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界限之恶棍列传(2)

sayonly sayonly 2022-05-09

(题图:庞加莱镶嵌)


接上回,继续“恶棍”列传。


我们先强调下褶痕(pli)和巴洛克,以点题。pli是法文,它的英文通常是fold,上回说到克氏门徒“恶棍”大卫·玻姆的enfold、unfold,隐缠序的卷入与展开,可以理解为pli,下面将谈到的庞加莱的流形Manifold,也是pli,同调homology实际上相当于说褶痕在拓扑上的等价。弦论中对偶性Duality、紧致化Compactification当然也可以作为pli,至少在多维的角度,如果脑洞开得大一点的话。这开头也属于跨越界限,以表现作者一贯的巴洛克风格。



6,名字算什么庞加莱

本节部分内容参考多纳尔欧《庞加莱猜想》,错误的请归于我,偶尔正确的请归于他。


“名字算什么”源于歌德《浮士德》中对格雷琴的话“Gefühl ist alles,Name ist Schall und Rauch”“感觉就是一切,名字不过是噪音和烟雾”(名字算什么),引用自“恶棍”庞加莱在1882年与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恶棍”黎曼的继承者的一封信。名字算什么“恶棍”庞加莱恰恰并不认为他的名字不算什么,否则也不会丝毫不让步于他德国的先行者,“恶棍”黎曼的继承人,而且,在科普书《科学与假设》中还说“Ciceron, c’est Poincaré”(“西塞罗,那是庞加莱”),谐音于“如果它是圆,它就不是正方形”,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


如果说“恶棍”黎曼启发了独立于物理实在的数学实在,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那么名字算什么“恶棍”庞加莱就是现代科学在时空描述上的先驱,不仅《空间的相对性》作为狭义相对论的原型,《时间的测量》更是光速不变假设的早期版本,名字算什么“恶棍”庞加莱几乎是将时空作为同一数学量的第一人,他一手创立的拓扑学是拓扑弦论的基石,庞加莱圆盘模型更是启发了多维的描述、黑洞的理解、全息论的发明,


(埃舍尔版画《天使与魔鬼》,之前曾经在《奇妙的反转》中用来说明认知,回复51获得文章)


全息的“恶棍”李奥纳特·苏士侃用它来描述反德西特空间(ads)的时空切片,


由此推广到高维几何,满足如下规则:

-温度是不均匀的,中心处最热,随着移向球面边界温度也随之下降,边界温度为绝对零度;

-所有物体复合同一膨胀系数,任何量尺与它的温度成正比;

-物体移动到某一点,与新位置热平衡;

-对于球上的居民来说,边界越来越小,却永远到达不了边界;

-较远的地方时间更快,以至于中间魔鬼/天使看到的是一团正在旋转的模糊。

它通过低维(二维)展现了真实的高维(三维),它展示了尺度怎么因空间的曲率而变形。


千禧年7个未解决的问题至少4个与名字算什么“恶棍”庞加莱所开创的领域有直接联系,其中就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庞加莱猜想,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部分的理解他在上个世纪都已瞥见的东西。庞加莱猜想在2003年获得证明,


它是一个一般拓扑学中基本意义的命题: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合的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庞加莱分类了高维几何中不同形状的类型,并给予了最简单的叙述,它构成多维空间的基础,是可能世界和宇宙形状的最基本信息,也更新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


任何把曲率和拓扑扯上关系的结果,都会在物理学中用上(Arthur Fisher语),都会在时空结构的理解上用上,弦论的基础理论从根本上还是庞加莱几何,尤其是拓扑弦、对偶性发明之后。拓扑弦、对偶性几乎都是魔法师“恶棍”威滕的发明,魔法师“恶棍”威滕在89年的论文揭示了扭结、多项式和共形场论之间的关系,开启了拓扑弦的门类(其实是在紧致化基础上诱发出来的),魔法师“恶棍”威滕又在94年证明了五种弦论是对偶的(两个强弱对偶、两个时空几何对偶、1个膜弦展开),马尔达希纳(J. Maldacena)在97年提出猜想,4+1维的反德希特(Anti-de Sitter)时空当中庞加莱代数完全等价于它的3+1维边界上的共形代数,发明了被称为后来弦论应用基础的ADS/CFT对偶。


对偶性表示,两种理论可能拥有不同理论客体和不同的时空描述,甚至在拓扑上也截然不同,然而这样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理论,却导致在振幅、期望值、可观察谱等物理学展示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把这样不同的尺度的理论,看作是等价的。低维无法计算的现象,可以在高维中计算,即计算等价,是对偶性的特殊情形。


对偶性是弦论中最精彩的、最具颠覆性的理论,没有之一。



7,赌神基普·索恩

数学只是辅助物理学成为理解世界的工具,牛顿在发布它的宇宙定律的时候,也不过称之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一定程度上归属于哥白尼的科学革命。真正促进数学成为认识世界的核心力量的,就是“恶棍”黎曼和“恶棍”庞加莱。我们熟悉的物理学发展模式是,实验和观察带来与旧理论的矛盾将我们引向新理论,现在的情况是,已知存在一些逻辑上自洽的数学理论,我们所做的,是寻找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只有矛盾“恶棍”谢耳朵这样传统的物理学家还在坚持实验作为物理学的必然“准入”要求。


现代的信仰是,一个数学公式的更新,可以革新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例如全息的“恶棍”李奥纳特·苏士侃。甚至解出一个方程,就能拯救一个世界,不是吗?《星际穿越》就是。


赌神“恶棍”索恩,就是《星际穿越》的编剧之一,同时它也是卡尔·萨根小说改编的美剧《Touch超时空接触》的科学顾问,不过他最有名的还是跟黑洞“恶棍”霍金的3次打赌,每一次居然都赢了,所有,奉送名号赌神,这比那位教慈悲心肠的卡普拉的“道Tao” 的老师那“赌神”名号更加名至实归得多了。


《星际穿越》真的算是硬科幻中的硬科幻了,除了超立方体、虫洞(那个水晶球三维虫洞真是震撼啊)、引力通信、黑洞这些元素,赌神“恶棍”索恩还为整个《星际穿越》背景引入的一个宇宙模型,这在硬科幻之中都是少有的,就是1999年发布的Randall–Sundry模型(ADS/CFT对偶,5维紧致化,并不考虑霍金辐射),不过注意到,RS模型是一个简化的假想模型,目前并没有实验验证我们所在的宇宙属于RS模型,而且,RS模型本身的数学稳定性仍然还存有疑虑。


(本节以下部分参考果壳chernsimons大神回复,错误的请归于我,偶尔正确的请归于他)


首先,在我们所处的四维膜宇宙(所有时空都在这个膜上)两侧各放置一个ADS膜,


构成五维时空,


跨越我们的膜宇宙,到两侧的膜宇宙,就进入五维时空。在我们的膜宇宙上,有一个地球Earch,一个Gargantua黑洞,相距100亿光年,而如果沿着5维向ADS膜的方向呢,按照影片1.5cm的设定,相当于走500光秒的距离就到了。我们在我们的四维时空的膜宇宙中,是看不到另外的膜的,但可以通过推算得到模型,相当于解一个方程。由于重力是唯一能够穿透膜的力,所以,通过重力的异常,就可以推导五维时空结构,从而得到控制重力的方法。在电影中的推导如下:


黑板上画的就是三张膜。


影片中,科学家布兰德已经解出了方程,但只解出了一部分,需要黑洞内部的数据才能把方程完全解出,这在看的时候就觉得挺奇怪,这才感觉可能是剧情设计的需要,这样,墨菲的老爸库伯进入到黑洞内部,通过可以穿透膜的引力传递消息给墨菲,通过库伯的手表(黑洞内部的手表和黑洞外部的手表仍然是一个实体,互相量子纠缠,可以传递信息,其实我觉得没必要,信息还是可以包含在重力之中)传递黑洞内部数据给墨菲,于是得到完整的解。在影片中,解出方程后,人类获得了控制重力的方法,把容纳大量人口的太空仓发射到原理地球的轨道上。同时,影片还暗示人类时空技术得以发展,通过五维的超立方体,从闭合的时间线,在黑洞中救出了库伯。


这里放一张美女物理学家Lisa Randall用于膜拜,


她有写过一本书叫做《偏见的交流》,请自行补充。



8,黑洞霍金

本节部分参考全息的“恶棍”李奥纳特·苏士侃的科普书《黑洞战争》,错误的请归于我,偶尔正确的,请归于他。


从当前物理学的发展程度上看,赌神“恶棍”索恩在《星际穿越》中的设定,除了偶尔不太严谨,如冰冻云、枯萎病,以及剧情需要黑洞内部观测数据才能解出公式之外,基本没有大的问题,这比他在《Touch》美剧中故弄那些玄虚要强太多了。


(Double Negative根据赌神“恶棍”索恩给出的公式绘制出的黑洞)


(《星际穿越》黑洞效果)


黑洞是一个一直笼罩在现代理论物理学的阴影。黑洞“恶棍”霍金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发现了黑洞辐射(命名为霍金辐射),与“恶棍”约翰·惠勒(给他虫洞“恶棍”的名号呢,还是信息“恶棍”呢)的学生Christodoulou和分别证明黑洞墒值不变的理论,称为Christodoulou-Hawking定理(后来失效),推出了广义第二定律GSL,扩展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以,把黑洞“恶棍”的名号给霍金应该名副其实的,至少黑洞有关的赌局都有他在啦。虽然有关黑洞的赌局,他几乎都输掉了。看了《黑洞战争》,才知道他多么牛。在《黑洞战争》中全息的“恶棍”李奥纳特·苏士侃多少有些吹牛,但也可以看出,除了英雄A. Strominger、J. Maldacena分别在96、97年奠定了AdS/CFT对偶性的数学基础这一决定性反击,其他时候大多数奇袭、反攻、围攻都是bli一下而已,几乎都没有实质的作用,当然,还没完,不是吗?


黑洞相关的赌局,第一次发生在74年,那时候黑洞还存在于理论中,“恶棍”约翰·惠勒似乎也还没给黑洞命名,第一个观测的黑洞也还没有发现,黑洞“恶棍”霍金和赌神“恶棍”索恩就天鹅座X-1是否存在黑洞打赌,如果存在,黑洞“恶棍”霍金就输给赌神“恶棍”索恩1年阁楼杂志,如果不存在,赌神“恶棍”索恩就输给黑洞“恶棍”霍金4年私家侦探杂志,后来真的定了一年黄色杂志给我们的赌神。第二次是应该是91年,两人赌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裸奇点,4个月后黑洞“恶棍”霍金就发现了霍金蒸发之后黑洞就留下了裸基点,输给他一件T恤,黑洞“恶棍”霍金还在上面印上了“大自然讨厌裸露”。第三次是信息是否在黑洞蒸发中丢失,2004年,黑洞“恶棍”霍金公开承认自己输了。


这个信息是否丢失的赌局,实际上扩大化为一场战争,就是《黑洞战争》所描述的战争。这场战争由黑洞“恶棍”霍金声称“信息在黑洞蒸发中丢失”开始,到2004年公开承认自己输了结束,它最终导致了空间、时间和物理本质的思考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直接带来了全息论,使弦论开始解释量子理论,开启了描述实际宇宙图景的可能性。


为什么这个赌局如此重要?因为信息守恒,是量子理论最核心的根基。如果黑洞会导致信息丢失,那么,量子理论,这个在微观物理的基础,以及建立的整个体系,将会被彻底崩塌。


     多数物理学家都愿意相信信息不丢失,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世界安宁,可以预言。但我相信,如果认真对待爱因斯坦相对论,我们一定允许另外的可能:时空本身已打成结,而信息消失在结中。决定信息是否真会丢失,是今天物理学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一霍金1997演讲,引用自格林《优雅的宇宙》从弦论看黑洞




(信息这个定义,竟然也是“恶棍”惠勒,不如给他一个名号叫做取名大师“恶棍”,黑洞、虫洞、量子泡沫、多元宇宙都是他取的,据说当时物理评论还认为黑洞这个术语很淫秽,因为在法语中有不雅的意思。取名大师“恶棍”惠勒后来还说很是不雅地称之为“黑洞无毛发”,表示它没有可观察特性)



取名大师“恶棍”惠勒,认为“it from bit”、一切源于比特。它(it),所有的微粒、所有力场、甚至是时空连续体本身,其功能、意义、乃至全部存在,即便有时候不是直接的,都可以归因于这种仪器作出的是非答案(yes或no)、一个二值选择、比特(bits)。it from bit象征着这样一种观念,物理世界的所有单元,在根本上具有非物质的来源和解释,简而言之,所有物质都是信息(理论性的),这是一个参与的宇宙。英文原文如下:

     It from bit. Otherwise put, every it — every particle, every field of force, even the space-time continuum itself — derives its function, its meaning, its very existence entirely — even if in some contexts indirectly — from the apparatus-elicited answers to yes-or-no questions, binary choices, bits. It from bit symbolizes the idea that every item of the physical world has at bottom — a very deep bottom, in most instances — an immaterial source and explanation; that which we call reality arises in the last analysis from the posing of yes-no questions and the registering of equipment-evoked responses; in short, that all things physical are information-theoretic in origin and that this is a participatory universe.一一John Archibald Wheeler


怎么计算呢?是取名大师“恶棍”惠勒的学生贝肯斯坦,即,加入1比特信息所导致黑洞视界面积增加1普朗克面积单位,信息等于面积(黑洞视界的面积,视界是光速无法逃离黑洞的不返回的点,它是围绕黑洞奇点的一个球表面)。这就是《黑洞战争》的第一轮反击,世界由信息组成,而物质进入黑洞,信息并没有消失,物质进入前后黑洞的视界不一致,就是未消失的信息。


正因为黑洞的信息与表面积相关,而不是跟体积相关,所以,接下来才会有全息的“恶棍”李奥纳特·苏士侃的世界是一副全息图的理论(UV/IR对偶是全息原理的一个直观体现,ADS/CFT对应是全息原理的一个严格实现)。那么,只是表面,内部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空间、时间和物理本质的思考模式了。因为低维的内部,总能表现为高维的边界。


这是从名字算什么“恶棍”庞加莱、到弦论、量子引力、到黑洞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模式的革命。



9,取名大师约翰·惠勒

取名大师“恶棍”惠勒的书《真子、黑洞和量子泡沫》、《宇宙逍遥 At home in the universe》、《约翰·惠勒自传》都值得一读,他自承只是物理历史与未来的见证者,但实际上做过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是哥本哈根的最后一位大师,也将哥本哈根学派的整体论从空间拓展到了时间,不过他的名气比不上他的导师玻尔、他的同事爱因斯坦、他的学生费曼(就是全息的“恶棍”李奥纳特·苏士侃开大香肠玩笑的那个费曼),将他选入跨越界限之恶棍列传,完全是因为他向哲学的跨越。


比较奇怪的是,取名大师“恶棍”惠勒的思想,跟克氏门徒“恶棍”大卫·玻姆不同,大多散见在他与朋友、同事的一些言谈,被记录流传,他的格言众多,挺多都是即兴之作,反而他的书大多都不怎么成体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也许与大多是文集集结出版有关。取名大师“恶棍”惠勒的格言,除了上面提到的“it from bit”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是:问题是,问题是什么?这是一切的起点。这与他在《宇宙逍遥》中的7个把不同领域联系起来的统一理念(Unifying concept)、7位先知西碧尔如是说的第一理念“未知者可知”颇有些相像,这是一切的终点。取名大师“恶棍”惠勒就是这样,在一切的起点和一切的终点之间,一生都在为“扩展人类经验的范围并使之纳入到某种秩序之中”(他的导师玻尔语)而奋斗,探索“最狂野的梦里所能想象出来的最灿烂的焰火”(惠勒语)。


与克氏门徒“恶棍”大卫·玻姆潜思的哲学不同,取名大师“恶棍”惠勒要浪漫许多,不是什么隐藏、无我的怪话,而是,“现象只有当被观测到时,才成为现象”,不是向后寻求,而是向前接引,不是退出,而是参与。以光为例,它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取决于测量的方式,在光到达测量那一瞬间之前,究竟是波还是粒子,我们并不能替光做判断。我们并不能比此前更深的进入那个现象不可及的内部,它呈现自己同时又隐匿自身。

     正如想象可以唤出

     未知之物,诗人的笔

     再赋之以形,给空虚的无物

     安置一个居所,一个名字

     一一莎士比亚

也许,因此,取名大师“恶棍”惠勒才成为一位“取名大师”的吧。在取名大师“恶棍”惠勒的眼中,宇宙是延迟决定的,在它过去的许多亿年以来,它不是任何一个宇宙,除非我们参与(观察到)它。


不用强调也清楚这很激进,取名大师“恶棍”惠勒认为,没有一个实在(Reality)“在那儿”,外在于我们,不依赖于我们。实在是一些“观察的柱子”和其间的想象。先定义术语,再繁衍理论是不可能的,先有实在,再有观察者的观察,也是不可能的。理论、概念、测量方法是不可分、是同时呈现的。我们观察的实在图景,现象,几乎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建构。


此时做出的决定(测量方式、观察方式),对我们将要称之为过去的东西施加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影响,时间发生了奇异的倒错,这种奇异性更加明确的提醒我们,过去并不存在,除非它被记录于现在,不是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而是我们不应该猜测上帝怎么想(玻尔)。或者更一般的,用Torny Segerstedt的话来说,“实在就是理论”。我们所说的“实在”,在我们头脑中如此鲜活的那个宇宙图景,是我们在寥寥的“观察的柱子”之间,用我们想象和理论精心装饰出来的。我们没有权力说“光子在做什么”,直到它被记录下来,就如同我们没有权力说“屋子里有哪一个词”,直到问答游戏终止。


这个问答游戏,就是取名大师“恶棍”惠勒经常谈到的一个20问游戏。一般来说,回答者先想好一个物品,例如云,提问者不断问问题,它是红色的吗?不是。它在空中吗?是的。每次回答者根据问题与事先想好的物品对比,给出是或者不是的答案。但是不是可能这样?回答者事先并没有想好是什么物品,他是根据提问者的问题,判断是否与之前的问答有矛盾确定回答是或者不是呢?所以,20问游戏对于提问者和回答者具备同样的难度。就像试着向微软小冰机器人发问,以训练成一个与我们同样的智能一样。提问之中,没有哪个词是一个确定的词,直到那个词和被选择的答案推入现实,而获得这个答案,决定了这个现实物品的信息。所有的物品都可能是由这样的“是或者不是”的二值答案构成,即比特信息构成。


考虑空荡荡的院落,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在院里画一条线,把院子分成两边,游戏就无法开始。在哪儿划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存在。如果不在观察仪器和被观察系统之间做出区分,基本现象是不可能的。但,分界线却像迷宫一样缠绕着,从一个角度认定属于观察仪器,从另一个角度则被认定属于被观察系统。因其无意义(meaningless)而被排除的无(nothingness)(不存在者、不是者是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巴门尼德),到排除它的分界线,从分界线到现象,从一个现象到多个现象,从多个现象到规律性与结构,这些思考使我们最终要问:是否宇宙最好被看作是一个自激回路(self-excited circuit),亦即参与的宇宙。


到这里,就可以看出取名大师“恶棍”惠勒和克氏门徒“恶棍”大卫·玻姆哲学的相似之处,自激回路和反馈宇宙(feedback universe)几乎都是在说同一种东西,相差只是是否有一个宇宙核心(The Cosmic Apex)的大写的玩家(Player)而已。取名大师“恶棍”惠勒说道:All is mutable,是无律之律,无实在的实在(无构造方案、无规律、无连续体、无时空)。


这个“无律之律”正是取名大师“恶棍”惠勒最得意的句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惠勒句式。要问,什么是取名大师“恶棍”惠勒最得意的取名呢?其实还不是黑洞、虫洞,是真子Geon(G表示gravity,e表示electronmagnetism,比矛盾“恶棍”谢耳朵的Maon要有意思,比没文化的盖尔曼从乔伊斯中找来的夸克也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它发明了惠勒句式,真子是没有质量的质量mass without mass。这个惠勒句式“没有什么的什么”在他60岁的时候,编定他的纪念文集(festschrift)就取名叫做“没有魔法的魔法Magic Without Magic”,以向惠勒句式致敬。传说他有一次受邀到中国,观看京剧《凤鸣岐山》,看到姜子牙的旗子上有一个“无”,就说这和“没有什么的什么”是异曲同工之妙。之后他还发明了真子Geon是“没有电荷的电荷”的惠勒句式,真是对此情有独钟啊。



10,结语

这些跨越界限的“恶棍”们,勾勒出这样一副宇宙图像,有许多进展,也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例如,对当前实际宇宙的描述模型还有一些问题如暗物质。当前的一些理论在描述暗物质都尚有缺陷:超弦理论(魔法师“恶棍”威滕提到过无法克服的零能点问题)、人择原理(String landscape并没有解决宇宙常数问题)、调节机制(会引入几何上的奇点)、改变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爱因斯坦常数无法很小或为0)、量子宇宙学(反常识)。以及最近的全息暗能量理论,但都不能广泛接受。对当前宇宙之前的宇宙,如inflation时期还没有可以自洽的宇宙学描述。


又如,无法解决数学理论的实验验证问题。目前寄期望于几种:LHC大型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发现Large extra dimension(ADD等)、发现比Planck scale低得多的量子引力指标、发现Regge现象、发现微观黑洞。除了第一条,其他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抓住所有问题的核心理念,它是如此简明,如此美丽,以至于我们只能彼此感叹:“哦,它怎么可能是别的样子呢!我们怎么这么久就没有看到它呢!”一一取名大师“恶棍”惠勒



恶棍列传未完待续,还有《计算,一种新科学》的Stephen Wolfram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