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新技术为港航公共管理赋能增效



现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交通强国与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港航公共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迎来关键机遇期,迫切需要提升港航公共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信息服务、政务公开、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在服务企业生产、内部管理、外部环境等场景应用取得突破。港航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与引领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与航运产业链其他方面的积极合作,形成一股重要的政务流,发挥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关键作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航运安全、引领行业发展、管理航运各要素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推动形成航运产业发展完整闭环,积极做大做强航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


多地积极推进港航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港航管理科技应用正从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向规范集成应用迈进,多地正在组织推进相关工作。



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港航管理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有限公司三方决定共建“青岛国际港航大数据中心”,面向全球港航信息服务市场,联合开展港航领域的大数据获取、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服务和大数据交易等关键业务,将有力推动信息化与港航业的融合发展。


青岛港航联合商品贸易场的商品购销系统试运行上线,是国内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大宗交易贸易平台。现代港航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也正在稳步推进。


舟山港航正在建设综合监管与信息服务系统。舟山港航综合监管与信息服务系统于2014年开始启动,相继开发了企业管理、船舶管理、年度核查、年审合格证等相关功能并投入使用,对企业和港航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对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


舟山市港航局正抓紧落实二期开发项目,全面促进大数据与行业治理深度融合,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数字交通”建设,深入推进“政府理念创新+政务流程创新+治理方式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构建覆盖行业监管、绿色交通、安全管理、公共服务、决策咨询、政务办公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助力。


厦门实施“智慧港航”规划。《厦门港“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暨智慧港航规划》(简称《规划》)指出,计划到2020 年,厦门港将初步建成安全、高效、智能、便捷、协同的智慧港航枢纽。要从“智慧政务、智慧港区、智慧物流、智慧航运、智慧商务创新”5个方面促进港口信息化发展,推广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GIS、VR/AR等技术在港航生产中的应用。《规划》出台同时形成《关于加快推进厦门港“互联网+港口”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港航业务的融合渗透。


尚有短板需补齐

虽然新技术在提升港航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但目前我国港航公共管理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港航管理科技基础设施落后,不适应科技发展与监管需求。我国大部分港区信息化感知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有效覆盖范围还很欠缺;大部分港航管理部门与港口企业实现专线连接,但未形成完整稳定的全港通信传输网络闭环,大部分港航管理部门信息化设施设备老旧、数量少、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突出。


港航管理未形成统一港航数据库,数据共享共管共治程度低。大部分港航管理部门都建立了一定的数据标准体系,但各部门之间由于相对独立,信息交互使用存在难点。数据分散导致数据有效性、规模性程度不足,尚未建立本单位、本地区核心的港航基础数据库,缺乏关键数据应用处理中心,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弱,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分享更是困难,信息协同与综合利用效率很低。


对外办公服务信息化程度低,部分业务仍采用人工处理方式。大部分港航管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对外服务目标是通过单一窗口受理、办结,但业务交叉、分散的特点导致出现信息交互壁垒,“信息孤岛”始终存在。而港口现场监管与安全检查基本采取的还是人工亲临现场巡查并纸质记录检查信息的方式,安全监管与综合执法效率太低,事中事后监管没有抓手,急需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管与服务效率,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与监管盲区,提升港航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新技术未来场景值得期待

新技术将广泛影响我国港航业监管方式等创新,新装备主动融入传统管理模式,将加速提升我国航道管理、市场监管、港口安全生产、港口政务临时办公、从业人员考评等方面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服务水平。



5G技术以及未来的量子计算,可建立起万物互联与虚拟现实的应用模式,其具备高可靠、高容量、高速率、低时延、低功耗、低成本和精确定位、精密计算、精细控制特点,将加速我国智能航运发展,推动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快速变革。


智能感知技术推动智慧港口现场监管装备电子化,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无人机等。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港区环境、港口各要素的实时监控与可追溯定位捕捉,实现360度无死角、全时空有效监管;无人机通过搭载影像采集系统可实现高分辨率采集,替代部分环境条件恶劣的场景监控,也可弥补卫星遥感因云层遮挡造成的图像获取不完整等问题,可以让港航行政管理在航道维护执法、危化品安全监控和巡查、灾害事件事中事后现场航拍与辅助评估、岸线/港区规划辅助测绘等方面取得突破。


虚拟现实VR培训系统建成后将会有效促进船员的日常考评、安全管理能力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国船员综合素养。VR培训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该培训方案只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资金去购买设备就可以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重复练习。当进行安全培训时,VR平台可以将培训行为通过全方位视频记录下来,利于更有效地积累经验,为以后制定行动提供必要的纠正措施。


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服务便捷高效。大数据在航运公共管理领域应用,可以对电子口岸环节大量进出口企业的货物报关和装箱数据深入挖掘、秒级分析,实现某个企业信用状态的实时更新;也可以对进出口企业的报关行为进行分析,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和历史数据进行综合比对,辅助航运经营和管理,同时辅助海关和检验检疫环节进行锁定管理,为后续的处理审查提供依据。


在港口安全管理和金融服务方面,大数据可以使得更多的数据资产和数据证据被有效地保留和组织,数据资产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收集融合,并保存在分布式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数据持久化,即历史数据也可以轻松地随时获取。以此为基础,在企业征信、危险品运输监管、食品溯源、物资管理等方面都可以在数据资源中进行对应的管理和评估,从而可以更好地支持例如“舱单质押”等港口金融创新应用的实施。


多措并举加速新技术应用

展望未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速推进新技术在我国港航管理应用和发展:


首先,推动港航管理信息标准化与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在应用单位众多、服务对象广泛、参与管理多元化的情况下,通过对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标准化设计,避免出现各业务系统接口和应用标准不统一、数据无法共享、难以满足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需要等情况。



参照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设计推进全国港航公共服务信息标准化方案,推动港航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建议各地制订港航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数据管理与共享要求。制订完善数据交换共享标准,强化行业基础性标准执行。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前提下,建立港航管理部门数据开放清单制度,制订数据开放政策意见和相关标准,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


其次,建设智慧港航政务系统,完善统一的港航信用管理和评价体系。建设智慧港航政务目的是为港航管理部门提供与港航产业相关的网上行政审批、政务信息发布及各类国家行业物流相关标准查阅的信息平台。


让智慧港航政务系统与各级管理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与平台对接,通过门户网站实现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及公众监督等功能;通过与现有业务及信息资源相结合,实现既有政务系统的集成,业务在线申请处理、在线政务信息发布及信息采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实现“港政、运政、航政、项目建设”业务全网上、可替代行政审批。


同时,结合各省市信用信息体系建设需求,制定本地区统一港航信用信息评价体系和标准,搭建统一港航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现有针对水运工程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建立涵盖工程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港航企业、运输船舶、港航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诚信数据库,形成“一盘棋”管理思维,分类分级分时管理,对接信用中国、信用交通系统,形成强大信用管理合力,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第三,聚焦全程可控与动态监管,建设智慧港航动态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图形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实现对港航基础设施资源(岸线、港区、码头、公共基础设施)的直观展示和集约化、动态化管理,实现港航业的全网络、全透明、全过程管理。在码头作业体系可采用视频监控、识别传感、GPS+GIS跟踪、自动分拣等技术实现作业自动化、智能化。


在生产管理环节采用RFID及其他传感器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在海域方面船舶监控系统通过无线射频、无线网络等实时获取远行全球的船舶数据;与海事局实现数据交换,动态展示地理信息数据、AIS动态数据、危险船舶签证信息以及视频监管信息;建设完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管,提升日常安全管理水平和紧急状况下的决策指挥能力。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李睿

责编:尹宇龙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