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现金贷”!竟然有人借55个网贷平台,凑齐首付买房,然后拒不还款

2017-10-25 陈小瑛 中港股市龙虎榜 中港股市龙虎榜


这两天看到知乎一个帖子,有网友自称借了55个网贷平台,18.7万,凑齐了首付买房,还号召乡村邻里骗网贷资金盖房子。

有些网友理直气壮的表示,“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反正网贷不上征信,也不敢拿我怎么样。”

赚钱是本事,骗钱那叫犯罪。

这些老赖,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网贷利息过高的你可以不还高出法定利息的部分,但人家本金和合法的利息,还是要还的。

跑题了,我今天写这个现金贷,不是来批判骗子的。只是感觉到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现在太流行这种贷款了,无处不在的宣传。其实利息高的吓人,比高利贷有过之无不及。

趣店老板罗敏说,你借钱不还,不会去催你,坏账就当做福利了。

如果骗子都恶意去榨取这个福利,借钱不还,那网贷平台还能做下去吗?损失的可以是投资网贷平台的投资者。

风险在于,各行各业都跑来做现金贷的越来越多了,国美、搜狐、网易、京东等大企业都有涉足,有的上市公司靠现金贷逆袭,典型代表是一个叫二三四五的企业,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靠现金贷,赚了1个亿。

重点是,这些钱,虽然是小额分散,但很多借款人,同时在几十家平台上借钱。一个平台一万,30个平台,就可以借到30万,够有些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买房的首付款了。

下面是知乎上的网友留言,随便截了一个图。从多个平台贷款逾期不还的还真多。

现金贷的井喷,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也正是二三线城市,楼市兴起的时候。虽然不是说现金贷都会进入楼市,一两万,大部分都是学生贷的多。但你贷款5万十万以上,除了做点小生意资金周转,或者买房买车外,你的日常消费用得着花这么多吗?

身边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现金贷,有可能演变为中国式次贷。

此前我提出过中国式次贷这个概念,主要是指银行消费贷,因为动辄二三十万,三五十万的消费贷,是有效补充房贷不足的资金来源。

有的人觉得是危言耸听,中国式,中国式,那就跟美国各种证券化模式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只是涉及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但是,但是,次贷都是指对还款能力不太好的购房者贷款,这种依靠消费贷,现金贷,作为首付来源的,本身就是自身的储蓄款不足,而月供呢,靠自身的收入其实很多也是还不起的,又得靠消费贷现金贷作为月供资金来源。所以说,中国式的次贷,并没有夸大其词。

这几天写稿子不在状态,想偷偷懒。下面这是水皮总写的,我直接复制过来了,大家看看。


《谁来管管中国式次贷?!》

水皮,华夏时报总编辑


现金贷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风口。

市场的疯狂往往伴随着危险,这个危险并不是来自管理层的清理整顿,事实上,银监会对此的敏感要早于我们这些市场的观察者,但是,可但是,现金贷依然有失控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卷入的人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确切地讲,水皮特别担心,现金贷如此发展下去,早晚有可能演变成中国式的次贷。


现金贷作为消费贷的分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美国的说法则是发薪日的贷款,因为他们喜欢寅吃卯粮,现金贷就成为他们短期资金周转的一个方式,类似的产品在国内2013年左右就有,但是规模有限,市场的喷发始于2016年的下半年,这个时间节点特别重要,因为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房地调控,而控制按揭贷款规模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不仅限购限贷,而且贷款利率基数也一加再加,贷款的规模则相反一压再压。

不过,政策导向是一回事,市场现实又是一回事。

我们可以看看公开的数据。

目前的中国房地产不是如同大家想象中的急速降温,而是背地里热得发烫。


今年前9个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1.6亿平方米,9.19万亿的销售额。2016年是地产最火的年份,相同的数据一个是15.7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一个是11.7万亿的销售额,按目前的走势,2017年全面超2016年不是一句空话。事实上,目前11.6亿平方米是同期历史最高纪录,9.19万亿的销售额也是历史同期纪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9月末,商品房的待售面积同比持续下降,降幅比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楼市库存创下新低,低于2014年底6.2亿待售面积,目前的去化周期只剩5个多月,根据国土部的标准,库存6个月已属非常紧缺,换句话讲,去库存的进展不是太大而是太太太大,现在不是去库存的问题而是补库存的问题,显而易见,虽然一线城市的调控效果显著,但是由于三四线城市的补涨欲罢不能,去库存实际变成了居民加杠杆接盘的过程。

与此同时,来自央行的数据则显示,居民的长期贷款数则出现了巨大的下滑,2016年8月,新增数字是5286亿,但是2017年同期,这个数值变为4470亿,也就说少增800多亿,而短期贷款2016年8月数值为1469亿,2017年同期则变成2165亿,多增数值接近700亿,一般而言,长期贷款可以理解为居民按揭贷款,而短期贷款可以理解为消费贷款,同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国内零售增长不过是10%左右,事实上,消费贷在今年1-7月份却增长了1.06万亿,同比多增7700亿左右,去年全年不过增加8000多亿。

对比房地产的热销金额和居民按揭贷款的变化,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消费贷变相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充当首付款也正是管理层重点清理整顿的领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限了银行的消费贷,火的则是银行外的现金贷。

现金贷的火在于没有门槛,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干,大公司可以干,小公司也可以干;互联网金融可以干,新闻门户也可以干;上市公司可以干,小民散户凑桌也可以干;说白了,民间借贷,民不举官不究。更何况已然形成“小贷大战”的格局,现金贷排名前十的公司,月放款可以达30亿,排名前二十的公司,月放款可达20亿,排名前三十的公司,月放款可达10亿,利润单月可达数千万,年化收益远远超过36%的法律红线,如此暴利,难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天上会掉馅饼吗?

不会。

地下却有陷阱。

消费贷—现金贷—首付贷—次级贷,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链条,上了线的已然下不了线,没上线的却在跃跃欲试,本质上就是高利贷,失控的风险已经在逼近,再不当头棒喝,完全可能重蹈美国十年的覆辙。

谁来管管中国式次贷?!

要避免这些人故意赖账,应该把整个社会的失信人联网,互联网金融借的钱不还,都应该上征信,这样才能让人生畏。否则大家都不还钱了,最后危机慢慢就形成了。



延伸阅读:


上万现金贷平台陷争食混战!资本大鳄、炒房团、高利贷纷纷涌入

如今现金贷市场的火热盛况,已超过所有人想象。“现在已不是几千家现金贷平台了,而是上万家”,某贷款超市的负责人蓝青称。


现金贷正在悄然取代游戏产业,成为新时代的变现利器。互金平台、互联网公司、上市集团等巨头来了,高利贷、炒房团等一些投机者,也来了。他们两三个人,凑够几百万就开干,甚至有专门的代理公司,帮他们套牌产品,提供获客、运营和风控等一条龙服务。


而就在浙江一带的沿海地区,已形成了一条专门帮人套牌产品的代理产业链,几十个人的小团队,月利润数千万。各路玩家加入这场旷世盛宴中,去急速抢夺这块肥腴多金之地。

有意思的是,行业的头部玩家,却在理性地看着这场争食混战,并准备悄然退出战场……



人人都爱现金贷


现金贷火热的核心原因是,这实在是一门暴利生意。


现金贷的利率并不低。特别是小额现金贷(国外名为Payday Loan),年利率高达100%,甚至1000%。


“只要坏账率不是太过分,就可以盈利”,蓝青称。


从上市公司二三四五最近披露的2017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就能看出,现金贷的吸金能力有多惊人。


该公司上半年创下了净利润4.5亿的成绩,而其中的现金贷产品“2345贷款王”,成为该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


实际上,行业内的盈利情况,已到惊人的地步。


掌众金融俨然已成为行业领头羊,旗下的产品是“闪电借款”,6月份的单月放款额已达54亿。


据一本财经统计,目前排名前10的现金贷平台,月放款金额在30亿之上;


排名前20的平台,月放款金额都在20亿之上;


排名前30的平台,月放款金额都在10亿之上。


这些头部的现金贷公司,盈利能力有多强?


“月放款10亿,除去坏账、流量成本、运营成本,净利润大概是六七千万”,某现金贷平台的CEO莫心源称,因此,排名前10的平台,每月纯利润2亿左右。


“这简直是惊人的数据,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年利润5000万,都算经营状况非常好,但一家头部现金贷公司,一年利润可高达24亿”,莫心源称。


年利润20多亿,这就是行业领头现金贷公司的暴利现状。


某现金贷平台的CEO曾公开称:“公司利润好到不好意思说。”


而整个现金贷行业,正处在“蒙头赚钱”的阶段。


“公司领导给市场部下了指令,偷摸把钱挣了就行,不要整这么多幺蛾子,参加这个会、那个会”,某现金贷公司的市场负责人称,正因为大家都避免发声,让整个现金贷行业充满了神秘性。


现金贷就像是吸金利器,让所有的人,垂涎欲滴,行业进入争食时代。



人人都做现金贷


早在2013年,手机贷就已上线,此后,用钱宝、闪电借款等平台出现,算得上中国现金贷最早一批玩家。


但现金贷的真正爆发,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


“去年下半年,出现了上千家现金贷平台”,蓝青称,大多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主。


但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很多意想不到的玩家涌入现金贷。


如P2P大军,玖富的叮当贷、你我贷等。


“很多P2P平台将现金贷,当成逃离监管重压的出口”,蓝青称,有近一半的P2P平台,开始转型现金贷。


而即将上市的趣店,其招股书显示,支付宝导流的现金贷,已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来源。


现金贷本来是属于金融从业者的专场,却开始变得浑浊起来。


有意思的是,有流量的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涌入。


五大门户网站,已集体加入现金贷,并推出产品。


5大门户的现金贷产品


因“匿名爆料”而红极一时的无秘,在去年年初就推出了“借钱快”。


另一网红陈欧,也在微博宣布在聚美优品上推出“颜值贷”。


而宣扬自己不是“下一个乐视”的暴风,也成立了暴风金融,推出现金贷“暴风借到”,借款额度在2000至50000元之间。


具有大量屌丝流量的今日头条、映客,都曾被曝出在做现金贷,只是事后双方都矢口否认。


可以看出,现金贷正在悄然取代游戏,成为“变现法宝”。


“以前有流量的公司,都靠做游戏变现,现在大家集体挤到现金贷来了”,蓝青觉得这个新的变现手段,正在重塑诸多行业。


巨头唱罢,一批军力雄厚的上市大军,也加入了混战。


这群上市大军,是否要做现金贷尚不可知,但他们纷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并积极在各地谋取牌照。


卖牛奶的伊利入场了。


6月,伊利股份发布的公告称,投资3亿元设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已获得互联网小贷牌照。


接着,游戏公司也来了。


上市游戏公司恺英网络全资子公司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几家公司共同设立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恺英占股65%。


大数据公司也跟上了。


标榜“社区商业大数据”的三泰控股,将投资3亿,成立成都三泰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从事线上发放小额贷款等业务。


就连做烟花的,都来了。


烟花起家的熊猫金控,早在2015年10月,就成立了熊猫小额贷款公司。在财报中显示,2016年上半年,只有新成立的熊猫小贷盈利。


据一本财经统计,目前,共有61家上市公司公告涉足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


“上半年,进来的都是屌丝企业;下半年,进来的都是大公司”,多位业内人士总结,现金贷已成了巨头和上市公司眼中的肥肉,人人皆想分食。


而上市公司的加入,意图则更耐人寻味。


“他们主要是为了用利润来冲财务报表”,某上市公司的现金贷平台的负责人称,他们设置了层层手段,让现金贷收入,能纳入利润中。


此前,上市公司靠卖房盈利,传为业内谈资,而如今,却换成现金贷。


P2P、互联网公司、上市企业,各路玩家汹涌杀入,重注押宝现金贷,一度让行业出现了百舸争流、万团大战的盛况。


蓝青称:“这是一个人人都做现金贷的时代。”




套牌产业链


利益的强大诱惑下,除了吸引巨头,也吸引了大量投机者。


金融毕竟是一个有门槛的行业,然而,一条完整的辅助产业链正在形成,让其成为毫无门槛的生意。


大量的投机者,正是如此乘风而上。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现金贷平台,主动找到蓝青所在的贷款超市。


最近,他发现了一件颇为蹊跷的事。


一些浙江一带的公司找过来谈合作,但一家公司旗下,却有几十个产品。


“今天叫金什么宝,明天叫银什么宝,后天叫铜什么宝,名字和产品页面,都极为相似”,刚开始蓝青以为是一家公司的马甲,结果却发现,这些小平台,背后居然不是同一家公司。


事实上,这些名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公司,是一个新崛起的产业链,专门做套牌的现金贷产品。


徐俊哲是宁波一家代理公司负责人,他的公司,已帮近百家套牌现金贷平台上架。每个平台月放款金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


“我们本来是一家P2P公司,实在不怎么挣钱,就自己开始做现金贷,发现居然出奇地挣钱,就将P2P业务停了”,徐俊哲回忆,一年前,他们就是如此踏上了现金贷之路。


后来徐俊哲很多朋友看着眼红,都找过来说:“你这么赚钱,带着我们一起做吧。”


“做现金贷,最缺的是什么?是钱,有人拿钱过来,为什么不一起干?”商业嗅觉灵敏的徐俊哲很快就发现,代理套牌,是更赚钱的一门生意。


徐俊哲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


出资方和他们公司共同成立一家公司,出资方出钱,他们出技术、运营、风控等所有服务。


出资方只占股30%——也就是说,他们的收益,将按照三七比例来分成。


浙江等沿海地区,有钱的生意人多,民间借贷发达,这个新模式一崛起,很快吸引了大量有钱人。


“合作的出资方,很多都是行业里的大老板,有煤老板、餐饮老板,但大部分,都是以前放民间高利贷和炒房团的人”,徐俊哲称。


“当地的民间高利贷,放个几百万还可以,但要放几千万,就很难了,但用现金贷线上放款,就可以轻松做到”,徐俊哲称。



民间借贷来了,温州的炒房团也来了。


“我们3个人凑了2000万,就做了一个现金贷平台”,徐俊哲的一位朋友称,他们以前用钱炒房,知道这项暴利生意后,纷纷来投靠。


尽管只能分到三成,“但一般半年到一年就能拿回成本,剩下的,就是净赚”,徐俊哲称。


而这个只有几十人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月利润高达数千万。


“利润好得让人咋舌,负责流量的商务,每个月可提成几万,而负责风控和运营的,工资高达十几万”,徐俊哲称。


而全国,类似徐俊哲这样的套牌代理公司,正在逐步增多。


目前主要集中在浙江沿海一带,这个模式,成为当地有钱人的秘而不宣的致富秘诀,“几个人凑够几百万,就可以开干”。


套牌代理公司,就如现金贷肆掠背后的推进器,让行业一步步走向疯狂。蓝青称,“这就是为什么现金贷平台上万的原因”。


而现金贷背后的扶持产业链,远不止这些。


市面上有大量的大数据公司,销售现金贷系统,价格低至十几万。


任兴然是一家现金贷平台的风控经理,而他们家的信贷系统,就是花12万购买的。


“在这套系统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风控模块,就可以使用,比如,接入一些第三方的数据产品、黑名单、芝麻信用授权等等”,任兴然称。


而很多风控或者大数据公司,也将转型重点,放在了现金贷的风控系统中。


他们合作的形式,是根据放款额来提成。


“新用户,提成4%;复贷用户,提成1%”,某现金贷系统的负责人称。


如此算下来,放款1亿,也能获利数百万。


很多现金贷公司,正在将他们全套的系统出售,称具有“整套的现金贷解决方案”。


“我们的前身就是瓜牛分期,因为做得很好,就开始卖系统”,系统销售人员称。


其销售的现金贷系统


而合作的方式,就是先花10万,安装一个客户端,然后再往系统中充值,就可直接使用。


“反欺诈数据,是5万包年,但调用其他风控数据,就要付费,比如,调用运营商的数据,一个用户是一到两元”,销售人员称。


也就是说,大概只需要15万,就可以直接上手做一家现金贷公司;如果再想省事,可以直接找一个套牌代理公司,当甩手掌柜。


一家现金贷的头部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各种人要求过来参观学习,或者以合作的名义来和他们接触。


其联合创始人俞静称,刚开始他们言无不尽,但很快就发现,这些人参观完了,就直接将他们的模式复制走。


“有家平台来考察,负责人带着十几个员工来,最后说,想买我们的系统”,任兴然觉得可笑,他们的系统,也是买来的。


所有的玩家,都在急速奔跑,目的只有一个:赶在监管到来之前,先捞一笔。


行业分化


“如果不是担心监管风险,会有更多的平台冲进来”,蓝青称,监管前段时间对ICO的问题,表现的坚决和果断,让很多试图涌入的平台,望而却步。


但依然有很多侥幸者和投机者,观望许久之后,跃跃欲试,“想先进来狠赚一把再说”。


今年上半年开始,大量不懂金融的平台疯狂涌入,市场开始变得浑浊。


砍头息、逾期天价罚金、债务不封顶、暴力催收,头部的平台,眼睁睁看着市场被这些急功近利者蚕食殆尽。


这块本来是金融从业者的地盘,被诸多业外之人挤占。


有流量就开始做现金贷,头部平台对此嗤之以鼻。


“目前各家还在抢地盘的状态,明年会达到饱和,到时候,流量将更加昂贵”,这也就意味着,占据流量的平台,将收获颇丰,又何必此时涌入,自己掺一脚?


“你看,为什么谷歌就不做现金贷?”现金贷平台CEO莫心源称,中国有太多的非理性玩家,看到一个行业好,就疯狂挤入,最终导致行业腐烂。


行业正在释放一些高危信号。


“行业的共债现象(一个人同时在多个平台上借款),已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蓝青所在的贷款超市,监控所有现金贷平台的数据,他发现共债现象,已高达90%以上。



任兴然作为一线的风控人员,对于这个现象,感受更为深刻。


他们接入了一家能提供共债数据的公司,分数越高,表示借款平台数越多。


结果,他们发现数据失灵了,“几乎每个人都是100分,每个人的借款平台数都超高,如果不放款,一个人都放不了”。


“很多人都是借新还旧,当借的平台太多,就像雪球越滚越大,就可能资不抵债,陷入债务危机”,蓝青称。


“现在涌入了太多乱搞的平台,这个行业一年内就会崩盘”,莫心源预测。


“大崩盘”,是行业所有人不敢提,但却难以回避的命运。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正在出现两极分化。


头部的平台,表现得理性而克制;而底部的小平台,却彰显了疯狂和贪恋。


头部平台曾多次尝试过挽救行业,他们组成过联盟,呼吁人性化对待借款者,但整个市场充盈着暴利狂欢的喧嚣,理性的声音,变得细若蚊声。


据一本财经调查,大部分的头部平台,都在收紧风控,放款量只减不增。


此外,他们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一些人,开始了出海之旅,将技术带到东南亚,复制这一模式;


一些更聪明的平台,开始将眼光从底层人群的小额现金贷挪开,开始往中部人群的大额现金贷转移。


其实,除掉中国有信用卡的30%头部人群,和小额现金贷服务的20%底层人群,中部还有50%的人群,亟待开发,这可能才是未来的最大金矿。


而更决绝的是,一家头部的现金贷平台,正准备退出现金贷。


他们对市场已丧失信心,在他们眼中,现金贷不是长久生意。


“现金贷公司都不想对外张扬,偷摸把钱挣了”,莫心源称,在国外,小额现金贷(Payday Loan)是一个非常污名化的行业,“甚至比放高利贷的地位都低”。


而莫心源,在国内从事这个行业,心中也无法找到荣誉感,都不太好和朋友家人说自己的职业,“只能当成挣钱的生意,但根本谈不上是事业”。


而资本市场,对现金贷同样冷眼相对。


“一家公司的年利润是1个亿,结果投资机构给开出的估值,居然也是一个亿”,莫心源称,这在圈内传成笑谈,却有难以言说的苦涩。


“在美国,小额现金贷的PE,同样低得可怜,只有2到3”,莫心源称,这也就意味着,你的年利润是1个亿,估值也只有2到3亿。


因此,很多现金贷公司,都转型为“金融科技”或人工智能公司,输出自己的技术,以抬高估值。



“要净化行业,应该提高准入门槛”,莫心源称,这毕竟是一个金融行业,而不是任人啄食的肥肉。


行业的自律、净化。提高从业者素质,迫在眉睫。


校园贷、大数据行业,皆是前车之鉴。


当行业负面和危机爆发时,监管来临,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



综合自樱桃小房子、一本财经等,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智慧价值投资,助您稳健成长

成功下载后记得回复“惊喜”找比特哥拿惊喜

百万现金觅知音,比特港邀你自媒体!

下载会发红包的股市新闻APP,你的资讯你审查! 

声明:欢迎注明来源、无改动下的非商业转载。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判断靠自己,决策要谨慎!

中港股市龙虎榜(微信号AH_Stock开盘早报)

宏观资本比特港大数据(微信号AC_Stock收市点评)

点这里下载比特港股新闻大数据APP

(http://bitrmb.net/api/?q=pub_app&ct=je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