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淮河



自三年前有了第一次行走淮河的经历,我与淮河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缘分,伴着一睹淮河新颜的迫切心情,让我萌生了再次走淮河、亲近淮河的念头。通过再次走淮河,又探寻出了与不一样的历史韵味……


淮河与浍河交汇处


中河到淮河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河流,北方有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有一条水系悠长,且清澈流速快,人们称它为长江。按照方位,中间有一条河,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引得古代人纷纷来此集居,繁衍生息。


随着时光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称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面貌。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改称淮河。


河边放鱼鹰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我国“四渎”。淮河流域多是平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而且是苏、鲁、豫、皖四省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积淀,将我们带入了它博大的文化空间……


劈山疏导水畅流

清晨,赶着太阳还没出来的当口,我和文友像淮河岸边芦苇一样披挂一身露珠,来到淮河南岸的凤阳临淮关码头,租了一条木质机动挂桨船,循着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先生当年游淮河的路线,顺流而下,朝五河县城方向一路东进。


淮河流域自古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由于淮河亘贯中国中部,历史上多次南北分裂对峙,绝大多数以淮河流域为界,形成拉锯式战场。远的朝代不说,就说南宋,宋金对峙便是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属于南宋,淮河以北属于金,而五河县的前身五河口,便是淮河中下游宋金对峙驻扎部队的要塞,扼淮河之咽喉。


元末,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在五河口附近的凤阳濠州,且从戎于淮畔凤阳。朱元璋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年年杀气未曾收,淮南淮北草木秋。”这就足以想象出淮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人祸加上天灾的袭击,导致爆发了众多著名的农民起义、秦末大泽乡起义、西汉赤眉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梁山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清末捻军起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农民起义大多发起于淮河流域。


纵观淮河流域文化,人祸远不如天灾残酷。淮河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全面治理水患,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那时淮河流域水泽相连,水患无穷。据《水经注》所载,淮北平原有大小支流19条,均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每条支流又分出若干小支流,并连贯众多的湖泊泽薮。每逢雨季,淮河两岸水泽遍布,人民流离失所。


淮河一段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禹贡》云:“导淮自桐柏,东会泗沂,东入于海。”为救黎民于水患,大禹受舜帝之命,接替父亲鲧,率领治水大军来到涂山。他汲取了鲧“堵”水之法的失败教训,变“堵”为“导”,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向大海,取得治淮的成功。而淮河五河段在大禹治水时期,不仅解决通航条件,且结合水土开发,治水营田,构建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网体系。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因其境内有“淮水、浍水、漴水、潼水、沱水”五水汇流,故而从南宋咸淳七年得名五河县。


经疏导,宋代以后,淮河成为中华腹地交通枢纽,是当时的黄金水道、经济命脉。五河处在这个黄金水道的中下游,于经济发达的苏南结合部,漕运的发达带动了五河经济,百姓有了更多的生计来源,使五河这座小县城涅槃重生。商家、官吏、游侠、旅者随着商船汇聚五河,开启了五河历史上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新时代。南腔北调、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方圆数百里闻名遐迩。南宋文天祥《过五河》、明代张惟恕《过虹县》、清代韩玱《晚泊天井湖》等文人雅士,纷纷在五河留下了丰富的诗词佳篇,为后人一探当时的繁华胜景提供了线索。


穿县城而过的淮河,是小城的母亲河,五河人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全部取自于此。淮河用甘甜的乳汁滋养了沿岸田地,浇灌出了一个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梨园之乡、蔬菜之乡。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样:“风吹稻花香两岸……”


而今,岁月已拂去淮河上的热闹喧嚣,只留下静静流淌的河水和一处处讲述着五河因淮而兴、因淮而衰的遗迹。望着平静的河面和悠然吃草的羊群,我的心与淮河相融,不在择路,也向敞亮处流走。


流淌千年百姓亲

沿着淮河,走过堤上不宽的沥青路面,又换成了一条黄龙苍翠间蜿蜒前行的土路。为了避开烈日和飞扬的尘土侵扰,我们从河堤上走下来,沿河与挂桨船一起赛跑。


船行至五河县新集镇坝岔嘴附近时,河道突然由南向北拐了90度大转弯。由于拐弯处容易淤积泥沙,河床抬高。当地的老辈人说,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起大船搁浅事故。其中,乾隆帝下江南从淮河经过时,其乘坐的船就曾在这个拐弯处搁浅,随行官兵束手无策,不得不从附近征召了许多有经验的船夫,用拉纤的办法才渡过难关。尽管当地人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但史册却未见相关记载。


淮畔牧场


不过,乾隆帝来过五河,倒是确有其事。据旧《五河县志》记载,乾隆帝南巡时曾路过五河,视察五河分水工事。在视察河务途中,为了挑选合适的地点建造泄洪闸,乾隆帝在淮河与浍河交汇处,下御舟上岸,与大臣仔细研究五河的地形,决定在这里将原有的减水坝改为分洪闸。这段历史被记录在一块石碑上,当地人称之为御碑,碑阳刻有乾隆帝亲笔题词,碑阴刻有“皇恩浩荡”四个字。


作为四渎之一的淮河,和其他河流一样,诞生与兴盛缘于古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不然尧帝不会在这里开启尧天舜地之门,大禹也不会在这里娶了涂山氏,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当然,不管是开凿之初为征伐之用,还是后来为输送粮盐,帝王将相开凿淮河的初始也许是为帝王服务,但帝王将相终究都化作历史的尘埃,宫殿庙宇也大多毁于朝代更迭中的连天战火。而淮河却不同,它不仅没有随着改朝换代而荒废,反而流淌数千年,至今千里淮波涌,更与百姓亲,不忘惠泽于民。正如白居易在《问淮水》一文中所说:“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续写新篇出奇景

时值正午,河边日头高照,气温渐渐升高,河堤上的土路似乎在冒着热气。我走上挂桨船坐在舱棚下,听着蝉在树间鸣叫,看着几只燕子飞快地掠过河面,十分惬意……


老子谈“道”,让人们去体悟:“上善若水。”《尚书·洪范》言五行,将水列为五行之首。维柯说:“文化从水开始。”《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人自诩是万物之灵,其实水才是不争的万物之灵。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水的可贵,并从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哲理,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至善至美的社会。历代先贤更是以水喻理,人们耳熟能详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等名言警句,无不折射出有识之士对社会规律的深刻洞悉。


古人能从水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基于千百年来他们与水打交道的实践。他们依靠水、敬畏水、研究水、治理水、利用水,与水有关的丰富实践增长了他们的智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步伐


淮河漕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1年5月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7亿多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淮河防洪泄洪能力。如今淮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部分,为缺水的北方送来汩汩清流。


淮河五河段占淮河总长的十分之一,是淮河流经苏、鲁、豫、皖四省近百个县(市)中里程最长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五河县委县政府秉持“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立足“一河三湖一山”的整体布局,充分挖掘淮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淮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淮河河道进行了整治改造,清理沿线和周边的垃圾杂物,拆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修复文物古迹,建设淮河景观带,探寻流淌在淮河中的五河文脉。


2018年,为了更好地保护淮河及其支流,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开始在五河实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被提高到新高度,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已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效管护机制让如今的五河真正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生态图画。“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不再是歌谣,而变为现实。


午后,挂桨船终于抵达五河县城,一片烟霭蒙蒙密集的高楼大厦映入眼帘。这50多公里的淮上行走,只不过是千里淮河的一段。抵达县城时,我只能触摸到一小截光阴,与五河漫长而厚重的历史相比,渺小得微不足道。


重走淮河,与三年前相比,淮河上跨河大桥多了,北岸多了休闲锻炼设施、铺设了淮河绿道,颇为著名的县城5公里淮河健身步道景观带,虽初见端倪,但已经有了一种阔大、舒展、深刻的姿态,总有让你驻足、品味的地方,任何一次偶然回头,都会看到一片独特的风景。


走在淮河边,宽阔的亲水平台,赏心悦目,清爽的河风沁人心脾。每到傍晚,斑斓的光影在水中摇曳,居民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流连于河畔的闲适恬静,泗州戏、广场舞、太极拳,一招一式,锤炼着五河人的筋骨……直到日头渐渐消融于西山的夜色,人们才肯离去。


我目睹了古老的淮河生新姿,淮畔美、百姓富、社会安的壮美画卷。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忽然间,我的耳边又传来了那首熟悉的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首歌依旧那样悠扬甜美、婉转动听,这是故乡淮河浪花飞腾的赞歌,是五河的幸福乐章,更是我胸中喷薄而出的心声。


离开五河,经过淮河湾时,我依然眷恋。我不算纯粹的游客,我的根在五河,可是我常把自己当过客,我本来就是五河的归人,所以我还会继续在淮河的光阴里行走,不言再见,而把淮河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住成一汪辽远的清凉。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刘干 文/图

责编:陈尔维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