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西安为什么当不上帝都了?

2018-01-09 猫斯图 格上财富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来源: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说起中国古代史,一个绕不开的地理区域就是关中。作为关中地区的精华核心所在,西安自然也就成为了串联中国历史记忆的一座名城。时至今日,西安仍然是中国中西部最发达的城市,引领着西部经济的进步,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西安的特殊地位,很大一方面来源于它长时间作为汉人王朝的首都。从秦到唐,西安的出现,往往是以堂堂帝都的身份。然而以后,西安的地位却一落千丈,此后彻底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可能性。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原因。


铁骑飞空京洛收

会盟赞普散边愁


西安这个概念可大可小,但在大小两个尺度上却有着相似的特征。


宏观上的西安可以认为是整个关中盆地。在讨论这座城市作为首都和军政重镇的身份时,人们很难绕开整个关中盆地而单说西安本身。


关中盆地之所在


横穿整个盆地的渭河流域,提供了充足的农业用水。在秦岭和黄土高原两块难以开发的土地之间,夹着这样一个肥沃的盆地实在是自然的恩赐。因此,关中盆地是北方汉人最早开发的农业区之一。


关中之沃野千里


《战国策》和《史记》中就有关于关中盆地堪称“天府之国”的记载(这个说法后来被诸葛亮借用去形容益州,从此变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说相声的祖师爷东方朔则称之为“陆海”,极言其农地肥沃(后来同样被人拿去形容四川)。


能同时据有两大盆地,则天下可定


对外,这里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区域。东侧和山西之间的黄河天险,是秦晋之间天然的分界线,;北侧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难以被穿透;南侧的秦岭山高水长,合围在一起,关中盆地如同一个要塞。


《两都赋》所谓:“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晚首之险,带以洪河、径、渭之川。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


其实就是在说关中盆地四周的天险,只要扼守住其间的诸多关口,如潼关、武关、萧关、散关等,整个关中盆地便固若金汤。


四塞险固,沃野千里


微观尺度来看西安这座城市,则是关中盆地这个优质地理板块中的精华。


西安所在的西安小平原,位于整个关中盆地的终于,南靠终南山屏障,东侧有从终南山伸出的骊山回环保护城市东缘,俯瞰整个小平原;渭水和灞河构成的夹角则构成城市防御前的最后一道天险。



从防守的角度来看,西安周边也正好是防御关中平原的最后一层防线,把城市建于这最终防线之后,可谓万无一失。


西安的帝都生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隐隐朱城临玉道

遥遥翠幰没金堤


中国古都很多,最重要的当数西安和洛阳。这两座城市在王朝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却往往以互补的关系出现。(如东西周、东西汉、唐两京)


西安相对而言是一座防守型的城市,其原因如前所述,封闭的关中盆地是西安的外部防线,城市基础则是山水环绕的西安小平原。


选择西安作首都的王朝,大多起步于群雄割据之时,以关中为根据地,可令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再适时向东和向南进击,进可攻退可守。


秦正是凭借关中盆地强大的防御力

得以在残酷的战争中

始终保持自己本土的大致安全

他打别人容易,别人打他难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防守难度比较高,但沟通诸多地缘板块,可四面出击,若以富庶的关中为后盾,则洛阳可作为关中政权向东扩张和控制的枢纽所在,这在中国统一的早期阶段尤其重要。


天下之中


在打天下的年代,西安与洛阳之间是完美的互补关系。但在王朝完成统一大业之后,西安作为首都的优必要性就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和东部距离太远。


西安和洛阳之间的道路距离在350公里左右,即使按现代强行军每天50公里的标准,也要走一周才能到达。漫长的距离和时间,不利于西安对东方事务的控制。


出了函谷关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不容易


比如以关中作为根据地的西汉政权,在统一天下之后,却要不断地通过洛阳对东方的异姓诸侯施加影响。


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移都关中到十二年四月驾崩,七年间刘邦曾七次亲临洛阳。凡是涉及到翦灭异姓王、分封同姓诸侯、封赏功臣等事宜,多在洛阳进行。这种重大内政不在首都长安办,已经说明了问题。虽然关中仍是向东控制的基础,但诸多职能已经可以东移。


通过洛阳向东的水路

确实可以辐射西汉关东大部分地区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另外,正是因为西安过于优秀的封闭性,让它在维持首都运转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尽管关中地区本身是优质的产粮区,可是在首都庞大的人口面前,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吃。


关中盆地向东的出口狭长而窄小,从东方水路运粮食进入盆地还要经过险峻的三门峡。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汉唐王朝的问题,如果关中受灾或生产力下降,来自东方的补给就至关重要,这还不算在西域维持统治所需的资源。


这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补给线

虽然在和平年代

可以用丝绸这种“大额货币”代替物资运输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王朝强盛的年代,维持这种运输的费用还可以接受。可是到了王朝败象一露,西安要保证物资供给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每当西安被战火摧毁,想要主持重建这座城市都很困难。刘秀弃置了西安定都洛阳、宋抛弃了被唐末乱军摧毁的长安城,也都是因为重建和维持这座城市需要的物资补给太昂贵了。


长安的衰落

黄巢的作用不可低估

(高考失意所做)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然选择这两城中的哪一座作为首都,很多时候还有这个政权根基所在的影响。比如隋唐代的统治者出身于所谓的“关陇集团”,老家就是关中和陇东,当然会一开始就定都长安。



然而即使如此,到了唐朝彻底稳定局势,国民经济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武则天还是设法定都在神都洛阳。终唐一代,洛阳的地位始终崇高。而由于长安难以克服的粮食问题,唐朝成为了事实上的两京制,洛阳以东作为转运枢纽的开封,亦成为下一代王朝的新国都。


长安缺粮的时候

皇帝就带着文武百官去洛阳办公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唐朝以后,再也没有王朝愿意在西安定都,赵匡胤与朱元璋皆放弃了复都长安的计划。仅有的几次尝试,也是在无奈之时做出的选择。(战败的李自成算么?)


虽然西安和开封看似离得并不远

但中间隔着三门峡....

以及,唐末战乱中的西安已废墟一般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不过到了近代,西安仍有两次重新成为过首都的机会:第一是晚清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两宫西狩;第二是在日寇入侵年代的西京陪都。


1908年的西安


两宫西狩是在外国列强大肆进入华北的情况下发生的。作为正式首都的北京无险可守,使得很多饱学之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很多材料试图证明迁都西安的正确性。如周景勋上书张之洞,说“都城不迁,建路于引寇招敌之地,虽一寸而不为建。陪都于长安,设路于有利无害之方,虽万里而不惜。”


但更多官员则是理智地意识到,只有在秦汉隋唐年间,东南诸省还没充分开发,占据了关中就能称霸天下。但是到了晚清,水运甚至海运成为了治国和发展经济的根本,西安的运输太过艰难,还要选它做首都就有点陈腐了。(《清朝续文献通考》)


而此时的西安和关中,尚没有从三十年前造城极大破坏的陕甘回变中完全恢复过来,其自然基础条件更无法与汉唐时代相比,即使迁都也只能是纸上的规划。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全面爆发的战争让西安又一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决议设立西安为西京,由行政院直辖,随时准备接替危险的南京。即使在确定了重庆为陪都之后,西京的地位也仍然持续了五年。西安差一点又看到了成为首都的希望。



然而严肃地看,丢掉了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的国民政府,其实已经不具备控制全国的能力。在占据中国东部的日本面前,国民政府更像是一个偏安西部的地方政权。而西安唯有在这种地理范围内,才具有足够的统治力。


再加上这是战争年代,西安的军事防御特性能再次起到作用,才会有这么一次让人激动的历史变迁。一旦战争警报解除,西安仍然会失去竞争首都的资格。


其实老蒋也去过西安


到了新中国建立前夕,政府在选择新首都时曾经考虑过西安这个备选项。但是王稼祥等人和晚清的官员一样,指出“西安的缺陷是太偏西,现在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今天中国经济重心是在沿海和江南。由此看,西安也不合适。”


城头变幻


不过作为西北最有势力的城市,西安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方面仍然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立足未稳的年代,西安其实一直是一座隐形陪都。


为了防备国民党反扑和美国干预,中央政府一直对西安投入重金建设,把很多苏联援建设施放在西安,建立了西安的工业基础。这一时期搬迁和新建的西安高校也众多,给西安留下了北方第二强的人才储备库,羡煞了旁边的一众河南古都。


河南四座古都,却只有1所211

陕西有7所


西安从大格局和小格局来看,都是一座适于防守的城市——天险足够多,周边的农业水平又足够高。但是在运输与商业占据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位置较偏的西安则丧失了全国性的统治力。尽管在一些特殊时期它仍然能肩负起特殊的责任,可长期稳定地做一个帝都已经不再现实。


西北大都会是没问题的


今天的西安人民,或许已经不在意过往长安城天下中心的辉煌历史是否会重现。做好西北当之无愧的老大,随时准备做中国大后方的龙头,才是西安真正的城市定位。

 

最后,羊肉泡馍和凉皮给您说晚安


最后的最后,再学习一个!



什么?会吃不会写?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