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溟山》
王
中
山
演奏
溟
山
溟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话用来描述和“山”有关的筝乐作品再合适不过,每座来自臆想中的山,自带仙灵。今天我们欣赏到的是《溟山》,由王中山老师创作。
“溟山”,意为一座悠远神秘、空旷深邃的大山。这座山,不是指具体的哪座山,也不仅仅是描绘山的冥濛,而是借山抒情。作品灵感来源于一次张家界游,作者在山上听到樵夫唱民歌,有感而发。于是将湘西民歌的音调作为素材,写下了山中的春夏秋冬。
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溟山》中的四季,实则对应了人酸甜苦辣的心境。用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暗喻人生无常。作品里包含着躁动不安,也存有希望。作品诞生在他生命中一个很关键的时期。1991年,王中山老师正读大四,当时临近毕业却前途未知。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彷徨、茫然,充满惆怅。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作品应运而生。
春是湿润的,充满幻想的。当一切都还未开始,青涩和斑斓就是这场旅程的主旋律。
夏的激情毫无掩饰,密如针脚的雨点伴着响雷,浇的世间酣畅淋漓。是雨还是山泉,是砥还是砺?
秋在这里不是感伤的,而是胜利的果实挂满枝头。锣鼓喧天,海阔天空。
冬来势汹汹,在寒意中,灵巧的雪花却带来一丝宽慰。盐粒、鹅毛、腊梅、雪蝶,雪势越来越大,铺天盖地。
山,用一个四季轮回;人,在不断挣扎中争取再一次重生。
王中山老师的作品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是因为他的作品综合了音乐性和丰富的技术性。几乎在每一首作品中,王老师都会有针对性的练习,他对推动演奏技术的发展和手指机能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在《溟山》中,拍板、左手快速指序,极大开发了手指机能。在寻求音乐空间的同时,使技术也得到了完好的训练。
本文为《弦谈》独家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品录音由作者授权《弦谈》播放,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