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经济的能源“锁钥”



著名的秦皇岛港煤码头一期、二期工程(简称“秦煤一期、二期工程”)是我国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首座自主开发建设的机械化煤码头。


20世纪70年代,秦煤一期、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创造了当时我国“六个之最”:规模最大,年吞吐量3000万吨,世界罕有;效率最高,装船机台时效率6000吨;技术最新,装卸工艺设备采用自动控制及远红外线雷达导航;投资最多,两期7.8亿元;效益最好,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建设工期最急,三位副总理亲自抓落实,特批港口建设。


“秦煤一期”历时7年面世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能源、交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国家运输形势的需要,作为北煤南运主要枢纽的秦皇岛港开始了新时期建设。


秦皇岛港煤一期码头 田利君 摄


“秦煤一期”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装卸工艺设备自己制造、安装的第一座机械化大型煤炭输出专业码头。1973年9月12日批准立项, 1977年12月被原交通部确定为全国港口建设必保重点项目,1978年3月正式开工,工程总投资2.213亿元,建设2万吨和5万吨级泊位各1个,年设计能力1000万吨。


在那个技术能力不足、物资紧缺的时代,“秦煤一期”虽然是原交通部必保工程,建设中依然遇到了各种难题,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原交通部、河北省委的高度重视。


征地拆迁是制约建设的难点,牵涉到20多个单位和446户南李庄村民计1454口人。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河北省领导的亲自过问下,秦皇岛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成由政府各部委参加的“支港支铁办公室”,协调各方关系,采取先占后征、补偿青苗费、统建新居、集体迁移等措施,经过细致的工作和妥善安置,历时5年解决了征地问题,有力地支持了煤码头一、二期铁路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了工程进度。


设备材料短缺,是“秦煤一期”施工中的另一个难点。由于边设计,边施工,赶不上国家物资订货班车,大批量的“三大材”、机电产品和港站铁路通信讯号专用器材只能热抓现供,困难可想而知。港口大规模的建设,促进港口生产的发展,使秦皇岛这个地辖市城市配套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城市道路(主要是建设大街东段和五四路)和供水管网建设难以落实,“先进的港口,落后的城市”形态日趋明显。


1982年,谷牧副总理指示加快煤港建设,在原交通部、原铁道部和秦皇岛市的大力支持下,时任秦皇岛港务局局长许斌兼任交通部秦皇岛建港指挥部指挥长带领港口职工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加快建设进度,从而确保了煤一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秦煤一期”从1976年施工准备,1978年码头基槽挖泥,到1983年7月1日竣工,12月国家验收,历时整整7年。


7年间,虽历经千难万险,但是通过“秦煤一期”的设计、施工、设备选型、制造、安装和使用单位的管理实践,使秦皇岛港在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码头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特别是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专用煤码头,“秦煤一期”打破了煤炭输出码头惯用的螺旋卸车机卸车、固定式装煤机装船的工艺模式,首次采用了“翻车机—皮带机—堆料机堆垛”、“取料机—皮带机—装船机装船”的工艺,开创了国内煤炭输出港装卸工艺的新时代,实现了作业过程的半自动化,确立了国家将秦皇岛港作为能源大港重点建设的地位,为秦皇岛港成为我国煤炭输出的主枢纽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煤二期”全部实现自动化

“秦煤一期”码头建设期间,国民经济进一步提速发展,煤炭运输瓶颈加剧:一方面是南方能源短缺,工厂拉闸限电,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北方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却苦于通道不畅,运不出去,煤矿只能“以运定产”。


秦皇岛港西港区。河北港口集团供图


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说:“如果一年有几千万吨原煤从秦皇岛港运出,大半个中国就活了”。


在此背景下,“秦煤二期”于1980年4月正式破土动工。这是中国利用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会第一批贷款的重点工程项目,由我国设计、施工,首次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秦煤二期”设计年通过能力是“秦煤一期”的2倍——2000万吨,建有2个5万吨级泊位,煤炭堆场堆存能力达100万吨,同时配套有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供电系统、通讯导航设备、生活辅助设施以及煤一、二期合用的解冻系统等。建成后的“秦煤二期”与京秦复线电气化铁路配套,为山西、内蒙古、开滦等地的煤炭出口和南运服务。


“秦煤二期”装卸工艺流程基本与“秦煤一期”相同,由中央控制室指挥生产全过程,并在我国首次使用新月型串联型翻车机,码头装卸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除人工提钩外,测定车体长度,车辆定位,拨车推车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施工建设中,借鉴“秦煤一期”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秦煤二期”的各施工单位创造出了大量先进工作法和施工纪录。在缩短工期的同时,工程质量比“秦煤一期”有显著提高,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资。例如,承担码头施工的一航局五处,对沉箱钢筋高空绑扎进行革新,提高工效一倍;在沉箱安放时实行“一条龙”奖励法,创月安放沉箱14个的最好水平。500多米码头提前6天交付安装,连日本专家都惊讶得连连称赞。


在各方的同力协作下,“秦煤二期”顺利经过了国家验收,总评为优良。1985年7月18日,国务委员谷牧、日本驻华公使股野景亲、时任交通部副部长黄镇东等领导亲自为“秦煤二期”投产剪彩。1989年,“秦煤二期”还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北煤南运”大通道由此正式形成

秦皇岛港煤二期投产后第二年(1986年),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即超过3000万吨,煤炭输出总量一举跃居世界第二位。而“秦煤二期”的成功投产,不但大幅提高了我国煤炭专用码头的现代化水平,更是我国大型现代化煤码头工程建设史的重要成果。尤其是在工程设计、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工程组织实施和国外招标、设备制造接运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为我国港口建设以及使用协力基金会贷款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秦皇岛港鸟瞰。刘金县 摄


秦皇岛港煤一、二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在建设和投产期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多次来秦皇岛港视察,听取秦皇岛港建设规划、城市配套、“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外运等问题的汇报。特别是1983年7月31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同志视察秦皇岛港,对工程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秦煤一、二期全部建成投产的同时,京秦复线电气化铁路开通。通过秦皇岛港这个枢纽,将我国“三西”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源源不断输送至工业发达、基础能源欠缺的东南沿海,“北煤南运”大通道正式形成,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能源助推器。秦皇岛港至上海的海上运输航线更被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称为“上海经济的生命线”,有力地促进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通讯员 边恒 记者 惠海涛

责编:尹宇龙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