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普通人,如何快速的成长为行业高手?

2018-01-10 莫卡 格上财富


作者:莫卡

来源:互联网圈莫姐(ID:mojie-8090)


在开始正式的话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让你从零开始起步,如何才能快速的成为一个行业专家?


去年年初,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我和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先生(KK)聊了2个多小时,期间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快速的成为一个行业高手?


按照KK的演讲费计算,这两个小时基本就是小100万人民币,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按市价已经在百万级别了啊。



很多人都会谈到“一万小时理论”:意即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专家级人物,你需要花费一万小时在这个领域学习、打磨。


但即便花同样的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高手就是能更快的让自己成长起来。


1


作为一个30年前就预测到了今天互联网的人,KK的答案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那天,他花了很长的篇幅和我分享说了一个他朋友的经历(当然也可能是他自己的)。


他的这个朋友,最开始想进入一个领域,但和很多新手一样,他既不是这个专业出身,也没有做过这个领域的工作。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跑去参加这个领域各种行业会议,除了会上听专家分享,还抓住各种会议间隙和专家交流想法,请教问题。


后面的情况就是,他的这位朋友在三年时间内,几乎和这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都交流了一遍。这期间,他自己也在不停的学习、积累,以及输出“观点”。最开始的个人观点有很多是综合别人的,但后面就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年后,这个朋友也成了这个领域的一个权威,于是大家开始付费邀请他去论坛作演讲。


当然,这中间还省略了很多的过程和细节。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数据科学家,你就去请教你能接触到的这个领域最厉害的数据科学家,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销售冠军,你就去请教Top Sales,问他们是怎么把产品卖给客户的?


如果你想要高考考出一个好成绩,你就去请教年级里学习最好的人,他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高人指点”,是这个世界最好的学习通道,也是很多高手一直都在用的一个方法。高人指路,再加上个人持续地努力与精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熬,可以让一个新手快速的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成长为行业高手。


普通人只谈勤奋,只有高手才拼方法。做任何事,勤勉和天赋总是要有,但方法得当,一切的付出才会更有效率,更具价值。


2


不单成为一个行业专家需要这么做,在一些个人的重要决策上也是如此。


最近大家都在晒自己的18岁,有谁还记得自己当年的高考志愿是怎么报的?自己最初的职业方向是怎么选择的?


按中国的国情,有多少人其实都是瞎填的啊?!听身边的家人或者亲戚给的建议?由没有职场及行业经验的朋友帮你出谋划策?


很多人工作了多年以后才发现,大学浪费了4年的时间在自己不喜欢甚至与后来工作无关的专业上,甚至职场走了一半才想起来换方向。


高手是怎么做的?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有一个16岁的少年,他马上就要进大学学习了,他很想知道自己未来要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工作。


这个少年没有蒙着眼睛想,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请教一位企业家。


这位企业家对他说:


“不要看过去的工业,关注未来的工业,计算机工业是你未来一定要做的。”


这个少年就是日本前首富、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而这位企业家就是日本麦当劳之父藤田田。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还没诞生。但是,这个企业家却看到了未来的趋势,给了一个16岁的年轻人一个建议,帮助他做了一个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决定。


和高手的交流,可以帮我们大大的提高选择的正确率,降低走错路、走弯路的几率。


你可能会说,我们的周围并不是总能围绕着高人。其实孙正义当时也不认识对方,他只是看过对方写的一本畅销书,就判定对方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并软磨硬泡电话他的助理帮他安排约见,最后他飞到日本麦当劳总部,恳求人家“给个3分钟”约谈,然后聊了15分钟,得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


根据六度分隔理论,我们接触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最多只需要经过六个节点。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节点的个数更被大大地缩小。


目前有很多平台提供付费约见,付费电话咨询的服务,最低几百元就可以和一个专家聊一个小时。可以说,我们想拥有得到专家及高人见解的机会已经越来越便捷。


老罗说,成功等于核心算法乘以重复动作。重复动作可以靠努力和坚持,但核心算法如果错了,那么就相当于一堆0前面少了个1,这串数字就没有了意义。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说,人的本能都是喜欢快速的行动,但方向性的选择却是更为关键。


任何人的视野都有盲点,我们无法要求自己无所不通,但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眼睛,帮我们看清未来的路。


3


请教高手,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专业的信息,给我们工作和生活以指导,它更是一种学习别人思维的方式。


很多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直接告诉他用什么方式,什么工具快速的抵达目标,但更重要的其实应该是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


都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可即便是行业内很知名的人物,也一直担心自己的思维固化,没有进化,不停的和高手交流,帮助自己不断的成长。


前几天元旦,很多人都在转载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如果你细心观察他的演讲内容就会发现,在做这场跨年演讲之前,他去找了很多高手交流。演讲中的很多观点都是和这些高手碰撞后,给他的灵感,最后总结出了自己的观点。


比如,何帆告诉他:中国目前是“平凡创新时代”,像个动车组,每节车厢都提供动力。所以有了罗振宇的“动车组脑洞”。


比如吴声告诉他:要有“超级用户思维”,创业不用太过关心有多少客户,更多关心有多少大客户。所以综合吴声和其他几个人观点后,有了他的“热带雨林脑洞”。


在这场演讲中,罗振宇谈到了很多自己对未来商业的思考。可以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思考,而是国内一群顶尖高手对商业的思考。


桥水基金的雷•达里奥说:在不擅长的领域请教别人,是所有成功人士都会做的事情,也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培养的技能。


可以看出,即便是高手,他的思维也需要不断的迭代,不断的成长。除了自己看书、历事,不断积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渠道,是和其他领域的高手交流,向他们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4


和高手交流,还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思考,而这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如果你经常关注投资圈和企业圈的动向。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开始跑到硅谷和北京的高校,向张首晟这样的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学习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等这些硬科学的东西。


很多人可能会不解,为什么做创业做投资要学习硬科学的东西?


因为做正确决策的关键,是掌握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一些表面上的东西。


所有这些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不单是能帮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指导创业,还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这个世界,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包括两性问题,婆媳关系。


如果你了解了达尔文进化论,你就会熟悉一个自然界运行的规则:


自然界不断用优胜劣汰的方式进化着,自然选择的结果导致族群期待整体最优,而不关心个体的利益。


是的,一个个体生命的消亡,对整体来说损失微乎其微,虽然对个体来说,它就是全部。


如果你能领悟到这个观点,就会知道,为什么很多公司一边在裁员一边又在找人,人员不断地迭代,不断地进出。


因为和大自然中的生物族群一样,公司为了能够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不断的进化和成长,所以管理者会更看重企业整体的进化能力,而往往忽略个体员工的利益。


如果你了解道金斯的基因理论,就会明白为何在医院里,很多时候是父亲抛弃患病的孩子,而坚守最后的是母亲。也会理解为何男人应该先拼事业后再成家育子。因为人类的本质是基因的载体,让我们的基因更大概率的在这个世界延续下去。


如果你学过化学,就会知晓一个原则:“量变引起质变”。很多事情还没出现我们期待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它还没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没到达那个”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你做事的时候就能更多一份耐心。


当你在一个领域领会到了一个运行规则,你会发现,在另一个领域它同样在起着作用。而所有这些认识的背后,其实都是一种对事物背后洞察力的迁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而这些对世界运行规则的认识,又都随着我们不停的和高手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往外拓展。


在那次的聊天最后,我很好奇的问了KK一个问题:你既不是企业家,也不是高校教授,作为一个未来科学家,你是如何在三十多年前就预测到了现在的互联网还有共享经济的?


他说:我没有预测,我只是看到了自然界发现了一些规则,然后它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印证,所以我知道,在科技领域也会。这就像你站在河旁,看到了一条河流的走向,那么你不用猜,也会知道它将流向哪里。


与智者并肩前行,你也会看到你将去往何处。


作者介绍:

莫卡,互联网圈“百万阅读”职场自媒体,企业高管,毕业于长江商学院、哈工大。职场游走近十年,闲暇谈谈职场、聊聊工作、说说理想。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