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2017 | 绿色交通 美丽水运

2017-12-31 程璐 张妮 中国水运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新时代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对交通强国、绿色出行、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土绿化行动、构建生态廊道等进行了明确部署。


绿色交通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2017年,交通水运行业多管齐下,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港口天更蓝


“船舶尾气检测设备、船舶尾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船舶尾气遥测(无人机)感应监测技术等船舶燃油快速检测设备的使用,可在2分钟之内检测硫含量。”以深圳港为代表的排放控制区主要港口用实践证明,港口发展既能创造金山银山,也能呵护绿水青山。


在8月3日召开的船舶排放控制区方案现场推进会上,一组数据让人欣喜:2017年上半年,宁波镇海港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同比下降了31%;深圳东部港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浓度较方案实施前降低约38%;京唐港船舶排放控制区方案实施后一个月内,港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日均浓度较实施前降幅达56%。


1月1日,根据《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港口排放控制全面铺开,三个排放控制区的11个核心港口区域船舶靠岸停泊期间均需使用低硫燃油。


各地海事部门加强燃油现场检查力度,积极督促船舶使用合规低硫燃油。截至今年6月底,三个控制区内的海事机构共开展监督检查21543艘次,燃油取样送检3587艘次,燃油抽样送检率达16.65%。


严监管带来真实效。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方案》实施以来,部分港区硫氧化物的降幅明显。为了让港口天空更蔚蓝,长三角地区又自我加码,9月1日起提前将排放控制要求“扩容”至覆盖排放控制区内所有港口。


同时,为保障低硫油供应跟上港口减排“节奏”,上月,交通运输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船用低硫燃油供应保障和联合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强化监管,提升船用低硫燃油供应能力和质量,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另一边,岸电设施“遍地开花”——9月8日,江苏全省17个内河航道水上服务区岸电互联互通工程全部建成投运,该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内河岸电系统互联互通;在浙江,截至2017年8月,该省共建成岸电供电设施428套,其中沿海153套(含高压岸电10套),内河275套;在湖北,截至今年上半年,实现港口岸电改造的泊位就有298个,其中武汉新港4个泊位均可使用岸电。


7月24日,交通运输部印发《港口岸电布局方案》,从顶层设计角度,绘就了分步推进、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港口岸电布局蓝图。


船舶更低碳


“好在国家老旧船舶拆解补贴政策延期了一年,不然我这艘223总吨的货船拆解后就没法享受船舶拆解专项补贴了,想打500吨级新货船的资金周转就比较困难了。”11月22日,家住诸暨市直埠镇卓山村的个体船户“姚老大”在该市行政服务中心港航窗口办事时感慨地说。


老姚是诸暨航区最后一批有幸享受到国家老旧船舶拆解补贴优惠政策的其中一个,他原有的223总吨船“浙诸暨货1112号”船龄已经超过了15年,拆解后可享受16万多元的专项补贴。


根据《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船报废更新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2017年,老旧船舶拆解补贴“礼包”继续,极大地提振了船户拆旧造新的积极性,多地提前完成“十三五”拆解目标。


一边是加速淘汰的老旧高能耗船舶,一边是频频入市的新型清洁船舶。


近日,“风顺1601”等4艘纯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在梧州市藤县顺舟造船厂完成检验,这4艘船可装载干杂货3285吨、装载集装箱140个,全部使用LNG作燃料,真正实现燃料“全绿色”、有害尾气“零排放”,是目前全国内河航运中载货量最大的纯天然气动力船舶。


在汽车行业走向清洁之路的同时,船舶行业也开始选择同样的路径。11月12日,世界第一艘千吨级纯电池推动载重船舶在广州整体吊装下水,填补了世界同吨位内河双电驱动散货船的空白。


如果说清洁能源的使用扎紧了船舶“污染口”,江海直达船舶的试点建造,则从改变运力结构入手,提升绿色航运水平。


12月8日,中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正式下水。该轮较同类海进江船舶造价降低约10%,载重量增加约13%,能效提高约12%。


江海直达是一种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运输方式。对此,交通运输部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推进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运输发展的意见》,鼓励航运企业与科研院校和设计单位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强江海直达船型系列研发应用。


航道水更清


“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既是大地的生态绿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引下,长江沿线11省市重拳出击,对岸线资源、植树造林等关键环节进行整治,强力修复长江生态。作为“生态航道”、“绿色长江”建设的重要典范,荆江航道整治工程通过积极实施水口附近拦污、垃圾集中收集、对沿岸植被保护等措施,让沿江两岸成为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大力营造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开展鄱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与此同时,一年来,沿江地区重拳打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长江干线数百座非法码头被取缔,一批码头被规范提升。“跟过去相比,汉江边上变化太大了!”武汉市硚口区居民秦宇德感慨地说,“原来站在堤上,根本看不到江景。放眼望去,堤外沙滩边有十几个码头,哪里有现在这么好的景色。”据秦宇德介绍,以前这里堆砂场连绵起伏,如今一展平地,植被正在恢复中。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号角中,武汉争做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治理的排头兵,以严的标准、实的举措巩固了治理成果。


一江绿水向东流。长江江苏段是沿江千万人民群众的饮用水源地,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主要水源地安全,构建长江江苏段“绿色生态廊道”,在南京大胜关水道设立禁航区,关闭了大胜关水源地范围内所有船舶非法排放污染源,被媒体称之为“史上最严治污”;在扬州,江苏海事局与船舶修造厂、码头单位等签署安全与防污染协议,督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对污染物控制实行“零容忍”,在货物装卸工艺上实现“零泄漏”;在南通,重点跟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影响饮用水安全隐患,对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危险货物申报“零受理”。


“让航道水更清”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作为我国的内河航运大省,浙江省不断提升航道管理养护的技术水平。比如,海宁利用生态科学的方式,建立航道绿化、养护、监管“三位一体”机制,使航区内通航环境更优美,航行秩序更规范,将一条条传统水运动脉打造成穿梭于城市乡间的“水上风景线”。


一边是强化环保治理,一边是消除潜在污染源。


11月23日,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传来消息,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承担执行的2017年“碧海行动”圆满结束并通过验收,成功打捞沉船14艘。“碧海行动”贯彻落实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清除了碍航沉船沉物和潜在重大污染源,保障了海上交通安全,保护了海洋环境,为创建绿色、平安、文明、畅通渤海海区助力添彩。


建设更环保


“时代的需求、行业的召唤,打造绿色航道势在必行。”这一年,绿色发展理念浸透于航道工程建设的点点滴滴,水系纵横交错,美丽航道如花盛开。


4月15日,总投资近40亿元、长江中游航道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荆江航道整治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片片青草覆盖护坡,黄色小花开满堤岸,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是荆江航道整治工程的一大特色。该工程大规模应用生态护坡、生态固滩等环保新结构,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取得了工程区域生机活力盎然、治理成效斐然的佳绩,实现了人类工程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共存,为我国内河航道治理树立了典范。武汉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荆江航道系统整治后,将进一步节能减排,运营期共节约能源97万吨,减少碳排放320万吨,折算年均节约能源约5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7万吨。


11月8日,长江中游蕲春航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序幕。该工程的实施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整疏结合”,降低工程干扰,大规模应用生态护坡、生态固滩等生态环保型新结构,对疏浚弃土进行生态综合利用,全面建设生态护岸。12月15日,长江中游宜昌至昌门溪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也正式开工。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迎来全面推进之年,这条横贯东西的古老母亲河,正加速腾飞为一条“绿色高速路”。


西江逶迤南粤大地。自封开县的封川渡口登船,顺流而行,171公里的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展现出珠江航运发展的生机勃勃。西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大量采用生态护坡,结构型式多达10余种。这些生态型护坡是在满足通航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栽种花草形成河岸的生态体系。一幅幅“鱼在水中游、鸟在水上飞、船在景中行”的生态画卷已映入眼前。


“要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创建,实施交通廊道绿化行动,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科学、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交通重点领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再次为实现“全面推进实施绿色交通发展重大工程”的目标落下关键一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