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校党委书记杨俊辉署名文章:全面深化改革 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宣新媒体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
2024-11-16



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版发表学校党委书记杨俊辉理论文章,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阐述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意义与途径。

报道链接:

https://cssn.cn/skgz/bwyc/202409/t20240905_5775924.shtml





报道全文如下:


全面深化改革 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杨俊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置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首要位置,既突出了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地位,又彰显了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这一改革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鲜明主题。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这一改革主题,加快形成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既有“新”的培育——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例如,新质生产力与风险资本是相互成就的“孪生关系”,必须建立更强大的投资体系,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也有“旧”的改造——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市场主体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进一步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优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一改革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可见,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先进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只有在与新发展理念对标对表中,以改革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才有了准星和抓手。

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改革。其一,把创新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以前沿科技创新迭代引领产业模式、业态、形态创新。其二,把协调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其三,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普遍形态,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以绿色发展塑造先进生产力的“绿”质态。其四,把开放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立健全塑造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增强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其五,把共享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革命带来的运用场景,让“科技红利”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创造,更好激发新质生产力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守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这一改革导向。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理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立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为了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守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改革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不断完善与人的全生命周期、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民生供给体制机制,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和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式,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等具体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精准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这一改革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质生产力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精准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这一改革重点,通过不断推动教育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人才配置,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互动和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进步。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职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建设更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匹配度。

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加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改革方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导,更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各项改革破立结合、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其一,坚持守正创新。虽然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但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至关重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基本原则不动摇。同时,基本经济制度当中的所有制、分配制、经济体制等维度是底线逻辑,是根本保证。其二,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紧紧围绕总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工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也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应“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其三,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全国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同时,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改革,落实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往期回顾】


礼成!学校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圆满举行



校长黄琦寄语2024级新生:做时间的主人 做学习的主人 做自我的主人


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丨柯达任

一审一校 | 李蕊琴

二审二校 | 王娟三审三校 | 肖国健投稿邮箱:3065141043@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南科技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