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攻坚 交通先行| 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6月的向坝村,芳菲未尽,绿竹环绕。宽敞平整的道路、灰瓦白墙的民房、入家入户的水管、机器轰鸣的竹厂……美丽的乡村景色处处透着勃勃生机。“和两年前相比,我们村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记者来访,村民们难掩兴奋,“这样大的变化,还要多亏村里来了好书记呢!”


2017年7月,受组织委派,泸州市合江县航务管理处副处长刘爱风来到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向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时间里,他带着村民修道路、改危房、铺水管、兴产业……一系列举措让向坝村这个处于国家级贫困县的村落逐渐脱贫摘帽,向好向美转变。



来了好书记 村里大变样


  “白云悠悠隔人烟,遍访青山松竹间。重拾农村工作,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全力以赴。”2017年7月10日,刘爱风到达向坝村的第一天,便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尽管从小生长在农村,也曾有乡镇工作经历,然而在那个炎热的午后,当他在老旧村办公室汗流浃背地听完村支书牟守玉对村里的情况介绍后,他立刻感受到压力袭来。


  原来,向坝村属于岩区村,山地多、平地少,道路建设滞后,竹产品产业不成规模,学生上学难、群众看病难……几座“大山”直挺挺摆在刘爱风面前。“大山”这么多,先搬哪一座?“要致富,先修路,修好路才能有出路!”在和村民们摆了数次“龙门阵”,了解到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后,刘爱风“抡起斧子”开始和村民们“开路”了。



2017年,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刘爱风争取到了22.1公里道路硬化项目。项目是有了,落实却很难。“土地就是村民的命根,修路要占地,少数群众不理解,对修路工作不支持,但是项目有工期,时间也耽搁不得。”苦恼之下,刘爱风把压力化成动力,多次召集村党支部、村两委研究协调占地补偿工作,一家家一户户做思想工作。勘察、征地、跑手续、解纠纷……在大半个月里,刘爱风几乎把向坝村跑了个遍,每天沿着泥泞的土路走上两小时是家常便饭。


  截至2018年初,向坝村计划的22.1公里硬化项目全面完成。“我们社的路修到了家门口,娃儿上学方便多了。”“以前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走在路上干干净净,可清爽哩!”看着村民们的笑脸,刘爱风也乐在心里。


  农村道路建好了,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步跟上了。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向坝村硬化道路超过25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获省级表彰;2017年、2018年,刘爱风向泸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共协调争取32万元用作C、D级危房补助,目前村里危房改造完成111户,住房指标全面通过验收;村党群服务中心和群众活动室投入使用;150平米村卫生站建成,健康体检100%完成任务;107户贫困户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5%降至现在的0.2%;“一低五有”“一超六有”各项指标通过验收,实现贫困村出列……“如今村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心情也美得很呢。”向坝村一社社长胡德君对记者说。



产业旺起来 腰包鼓起来


  “老罗,今天又去砍竹子啊?这个月你砍得不少嘛!”


  “是啊,从上个月初到今天,估计快有10吨了,要靠竹子抓抓收入呀!”向坝村五社村民罗伍兴边说边往山上走。另一边,早上8点不到,向坝村竹料厂已是车头攒动,人声鼎沸,新机器正开足马力,源源不断产出竹片。


  近年来,当地竹浆产业需求量大,竹子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向坝村虽拥有竹林2万余亩,但仅停留在村民零星砍伐、个人寻找渠道售卖的阶段。


  为了扫除村里竹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肠梗阻”,2017年,向坝村落实了市级产业扶持基金35万元,刘爱风又向泸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协调争取帮扶资金40万元,其中30万元投入向坝村竹料厂的建设,10万元投入江门镇到向坝村5公里路段,修建了11处错车道以改善竹片外运的交通拥堵状况。


  “以前村民砍了竹子要自己卖到村外,费时费力不说,光运费每吨就得多花100元,现在竹子在竹料厂可以现砍现卖,节省了运费,还免了竹子流失水分减少重量的风险,价格也比市场价略高。致富路铺到了家门口,一到晴天,大家都忙着干活呢。”村民张玉中干劲满满地说道。



  自2017年9月初竹料厂全面投产以来,带动了向坝村450余户农户发展竹产业。截至2019年初,竹料厂收购竹料超过1万吨,村民户均增收8000余元,竹料厂每年还能为向坝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收入。


  在发展竹产业的同时,刘爱风又积极投入到向坝村村集体养猪场建设中。2018年3月,村集体养猪场完成建设和承包,2018年全年出栏生猪400余头,新增存栏460余头,截至2019年5月,养猪场为向坝村集体经济带来承包费用9万元。


  “每年近1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都用到了道路维护、河道清淤和其他公共物品的维护上,资金来于村民也惠泽村民,这些还多亏了刘爱风的帮助咧!”村支书牟守玉肯定地说道。



扎根田地间 变身村里人



  在向坝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右侧,有一处6平米左右的储藏室,里面有一张不足一米宽的简易行军床,一张堆满了材料的小桌子,下面整齐摆着一双沾了泥点的雨靴,刘爱风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他两年来住宿的地方。扶贫工作要求每月在村里住满15天,而刘爱风每月都超过了25天。他说,来到向坝村后每天最忙的还是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麻烦你给我看看,我屋头水管不来水了,我娃儿也没在屋头,没人帮忙,人要喝,猪要喂,哪个帮我整一下嘛?”2017年8月的一天上午,骄阳似火,向坝村五社村民李启贵给刘爱风打来电话,语气焦急。


  “李大娘,我刚才去看了,是水管老化破裂,我已经跟镇上联系了,中午前就给你换管子,保证不耽误你吃饭哈。”类似的求助电话,从2017年7月以来,就时不时在刘爱风耳边响起。


  “我女儿在家待业,他看到有合适的招聘信息,就转给我。”


  “当时猪场选址,蚊子多的能把人抬走,他被咬得满身是包,还是每天和我们钻竹林子。”


  “有一次看见他在山路上骑电动车手都摔破了,扶起车子又往前走。”


  ……




  在向坝村党群活动中心,当村民们知道有记者来采访时,便纷纷围过来讲述,其中讲得最多的还是对刘爱风的感谢。


  “搞农村工作,不是阳春白雪脚不沾泥,更不是喝茶聊天夸夸其谈,而是沉下身子,扎根村里,亲自去实践才知道事情有没有做对。”向坝村五社社长、从事农村工作近40年的牟守源说道,刘爱风在向坝村2018年年终党员群众大会上讲的这句话,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在我们村的这两年他就是这样做的,这个小伙很实在,不简单,是做农村工作的一把好手,我很佩服。”


  “舍不得!真是舍不得!”在采访过程中,当村民听到刘爱风驻村工作两年期满即将离任的时候,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700多个日夜的坚守,如今有这句‘舍不得’,算是村民对我最好的褒奖了!”刘爱风说。


  他在扶贫期间自创的一首小诗《笑脸》中这样写道:“我明白,困境如烟,笼罩一切,痛苦难言,而希望犹如种子埋在心间,终成绿叶……只要有坚持,明天就在眼前,我们牵起手,命运终会改变。”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周佳玲 周鑫 李娜

重点推荐

► 关注| 宜昌发展多式联运缓解三峡船闸“肠梗阻”

► 聚焦| 亚洲最大!豪华客滚船“中华复兴”号下水

► 速递| 《穿越时空的呼唤》开幕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现场| 广东河源紫金大桥垮塌 海事部门全力开展救援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释放“海”潜力 激发“江”活力 水运撑起广西开放新高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