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丨疫情过后,测绘无人机迎来春天

《定位》杂志 中海达讯 2022-05-16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严格防控疫情,避免人群密集,防止交叉感染、疫情扩散,无人机以其独特的优势,化身“多面手”,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疫情给无人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测绘无人机迎来春天。


抗疫体现了无人机的应急价值



在此次抗疫第一线,减少人员流动导致的交叉感染无疑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此时无人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无人机化身“消毒能手”与传统人工喷洒作业相比,此次基于植保无人机为平台的消毒无人机,不仅扩大了喷洒的覆盖范围,同时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避免了作业人员接触消毒液体和人员,防止交叉感染,提高了消毒作业的安全性。

第二,无人机化身“空中卫士”在防控巡查中,无人机可以每天多次巡查各个社区、村庄以及重要交通要道,对未佩戴口罩、违规聚集的市民进行“喊话”,劝导市民安心在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预防传染;在防疫宣传中,无人机利用携带的广播设备,向人们进行防疫知识的推广宣传及重要信息通知,实现防疫宣传“空中地上”全覆盖;在远程测量中,无人机利用装载的红外热成像传感器,借助热成像技术,可以做到远距离、全覆盖、高效率地测出区域人群温度或相关人员体温。

▲疫情期间,瑞昌市公安局民警通过无人机对人员密集公共场所进行巡视、喊话

除此之外,无人机在疫情期间的物资运输、交通管控等方面同样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应用为疫情的防控筑起了一道“空中防线”,这充分体现了无人机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应急价值。无人机发挥出的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认可。疫情期间,国家专门出台了无人机疫情防疫的补贴,凡是应用无人机参与疫情防疫的企业,国家都会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


无人机的表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无人机属于三维空间运动的设备,如果自身安全性得不到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自身的价值,亦或是自身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此次无人机在疫情中能发挥作用,得益于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无人机行业这12年的沉淀,包括国家的扶持,技术的升级,供应链的完善,行业对无人机的淬炼等,这些都让无人机的功能得到了优化升级,才有了这次疫情中的突出表现。

在国家扶持上,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的关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知中,针对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有明确的指导性规划和具体的扶持政策,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于无人机,大力推进民用无人机的商用化进程。

▲中海达研发生产的AH-3232高精度无人机天线

在技术升级上,首先,基于飞控系统的安全预案的算法技术逐渐成熟,这大大提高了无人机飞行的安全可靠性。其次,无人机传感器技术的提升,例如RTK,凭借其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可以使无人机飞得更精准,定位也更精准。又例如雷达、超声波等传感器技术,可以让无人机具有避障的功能,从而降低无人机的事故概率。再次,电池技术的进步,包括电池健康状况的检测,以及免维护技术,使得无人机续航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无人机任务载荷的小型化,例如这次疫情期间,无人机搭载的喊话器、摄像头等设备可以做得很小,提高了无人机的实用性和应用潜力。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样促进了无人机功能的提升,例如以前的摄像头只能看,但现在的摄像头既能看又能识别,这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

在供应链完善上,我国拥有无人机发展所需的全产业链,可以实现对无人机系统的产品供应链的全部自给。无人机所需要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等关键配件及材料,在深圳、成都等地产业配套齐备。

在行业淬炼上,2008年汶川地震前,无人机没有大范围的应用。之后,无人机通过在汶川地震的惊艳表现,赢得了各方的关注与认可。其后,在雅安地震、玉树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无人机应急的价值持续得到了发挥。也正是在这些应急事件的淬炼下,无人机行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因此,无人机之所以能在疫情中发挥出色,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十多年行业沉淀的结果。


疫情成为无人机行业的“助推器”



如果2008年汶川地震是无人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那么12年后发生的疫情再一次成为无人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回顾12年前的无人机行业,那时无人机的起飞场地很讲究,需要人工去找合适的跑道。同时,无人机不仅靠燃油提供动力,而且要靠很专业的飞控手来操控无人机。经过12年的发展,无人机进入了智能化、小型化、平民化的时代。可以说,无人机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12年的一轮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此次疫情的驱动下,无人机行业同样将迎来一次巨变。

首先在技术上,无人机将会朝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无人化。现在的无人机还需要人操控、换电池、充电,那么未来无人机就有可能是无人操控,自己换电池,自己充电。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算法等技术的提升,无人机巡检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技术之一,将替代人的眼睛,真正变成人们空中的“眼睛”。当前无人机通过搭载红外和视频技术,可以对人员的温度进行检测和对人员的面部进行识别。未来,在无人机巡检技术的助力下,我们不仅可以精准定位人员的位置,而且还能掌握人员的身体状态情况。

▲2月14日,中海达使用无人机对深圳市岗贝村等地进行疫情防控宣传

其次在应用上,无人机行业未来会朝着更加细分的领域展开应用。以疫情为例,未来无人机有可能作为一种常规化的病毒检测工具,只要国家有需要,无人机就可以对人们进行不定期的检测,从而做到提早发现和研究。

最后在产业上,无人机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出现更多细分领域的无人机行业领军企业。此次疫情对无人机企业最大的挑战是现金流的问题,这直接会导致40%左右的无人机企业倒闭。那么,存活下来的无人机企业会紧贴强需求,深入细分领域,实现跨行业的整合和发展。然而无人机企业要做到细分领域的领军位置,就必须做好三点。第一,企业要做好技术储备;第二,企业要能看到细分领域的痛点;第三,企业要有持续的投入和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无人机企业才能在细分领域做大做强。

疫情在对无人机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暴露了无人机行业存在的问题。目前,无人机行业在细分行业的应用只停留在表面,未能与细分行业展开深入融合。以无人机消毒为例,在此次疫情中,无人机喷洒只能做到大范围的喷洒,却不能做到定点定量,以致于有些区域不需要消毒,或者已经做了消毒,无人机仍然会照常喷洒。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未来无人机行业才在细分领域谋得更好的发展。


测绘无人机未来应用前景更广



在抗疫中,大出风头的无人机要么就是消费无人机,要么就是植保无人机,丝毫看不到测绘无人机的身影,但这并不妨碍测绘无人机的发展,恰恰相反,疫情对测绘无人机来说是一个春天。

▲中海达研发生产的iFly V10倾转复合翼无人机(左)和iFly D1 Pro多旋翼无人机

这是因为,为更好地应对城市危机,疫情按下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键”。在未来智慧城市蓝图中,我们不仅掌握个人的运动轨迹,而且实时监测个人的身体状况。而这些位置信息的获取主要是以测绘无人机为主,消费无人机为辅。毕竟消费无人机获取的视频影像数据既没有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也不是可测量的,这就决定了消费无人机未来一定是基于测绘无人机获取的数据成果上再去做应用,但消费无人机可以作为一种实时信息采集的补充设备。同时,疫情过后,我国数字化进程也会提速,对各类基础数据的更新频次会加快,这同样需要测绘无人机来支撑。

因此,尽管面向大众的消费无人机市场容量要比测绘无人机要大,但从国计民生的价值来言,测绘无人机远比消费无人机的价值大。更何况,疫情过后,在无人机细分领域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驱动下,测绘无人机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因为细分领域越往下垂直发展,就说明这个行业越深入,越深入就说明这个行业越能复制,而越能复制就说明这个行业就越有传播性,这样一来,这个行业对测绘无人机的需求就越大,进而市场容量也就会越做越大。

为此,测绘无人机企业无需跟风和恐慌,只要坚持深挖行业应用就一定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当前,在国家建设智慧城市、实景三维、房地一体等大背景下,作为空间高精度数据获取主要手段的测绘无人机未来将是一片蓝海。

近日,《定位》杂志专访中海达无人机首席科学家王少海,围绕后疫情无人机行业的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给从业者一些指引和启发。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编辑 何溪


点击了解中海达热点资讯:

空间信息行业如何走好“疫”后之路?

后疫情时代,网格化平台应该这样做

东营市网格化平台助力零确诊、零疑似!

疫情防控,昆山网格化“隔离墙”显价值



想了解更多空间信息抗疫内容的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