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尊重并确保公众用药选择权丨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
2024-10-20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有浙江杭州患儿家属发文称,至少半年前还能使用的进口注射用阿奇霉素,八月在当地好几家医院和社区诊所都已开不出来,即便在省级儿童医院,也只有在住院情况下才能使用进口阿奇输液。
  
不出意外,消息很快引发公众热议。不少网友分享类似经历,这似乎说明,进口原研药的消失并非个例。比如,有患者就发文抱怨称,自己几天前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复诊,被主治医生告知此前一直无断供之虞的优思弗开不出来了,此药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唯一的有效药。虽然此前在社交平台的患友交流中,早已知悉这款德国原研药在外地一些医院已“消失”多日,对此消息的降临已有所心理准备,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还是带给他不小的冲击。
  
原研药开不到,要么医保购买国产仿制药,要么外面药店或网络平台自费购买原研药。虽然国产仿制药的药盒明显处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标志,但外地网友对该药药效的不同评价让他陷入选择困难,不敢轻易以身试药。而自费购买原研药,每月至少要一千元的支出,而且需要终身服药,确实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每个不幸遭遇这种就医“动荡”的人,都面临着各自的困扰,甚至不夸张地说,生命危机。
  
人们不禁追问:进口原研药缘何消失不见了?不少专业人士均指出,这是由国家医保局组织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国产替代效应。在集采“以量换价”逻辑下,报价更低的国产仿制药获得更多的中选名额,未中选的高价原研药采购量大幅减少,甚至淡出。国产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就此完成。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替代并非有意为之的结果,也非集采政策的初衷。医保集采“灵魂砍价”名场面,曾多次引发热传。毋庸置疑,集采确实挤走了药物价格的虚高水分,斩断了医药灰色利益链条,切实减轻了病人负担,节省了医保费用。不过,为了确保集采用量,以夯实采买价格优势,针对医疗机构有一系列的约束和激励措施。比如,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就曾联合发文,提出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允诺将医保基金结余留用作为激励手段,可统筹用于人员薪酬支出。完成带量采购任务的客观结果之一,就是进口原研药加速退出,开药越来越难。虽然多地医保局发文要求医疗机构仍应采购一定数量的未中选药物,不允许“‘一刀切’停用未中选药品”,但在这个多元方程的求解中,显然结果并非如此。
  
在围绕原研药难买的公共讨论中,要想不接收到那种担忧和焦虑情绪,说实话很难。坦诚而言,这种担忧和顾虑,或有对国产仿制药质量的信心不足,但更多的还在于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单纯试图通过说服策略引导公众增强对国产仿制药的信心,注定成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公众的现实用药需求需要得到正视,公众的用药选择权也需要给予尊重。让医生可以根据临床情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经济负担能力自主选择药品,不该成为一件难事。推动在现有政策空间内加快优化调整,适当“纠偏”,宜早不宜迟。




责编:李佳琦  编辑:岳沛

文章来源:光明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明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