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位美国知识分子眼中的中美这七年

2017-05-21 中港股市龙虎榜


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中美这七年”,刊登在《纽约时报》上,震惊了美国白宫!

他写道:当我坐在中国场馆的座位上,欣赏上数千名中国舞蹈演员、鼓手、歌手以及踩着高跷的杂技演员魔幻般的精彩演出时,我不由得回想起过去这七年中美两国的不同经历:中国一直在忙于各种场会的各种工作,而我们忙着对付“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他们一直在建设更好的体育馆、地铁、机场、道路以及公园,而我们一直在建造更好的金属探测器、悍马军车和无人驾驶侦察机……

差异已经开始显现。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地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高达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它应用的是电磁推进技术,而不是普通的钢轮和轨道,眨眼工夫,你已经抵达上海市区。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接受了现代国家主权和人权的主要观念。但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又使它与众不同。

人口,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创新+巨大人口产生的规模效应+影响中国和世界。许多境外企业投资中国都有一个口号,只要能在中国做到第一,就能做到世界第一。这个趋势随着中国的崛起正在开始扩大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旅游、航空、影视、体育、教育、新能源、现代化模式、高铁等。

疆域,我们一些人比较羡慕小国寡民的生活,实际上小国有小国的困难。小国经不起风浪,而大国遇到风浪,回旋余地大得多。智利是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2010年一场大地震,GDP就跌掉一大块,整个经济可能两年内都喘不过气,而中国即使遇到汶川大地震这么大的天灾,整个国家经济纹丝不动。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产业升级往往意味着产业迁移到外国,而中国在自己内部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产业梯度转移,这就延长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碰撞,没有使多数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中国人今天的孔子热、老子热、诵经热、书画热、茶道热、旧宅热、文物热、中医热、养生热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人本文化衍生出来的餐饮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也是其他文化所难以比拟的。中国任何地方的街头餐馆都能做出三四十种菜,而在美国绝大多数的餐馆只有汉堡包加土豆条,能有三四个菜就不错了。欧洲餐馆的菜肴要丰富一些,但也很少超过七八个品种。我们有些人总是担心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其实只要稍微熟悉一点世界历史的人就知道,人类历史上宗教冲突导致了无数的战争,光是基督教各个教派之间以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就有上千年的历史,造成了无数生命遭杀戮的人间悲剧。所以,我们的老百姓不一定非要信教。

经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严格讲不是“市场经济学”,而是“人本经济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不能处理好大灾大难,就会失去民心的支持,失去“天命”,最终被人民推翻。中国今天的政党是历史上统一的儒家执政集团传统的延续,而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进行互相竞争的西方政党。西方不少人只认同多党竞争产生的政权合法性,这是十分浅薄的政治观念。我曾遇到美国学者质疑中国政权的合法性,我问他为什么不首先质疑一下他自己国家的合法性:你占了别人的土地,通过殖民、移民、灭绝印第安人,才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我请他给我解释这样的国家合法性和正当性在哪里?最后他只能跟我说,这是历史。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中国“选贤任能”的理念来质疑西方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么?小布什执政八年给美国带来了经济衰退,给伊拉克带来了灭顶之灾,给世界带来了金融海啸,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合法性的最大特点就是“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和“民心向背”的治国。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理念,其他文化无法产生。我曾和印度学者一起探讨中国模式,他们说从表面看,中国是中央集权,但中国每一项改革实际上都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所以中国体制要比印度的体制更有活力。他们学习了西方,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现代政府体系,但同时又拥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资源,两者的结合使我们更容易克服今天困扰西方民主制度的民粹主义、短视主义、法条主义等问题。

在政治层面,西方许多人也想当然地认为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壮大,中国也会接受西方对抗性政治模式。但他们今天也发现,今天的中国中产阶层似乎比其他任何阶层都更珍惜中国的政治稳定。他们了解西方“民主化”已经给许多国家带来混乱动荡,了解自己辛辛苦苦的财富积累得益于中国三十多年的政治稳定。

坦率地说,中国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些过分简约甚至简陋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这就是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的“中美这七年”的文章。非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看一看,好好想一想 !



延伸阅读:

英国人怎么看“一带一路”



英国是欧洲国家中最早呼应“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由于其被动的地缘条件和生产面临资金不足等败落现象,英国必须务实灵活地寻找经济上的合作伙伴。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国内大量基础设施存在老化的问题,急需中国的投资来复兴其制造业



01

英国急需中国投资


英国前财政大臣George Osborne提出的 “北部振兴计划” ,意在修建高速铁路,以达到缩短南北通行时间,最终起到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的作用。


Alan Mark 是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认识的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资深白领。他每天必须7点半准时到火车站才能赶上伯明翰到伦敦的定点班车,对此他表示很无奈。当他听说“一带一路”以后,虽然他对中国目前的国力深感怀疑,但他仍非常期待地对我说:“也许我的旅行时间就可以从现在的2个多小时减至1小时,而且修建高铁还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英国失业状况一直不容乐观。我希望英国政府能长期保持与中国在经济上的合作,以此解决目前我们国内很多悬而未决的民生问题。”在Alan看来,英国的“北部振兴计划”离不开“一带一路”建设。


尽管英国“脱欧”已成定局,它仍具有很多优势。伦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有着非常庞大的流动资金池以及全球领先的证券交易所。


亚洲事务大使Sherry Madera表示,英国脱欧所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将不会影响中国对其的投资与贸易。伦敦非常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并与中国各家银行保持着紧密的交流。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Catherine McGuinness亦表示了伦敦金融城对“一带一路”的浓厚兴趣。这主要有4个原因:


第一,伦敦作为涵盖了近40%外汇交易量的全球金融中心,其金融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找到资金来源;


第二,伦敦正积极将其本身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这将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重大推进作用,从而间接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融通;


第三,伦敦是一个很适合把长期负债与长期资产做匹配的地方,其庞大的保险基金以及各类金融工具,比如债券、PPP等符合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特点;第四,伦敦能发挥其聚集优势,汇集了大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活动的利益方机构,尤其是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设在伦敦的分支机构。


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孤悬于大西洋上的岛国,其国内市场极其有限,产品严重依赖出口。例如,苏格兰威士忌占整个英国食品饮料总出口额的近1/4,已成为继石油业和金融业之后对英国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



02

一带一路与威士忌


苏格兰威士忌体验中心负责人Sean Smith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苏格兰威士忌青睐有加,千里迢迢来到爱丁堡体验苏格兰威士忌,而眼下中国所提倡的‘一带一路’正好提供了一个可以使我们的威士忌进入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绝好契机,而且还可以通过借力中欧班列的开通实现‘苏格兰威士忌协会’ 最近制订的一项关于威士忌的出口保持5%的增长幅度的计划,这是件多么另人兴奋的事。”


毫无疑问,中欧班列的开启必将引起英国人浓厚的兴趣。伦敦世界门户港口和物流园区负责人Oliver Treneman自豪地说: “中欧班列将为英国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提供新途径,对英国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意义非凡。此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产品通过这条铁路,通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欧洲大陆,穿越亚欧大陆,最后抵达中国。它比海、空运快速、便宜,必将会为‘脱欧’后的英国提供新的市场路径。这不但挽救了英国的经济,更稳住了其‘脱欧’后的信心。”


一家伦敦的药店老板坦率地表示:离开欧盟后,我们寄予厚望的国家就是中国。英国可以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契机来逐步摆脱‘脱欧后遗症’”。因此他还决定争取让自己店里的药品、维生素和保健品也坐上中欧班列,进入中国市场。


中欧班列的兴起会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繁华起来,也必将会折射出中国“一带一路”的强大吸引力。一位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在其报道中惊呼:“真是了不起,中国用现代科技重新打通了古代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英国的货物将走向世界。”



03

英国的丝绸缘


在伦敦金融城中有一条闻名遐迩的丝绸街,目前是英国最大的中国丝绸销售地。欧洲最大的多媒体艺术中心——巴比肯艺术中心好也坐落在这条街上。这家艺术中心的负责人John Tomlinson说:“英国并非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但一直以来英国人对东方的丝绸喜爱有加。无论是英国的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都经常到这里来光顾,可见丝绸缘早已把中英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当前,英国政商两界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一带一路”建设。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经济部门负责人Paola Subacchi表示:未来中英两国金融机构的商业合作,将能够发挥其市场先行者的引导角色,以此完善“一带一路”长期融资机制,并利用英方在沿线国家的市场长期经营的历史和影响,使全球资本市场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还可以大幅度促进全球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将“一带一路”建设视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事件。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Stephen Perry认为:英国需重新找回“破冰”精神。由于在分享“中国机遇”方面很多国家都已经走在了英国的前面,英国政府需要加速与中国的合作。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就是开展中英合作的最好的“破冰”。英国“脱欧”以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显得“中国机遇”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可助力提升中英关系。




综合自IPP评论等,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智慧价值投资,助您稳健成长

成功下载后记得回复“惊喜”找比特哥拿惊喜!

百万现金觅知音,比特港邀你自媒体!

下载会发红包的股市新闻APP,你的资讯你审查! 

声明:欢迎注明来源、无改动下的非商业转载。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判断靠自己,决策要谨慎!

中港股市龙虎榜(微信号AH_Stock开盘早报)

宏观资本比特港大数据(微信号AC_Stock收市点评)

点这里下载比特港股新闻大数据APP

(http://bitrmb.net/api/?q=pub_app&ct=jel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