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解密中国首艘航母的惊心动魄购回历程

2017-04-27 王小石 中港股市龙虎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1316sb8wix&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7年4月26日上午,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

首艘国产航母意义重大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是我国的首艘国产航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预计在2018年左右,首艘自制航母就能够交付解放军海军。”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最大的象征意义,在于证明了中国有足够的财力和军事技术,能够自主设计和建造出航母这么一套复杂、高精尖的军事系统。这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科技、经济、工业化建造水平的集大成者。

多少代人“大国重器”的梦想实现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航母是我们自己国家综合国力和海军实力的象征。和平的生活是需要国家强大来获取的。国产航母的成功下水,标志着多少年来、多少代人的大国重器的梦想实现!

“中国航母第一人”陈绍宽,你可以瞑目了

中国人对航空母舰的爱恋,早在航母自身还在蹒跚学步之时,便已萌发。

早在1928年,时任民国海军署署长的陈绍宽,向国民政府呈文,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母。但是,这个提议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被否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亲临江阴,指挥了抗战期间唯一一次海军战役。

为了抵抗日军,因实力悬殊巨大,只能作出封锁长江、保卫南京决定,防御焦点就选在江阴要塞,而方法则是自沉舰船堵塞航道。

这是名副其实的破釜沉舟,江阴建起了一道“水上防线”!其后,日军雇佣1000余人打捞沉船、清除障碍,用了7天7夜挖出一条很窄的航道,仅能容小型舰船通过。

如今,我们有了航母,还是国产的。再也不用沉船来阻挡敌舰了。陈绍宽和牺牲的海军英烈们,你们可以瞑目了。

在长江上进行炮击的日本军舰

“海军之父”张爱萍,你可以瞑目了

张爱萍

张爱萍,被称为“新中国海军之父”。

当年组建海军张爱萍费了很大心血,一没船,二没人,带着几名干部和警卫员,加上自己13个人白手起家。

站在小渡轮狭窄的甲板上,张爱萍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华东军区海军的先头部队,5名干部加8名战士,一共13人——这可以称之为全世界最小的一支海军了!”片刻,张爱萍又激情满怀地补充道:“13个人,13万兵马啊!”

如今,中国海军已经不再是那个13个人海军,而是拥有国产航母技术的海军,张爱萍将军和那些为创建海军穷尽一生的前辈们,你们可以瞑目了。

首任“海军司令”萧劲光,你可以瞑目了

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曾撰文指出,中国海军需要航空母舰:一个船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远海作战的胜利和保证。

如今,中国辽阔的海面上有了国产航母的身影,萧劲光将军和那些把终生奉献给这片蔚蓝的军人,你们可以瞑目了。

最让人触动的还是这张照片

照片上的老将军是刘华清。

那年,他穿着简单布料缝制的旧军装,领章上没有将星,怕技术露底,美国不允许近距离观看自己的航母,刘华清将军就踮着脚尖看!

他说,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2011年,刘华清走了,今天,我们有了第二艘航母,有了第一艘国产航母,他的航母梦也圆了。

这张汇款单让人哽咽

今年2月6日,山东省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钢党委组织部接到一张汇款单,金额为两万元整,签名为“中共党员、莱钢集团退休职工”,附言:“特殊党费,捐给国产第二艘航母……”

第一艘国产航母如今已成功下水,第二艘国产航母服役时,应该邀请一下老人。

有人说,“三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可见,一个国家海军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

航空母舰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被看作是大型海上战机移动基地平台。航母对于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说话的分量以及处理地区问题和国际问题的能力信心都有很大帮助。  

勇舰走四海,雄鹰击长空

第一艘国产航母

是强军之路上的一大步

保家卫国、守疆护土

厉害了,我的航母

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等

延伸阅读

解密中国首艘航母惊心动魄的购回历程


今日下水的第二艘航母由我国自行研制,事实上从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获取了许多设计经验和材料开发、制造工艺和训练数据等有益帮助。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实现航空母舰设计制造国产化,购自乌克兰的首艘航母可以说居功至伟。接下来,我们还将很快迎来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中国捍卫海疆安全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朝鲜半岛、台海局势、南海争端的博弈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诞生非常地艰辛与曲折,许多幕后英雄呕心沥血却又不能公开宣传,有些功臣甚至为此付出被查、坐牢的惨痛代价。虽然他们为国为民无怨无悔,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对于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功绩。我们来揭秘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一、海军三代司令员的航母规划

推动中国航空母舰战略需求的行程,前后三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刘华清、贺鹏飞功不可没!

1987年3月下旬,一天报纸、电视等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一条新闻,总参一位领导与外宾谈到中国海军建设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中国海军首任司令萧劲光大将的注意和深思。

讲起萧劲光当时的反应,他的秘书傅东启回忆说:那天,我陪首长看电视新闻。听主持人播了那条消息后,他轻轻地重复了一句:“中国不需要搞航母?”说着看了我一眼,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语地说:“这个问题要研究,不知刘司令怎么考虑?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张搞航母的。”

时任海军司令刘华清是军中首屈一指的航空母舰铁杆推动者。1970年,刘华清组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久之后即搁浅;1975年,他“憋不住”向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中央领导人“上书”,力陈上马航母重要性;1980年5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飙访美,刘华清陪同其登上了美国海军CV-61“突击者”号航母进行考察;1982年之后,他任职海军司令员,一手推动了航母的前期论证与预研工作;1986年8月,刘华清听海装和论证中心两代汇报工作,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问题。刘华清说,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

就在媒体报道总参领导提出中国不搞航母消息的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在乍暖还寒的仲春夜晚,两代海军司令员在萧劲光海味十足的会客厅里,就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就中国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舰问题,进行了倾心交谈。

萧老开门见山地说:“前几天,你在国防大学讲《海军战略》的一个材料,傅秘书给我读了,你说“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这符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一贯主张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毛主席讲的积极防御,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近海”表示作战范围,“防御”表示战略性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不屈从外国侵略,也决不进行对外侵略,永远不称霸。需要清楚的是,近海防御,仗怎么打?中外战争史上,在战略退却中组织进攻,在战略进攻中组织退却,是常有的事。近海防御战略,实际上是以近海作战为主,绝非不要中远海作战。事实上,单纯的近海作战是防御不了近海的。”

刘华清说,我们这样一个濒海大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式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

萧老接过来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航母,不是不想搞,而是不能提。开始几年,为了抗美援朝,集中上空军,后来经济困难了。那时,技术达不到,经济实力也不行。

刘华清说,现在搞,技术提高了,经济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但不能等。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高,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

萧老连连点头赞成,说,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刘华清说,有这个考虑,还有您的这些意见,我一并向军委首长反映。同时,他建议萧老把如何建设人民海军的意见写下来,作为建军60周年的纪念。

与肖劲光深入沟通后,刘华清依约正式向总参谋部请示,要求就海军装备建设问题作一次汇报。1987年3月31日,总参领导派装备部部长贺鹏飞带领装备部、作战部有关人员到海军机关,专题听取刘华清关于海军装备发展问题的汇报。

此次汇报,刘华清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核潜艇建设,另一个就是航母问题。他说,这两个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接下来,他详细分析了这两大问题的需要和可能。  

关于航母工程启动,刘华清设想:“七五”(1986—1990)开始论证,“八五”(1991—1995)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样安排,第一,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它是有各方面好处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作出最后的科学决策。

听完汇报后,贺鹏飞当即充分肯定了刘华清的建议,支持海军首先启动论证工作,并表示一定将刘华清的意见向总部、军委首长汇报,“相信首长们也一定会支持的”。

1987年8月,《海军杂志》在纪念建军60周年的专号上,全文发表了海军首任司令肖劲光大将的文章。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实行近海防御战略,并不排除到中远海作战。而到中远海作战,没有航空母舰是不行的。一个舰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也就没有作战胜利的保证。在远海,没有一种兵力可以取代航母夺取制空权,掩护我远海舰船的活动。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领土南沙群岛距我大陆近1000海里。即使在和平时期,中国海军也应该到这些海区去活动,以保证、维护我们国家在这些海区的地位和权益。到南沙去,就要有航空母舰对水面舰船进行空中掩护、支援和打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有航母到远海去活动,也是保卫世界和平、支援进步力量所需要的。”

“当然,目前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不可能马上就建造航空母舰。但要研究,要做工作。海军装备建设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进行,既要积极又要稳步,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实现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肖劲光的这篇文章,突破性地第一次公开讲清了中国为何需要航母,由此,中国向国内国际宣告中国对于是否建造航空母舰的重大战略变化。

1992年,已升任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常委的刘华清把贺鹏飞从总参调到海军做副司令员,分管装备建设工作,专门做航母建设的筹备工作。

二、购买乌克兰瓦良格号的悲情接力

贺鹏飞到海军负责航母建设筹备工作后,原本不可能从美国、苏联购买到航空母舰这种战略装备,此时却出现了一丝曙光。

1991年苏联解体,为苏联建造航母的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失去了国家订货的对象。完成度95%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被俄海军匆忙抢走,而还没有完成舾装的“瓦良格”号则瘫痪在厂区外的南布格河口。

1993年,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海军总司令格罗莫夫在时任乌克兰总理库奇马的陪同下来到黑海造船厂,探讨把“瓦良格”号建造完工并移交给俄海军的可能性。乌克兰要求俄方支付全部造价,可是俄方认为只需支付当初苏联政府未付的30%货款,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目睹这一切的黑海造船厂船长马卡罗夫有失礼貌地插话说:“‘瓦良格’号不可能完工了…”大家问道:“为了让航母完工,工厂需要什么?”马卡罗夫回答道:“建造航母涉及9个国防工业部,600个专业,8000个配套工厂…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经不存在了。”所有在场的人终于明白了:在苏联解体工业化体系被肢解的情况下,再要将“瓦良格”号建成已经没有可能。

1995年,已成为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决定将“瓦良格”号航母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黑海造船厂决定面对国际买家招标卖出瓦良格号航母。贺鹏飞获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但是困难随之而来,乌克兰方面招标门槛条件很高,而且迫于俄罗斯与美国的压力禁止他国军方购买作为军事用途。

海军方面只能秘密地在幕后策划,前台寻找国企资金提供方和港澳爱国企业家出面掩护完成国家购买行为。

华夏证券总经理邵淳后来在演讲中披露:当时乌克兰的经济非常的差,非常非常的差。差到我们现在想不出的那个地步。那么也是这个通货膨胀的非常厉害,原来一个卢布值1.6美元,到苏联解体以后,3千个卢布才合1美元,3千5百个卢布才合1美元。所以当时呢,就说,买一张莫斯科到北京的火车票,1美元就够了,还是软卧。那么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就很惨了。瓦良格号,苏联一解体,咱们军方,咱们国家的军方,就注意到这条船。因为这条船留在乌克兰,乌克兰就是黑海沿岸的国家,基本上用不着什么海军,更用不着什么航母母舰。当时咱们的军方一直想把它弄过来,从91年开始做调研,然后从92年底,开始派人,就是做乌克兰方方面面的工作,到96年的时候,终于工作做下来了,因为乌克兰用不着,它可以把这船卖给中国,就同意了。但是要卖,必须要通过招标的手续,这个手续要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后来中央军委的军援军贸办公室,就正式向国家打了报告,要求立项。可是他们报告打上去以后,并没有批下来,就是因为在高层,关于航母的争论,还没有取得统一、一致的意见。所以就没有批下来,然后他们又打报告,最后还是没批下来。就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军方,包括海军,包括军贸办,他们就想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拖不起,当时有6个国家都想要买这个船,咱们中国只是其中一家。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等不起这个批示,后来就想先想别的办法。后来就找了香港的一个公司,想先让港商先办了这个事儿。就找爱国港商,最后找了一个,是香港创律公司那个老板徐增平,他一开始还不敢干。最后做工作吧,同意了,然后他就代表军方这个军贸办到乌克兰去投标。投标呢,想了一个理由,就是说我们这个船拉回来以后,要做个赌船,因为你不能说还用于军事。说做赌船,就以这个名义投标就头中了。实际上6个国家,中国这一方啊,是金额最小的,2千万美元买下来了(背后是中国承诺持续给乌克兰武器订单和经贸合作)。可是这个徐增平呢,交了一点那个保证金,然后就马上就香港金融危机,他也破产了,没钱了。

没钱了怎么办呢?然后就总参出一个人,再加上他,到国内来找钱。最先找的是马蔚华,结果马蔚华当时是海南人民银行行长。他这个人民银行其实也没有钱啊,他就把各个金融机构,召集在一块儿,就说,能不能凑出2千万美元来?他还不能说是军方的事儿,就说有这么个生意,有个赌船,非常的便宜,2千万美元。可是海南当时的金融机构都惨的很,而且这个东西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就没弄成。后来又找了几家,最后也没弄成,然后才找到我。

一开始我还不相信,我说一个航母2千万美元,不可能的,你就是没完工的,也不可能。我说,你们跟那个乌克兰签那个协议,因为找到我的时候它已经投了标了,投中了。还差一个多月,付款期,还差一个多月就过期了。然后过了期还得重新招标。然后我看那个文件,应该是真的,很规范,后来我说光你们说不行,你们还得给我红头文件。结果红头文件拿不出来,后来他们说,领导面谈行不行?我说什么领导?他说海军副司令。

就是后来贺鹏飞出来跟我谈的,他承认,第一,这个船是可以用的。第二,这个船是海军要的。为什么海军不能直接出面,为什么国家现在拿不出钱来,他就没有详细说,但是我就了解这意思了,我说那行吧,既然是国家的事儿,我就出了。然后我就用我底下一个实业公司。因为当时证券公司底下也有公司,用一个实业公司,让它去融资。把钱就给了。没想到这个事情后来惹出麻烦来了,后来不知朱.镕.基怎么知道了。朱就说,一个证券公司,它买什么航空母舰,他肯定个人有好处,10%这是国际惯例啊。然后就派了6个部委联合调查组,就查。查了一阵子,当时还批了16个字的批示,叫胆大妄为,严肃查出,以镇国法,以敬效尤。镇国法是要掉脑袋的,镇国法。但是查到底,因为我这个钱数还比较多,但是一共没几笔,最后确实,个人没有什么问题,一分钱没有拿,这证实了。说你为什么要办这个事儿?我说因为这个军队的事儿,有那么个机会让我帮帮忙,我也可以帮。而且是航空母舰这个东西,就贺鹏飞的话了,“这个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机会。因为以前不会有人买给我们,以后也不会有。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错过,我就连自己都不会原谅”。

而作为代价,当年赫赫有名的华夏证券轰然倒下。从1992年创立至2005年摘牌,华夏证券先后经历五届班子更替,各有兴衰成败,各有酸甜苦辣,一个知名国企由盛转衰的历史发人深省——多任班子的努力作为犹如螳臂挡车,始终难以改变这个未成年国企的悲剧命运,华夏证券最终消失在中国证券市场。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个名字,正是因为这个企业的“胆大妄为”,才使得“瓦良格”号最终停靠在中国大连港,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购买“瓦良格”的故事是一场接力赛。徐增平、邵淳演绎了“瓦良格”的前半部故事,但即使算上华夏证券、创律集团,也无力驾驭处于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关系旋涡之中的瓦良格号,这个时候华夏证券的新任掌舵者周济谱请求政府部门出面帮助,得益于政府对国企资产的积极保护,才使“瓦良格”号终于完成付款,驶离它的诞生地——黑海口岸,彻底摆脱束缚它的厄运缰绳。可以说这才是政府真正接触“瓦良格”的开始,所以“瓦良格”的后半部故事是在周济谱的积极推动下由政府各部门联合演绎的。前半部很精彩,但也很无奈;后半部很低廻,但结果皆大欢喜——中国首艘航母“瓦良格”号终于购买成功离开船厂向中国进发了!

不管时代赋予个人的命运如何演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华夏证券、创律集团以及后来加入的东方汇中,还有邵淳、徐增平、周济谱、张勇、戴岳,以及许多在购买、拖运“瓦良格”号过程中提供无私帮助的单位和人们。尽管他们为此付出巨大而一无所获,甚至因此使自己的命运波折起伏,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超越了时空,于自己的民族无疑是一种贡献。历史是一种客观记忆,而不是遗忘。

三、瓦良格驶向中国的艰辛航程

但是瓦良格在世界最大拖船牵引下通过土耳其海峡时却又生变故。

当时,土国总理府和外交部都倾向放行,但主管海洋事务的国务部长米尔札欧鲁(RamazanMirzaoglu)坚决反对。1999年12月19日,美国由幕后转到台前,驻土耳其大使皮尔森会见了米尔札欧鲁,表达了美国政府对“瓦良格”号的关切。2000年3月3日,米尔扎欧鲁应美国政府的邀请访美两周。临行前,他向总理艾西费特呈交报告,详述“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建议拒绝中国的要求,禁止让“瓦良格”号通过海峡。与此同时,台湾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办事机构也一直上蹿下跳,四处游说,企图阻止“瓦良格”号来华。  

ITC公司的 Joop Timmermans先生据理力争,他说将“瓦良格”号拖过海峡其实比驾驶一艘15万吨油轮穿越海峡更容易也更安全。但米尔扎欧鲁则说,要么你让这艘船自身拥有动力,要么你把它拆成碎块运走,否则别想通过海峡。Timmermans先生还说,2001年3月发生了一件怪事:一架不明国籍的直升机降落在“瓦良格”号的飞行甲板上,三个人跳出来进行了一番测绘后又驾机飞走了,临走前还用粉笔在甲板上写下“法国人到此一游”("The French was here." )。 

在此前后,中国与土耳其之间一直进行外交接触。中国承诺,将完全负担“瓦良格”号通过海峡的安全保险以及可能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并且将从中国派遣几艘大马力的拖船,协助拖行“瓦良格”号,以保证通过海峡的航行安全。 

2001年7月,原本站在米尔扎欧鲁一边的土耳其军方,态度开始转变。总参谋长凯维芮柯鲁应邀访问北京,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军方立场改变(众所周知的军火出口),并在8月初照会总理府,“建议放行”。而土政府也提出,要求中国开放对土耳其的旅游,争取每年有200万人次中国观光客到土耳其,可为土耳其创造20亿美元的外汇。 

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议,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土耳其国务部长兼政府发言人居瑞勒代表总理艾西费特,当天启程前往北京,向中国政府告知这项结果。 

2001年9月,中国政府派出一个由交通部官员和航运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土耳其,就“瓦良格”号通过海峡问题进行具体磋商,并作出了全面的安全承诺。在极短期间,中国备妥了土耳其当局要求的多项安全措施: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马力的希腊籍拖船;同意给予“国家担保”,负责可能涉及的赔偿问题。 

中国在“瓦良格”号上装设了小型雷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VHF无线电通讯设备、电子罗盘及发电机等航行安全设施,土耳其政府对此表示满意。 

这艘航空母舰船体从风暴中脱险后,经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2002年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南中国海,2月20日进入中国大陆沿海。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大连。早晨5时许,她在6艘拖轮拖行及1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离开了大连港外锚区,徐徐向内港进发。这6艘拖船前3后3排列,使得“瓦良格”保持平衡。在此期间,海面上的交通受到管制,任何船只都不能进出。 

上午9时许,“瓦良格”抵达内港。中午12时正,“瓦良格”号安全靠泊在大连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胜利结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时4个月(123天)的艰难远航。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2002年4月,中国大连造船厂厂长激昂的说:一、这艘航母是一条崭新的航母;二、这艘航母为我们国家研发航母提前了二十年;三、这条航母为我们国家节约了科研经费200亿人民币。2011年7月27日,国防部举行记者发布会,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宣布:中国正在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2012年9月25日,被命名为“辽宁”舰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1987年,刘华清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定要建航空母舰!”老将军,您在天有灵,目睹中国今日已经拥有两艘航母,而且其中一艘还是自主研制成功的,一定很欣慰吧?

中国第一艘航母历尽艰辛回到中国,并不是哪一个人的独家功劳,让我们记住这些幕后英雄们的名字:

肖劲光(开国大将,人民海军主要创建者)

刘华清(海军司令、军委副主席)、

贺鹏飞(海军副司令,贺龙元帅之子)、

邵淳(华夏证券前董事长)

周济谱(华夏证券末任董事长)

徐增平(香港创律公司董事长)

戴岳、张勇(香港创律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许多呕心沥血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无名英雄


综合自王小石等,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智慧价值投资,助您稳健成长

成功下载后记得回复“惊喜”找比特哥拿惊喜!

百万现金觅知音,比特港邀你自媒体!

下载会发红包的股市新闻APP,你的资讯你审查! 

声明:欢迎注明来源、无改动下的非商业转载。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判断靠自己,决策要谨慎!


中港股市龙虎榜(微信订阅号AH_Stock开盘早报)

宏观资本比特港大数据(微信订阅号AC_Stock收市点评)


点这里下载比特港股新闻大数据APP

(http://bitrmb.net/api/?q=pub_app&ct=jel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