部西区。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


1993年8月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改变领导管理体制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同意实行联合办学后的西南工学院由国家建材局和绵阳市政府共同领导,以国家建材局为主,与有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组成校董事会参与管理。西南工学院董事会随即正式成立。

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文件


西南工学院校名启用典礼


西南工学院九四级学生开学典礼


西南工学院教学区楼群风景


1998年,国家决定对81所部属高校实行中央部门与地方共管,以省管为主的办学体制。西南工学院成为四川省管为主的学校,并由分管高校的副省长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当年12月末,绵阳市委决定将绵阳纺织、丝绸两所中级技校并入西南工学院的成人教育学院。

西南工学院正门(1993-2000)


2000年西南工学院抓住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正式启动的历史机遇,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我校驶入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接着开始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书写着学校快速持续发展的辉煌新篇章。

这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也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作出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实施的。教育界有人把这次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国高校进行广泛院校合并、调整,称作第二次院系大调整,但这次具有单科性学校合并组建多科性和综合性高校的特征。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鸟瞰


西南科技大学东校门

育部规定,审批高等学校合并、调整工作,要依据如下原则:一是推动部分规模小的单科性院校并入规模较大的院校。支持同层次、不同科类、互补性强的学校合并;二是学校合并要在人、财、物、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一步合并到位,防止追求规模、表面捏合而实质上并没有合并的形式主义;三是学校的合并、调整,应严格控制将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科院校;严格控制师范院校并入非师范类院校;四是合并到同一学校的实体不宜过多,距离不宜过远。 据报道,先后有637所高校参与合并、调整,但被教育部批准的新校名层次是不同的。据1990年至2005年5月26日的统计,全国经合并组建并被认可的424高校中,被批准成为XX大学的有177所,成为XX学院的普通高校是163所,成为XX专科学校的有37所,合并组建的成人教育高校被更名为职工大学或学院的有47所。被批准成为“大学”的主干学校都是已经有本科学士和研究生学位授予权,是具有多种学科门类,有较长本科教育经历,有较大办学规模的高校。


按照上述原则,西南工学院当时已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理、文、经、管、法多学科门类,有22年本科教育历史和7000余在校学生办学规模等实施大学层次教育的基础条件。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并入,对学科建设和学科门类结构进一步强化及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增添了实力与活力。尤其是后来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生物科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与设立,我校农学入选2020-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关键基础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校已有的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核心董事单位高水平环境及联合办学成效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需要的环境优势,我校被批准组建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



02
江津窑业学校和我校40周年校庆的确认《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校史纲要》和《西南科技大学校史》都记有江津窑业学校,但表述情况不同。前者记载较详:该校在1939年创建,解放后改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在1952年7月,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该校并入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内办理”(设窑业科)。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当即向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报告说,江津窑校专业属化工性质,建议保留“西南唯一的窑业学校”。8月,上级仍坚持原决定。该校并入后仍因专业不对口,经中央重工业部西南化工局与西南建工局协商,于1953年3月将该校分出,成立了西南化工学校,由西南化工局领导。1953年秋该校迁往北京,与北京化工学校合并。该校原校长章继南和师生也调往北京(据“四川建材学院校史”p.2-3)。《西南科技大学校史》只记载了江津窑业学校的并入,没有说明该校仅半年时间就成建制分开的实情。故后来不少人误认为江津窑业学校一直是我校初期的组成部分,可能是最早的史根,并在网上宣扬。


学校在90年代要举办第一次校庆。以李伯峰为学校党委书记,万起鹏为校长的领导集体慎重研究并听取1952年就到我校担任领导的资文斗的意见和《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校史纲要》编写组查阅历史档案的情况。研究确认,江津窑业学校不是我校的起始学校,而是曾并入我校真正前身之一的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且因不合符当时全国院系调整组建单一学科专业类学校的原则,仅半年时间就成建制分出,后来又并入了北京化工学校。江津窑业学校既没有在我校招生,更没有在我校的毕业生,对我校教育工作和学校发展进程没有产生过什么影响和贡献,只是在我校参与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中的一段故事,不能算做校史的一条根系,更非原始史根。因此,学校领导集体根据史实,正式认定我校校史起始于1952年9月,并在1992年举办了40周年校庆。


希望学校历史延伸长些更好的愿望可以理解,但实事求是是校史的基本准则。教育家刘海峰在 2010年1月5日《科学时报》发表评论:“大学校史不应牵强附会”中指出:校史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高等学校校史既不能缩小,也不能夸大。当前则出现不少高校人为夸大历史,拉长校庆年份情况,甚至出现个别高校生拉硬扯某所高等学校作为前身学校的情况。两者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判断两校是否有继承关系,严格意义上应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学校性质和办学层次四因素的承接关系。03
校史与校风、学风

我校的发展史与国家两次院系大调整有着紧密的关系。教育界和知识界对这两次大调整有过一些议论。一件巨大工程的利与弊在客观上是可能存在的。但中央对院系调整的决策从战略上是正确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建国初期,以专门人才需求和苏联经验促进单科类学校组建和发展,20世纪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与多科类、综合类高校的需要都是时代演进的必然。正如有关学者指出:在一个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依赖相对稳定的专业分类,有利提高专业科学研究水平和对口应用人才的培养;当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且需要突破时,就不能完全被人为的学科专业体系限制。由此说明,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经验,办好学科较单一的高校和中专的决策方向是必要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高科技时代,加快发展一批多科性和综合性高水平高校是正确的。某些问题的发生在于具体实施学校和地区执行、理解上的局部偏差。我们学校发展多个时期的党委和行政领导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勤于奋斗,善抓机遇,敢于创新。所以,在改革开放洪流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敏锐抓住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机遇,正确组织师生克服困难,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回顾校史,我校在1952年由中央部属学校作为高质量起点的史实,开创了我校第一段辉煌历程,值得广大师生和校友自豪。我校在70年发展历程中,由中央建筑工程部领导,以建筑工程专业系列主导的中专,开启了正规、严格的办学格局;到以建筑材料工业部为主领导的以建材工业系列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大专-中专-技校-中专-普通本科高校,经历了曲折进取的坚毅磨练与拼搏;到开拓办学新路,成为我国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西南工学院;到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在中国(绵阳)科技城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谱写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奋进史诗。


校史是学校发展历史的严谨科学回顾,更是优良校风学风传承与弘扬的一种必修教材。我校先后两个编写组以他们的辛劳和智慧贡献,写成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校史纲要》和《西南科技大学校史》两部完整的校史。学校在不断发展,校史也会续编。校史的研究、阅读、学习,不断精炼、校准、升华,对更好传承和弘扬我校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高效实施学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全校师生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意义。

  (2022年1月定稿)    

END

【往期回顾】
四六级报名时间确定啦!

省委决定:董发勤任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丨李紫薇 陈寄 黄霞责任编辑丨王娟
总编审丨蒋道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