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复盘吉利"蛇吞象"之路:从并购沃尔沃到莲花再到领克,这些内幕故事是你所不知道的!

2017-11-11 深度有料 华夏能源网

品 牌 推 荐


作者/王宇

编辑/赵宇航

华夏能源网独家原创,转载须授权


“当李书福拿出成绩单时,吉利汽车(00175)市值暴增125.54亿港元!”

11月,当吉利交出10月份成绩单时,股价直升5.66%,市值增长百亿港币。



在经历了痛苦艰难的“打基础”阶段后,吉利终于迎来了快速扩张期。


从泥腿子企业家,到收购沃尔沃,再到收购宝腾莲花,再到坚定地走向国际市场……李书福这一路令人心生敬意。

 

此次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100)试图再次复盘吉利几次大型并购,采访到了当年并购团队的相关高管,发现数个此前媒体不曾留意到的细节。

复盘吉利收购沃尔沃

李书福的第一步战略——做强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我国首例海外车企并购案,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海外车企并购案。在各大商学院,吉利案也是经久不衰的商业案例。

 

其实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并不被世人所看好。当初,李书福对于汽车的定义仅仅只是“沙发+四个轮子”,没有人会想到,在吉利汽车站稳脚跟之后,李书福会有如此大的野心。

一图回顾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过程。

制图:华夏能源网

细节一:收购沃尔沃?吉利一开始想收购的是捷豹路虎!

 在2006年底,李书福就盯上了福特集团旗下的汽车品牌。

 


“李书福刚开始想要的是捷豹路虎”,一位接近吉利高层的人士对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100)记者透露,“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加深,福特就开始考虑出售部分品牌,而李书福就此抓住机会,开始了和福特的接触”。

 

该人士透露,最初,李书福是想和印度塔塔集团(下文简称塔塔)竞争路虎捷豹,“可惜,福特当时已经和塔塔谈到了实质阶段,吉利在其中并无优势可言,所以福特自然不会将吉利列为首要收购方”。

 

在商议无果之后,李书福和集团高层开始讨论收购沃尔沃的可能性。李书福曾在集团会议上表示,其实收购沃尔沃对于吉利而言更加重要。沃尔沃拥有独一无二的汽车基因,在技术储备方面也非常充足,如果可以收购沃尔沃,那将是吉利汽车重大的转折点。

 

不过以吉利当时的实力,想要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2008年,李书福亲自领导了收购团队的运作。为了这起收购,李书福组建了强大的中介团队:著名的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相关法律事务,包括知识产权、商业协议、诉讼、雇佣、不动产、经销商及特许经营等。

 

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负责收购项目的财务咨询,对沃尔沃公司的财务、税务、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进行尽职调查和分析。

 

而洛希尔投资银行作为收购项目顾问,负责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博然思维集团作为项目的公关顾问,负责项目的总体公关策划、媒体战略制定和实施。

 

有幸,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100)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他曾经作为收购团队中的一员,参与了整个收购计划。

 

这位内部高层谈到:“整整一年时间,董事长带领收购团队,向福特出具了一份非常全面的收购计划报告,当时福特认为价格方面存在异议,吉利的报价并不能让福特满意,他们刚开始想让吉利出资60亿美元之多,后来降至34亿美元,以换取沃尔沃品牌,因为1999年,福特在收购沃尔沃时花费了64.5亿美元,所以福特方提出了再次商议的结论。”

 

“而董事长此时相当理智,在福特提出‘一个福特一个团队’的口号之后,他们需要平稳度过金融危机,所以此时打消耗战对于福特而言,并无好处。”

 

确实,在2009年2月,吉利、福特、沃尔沃三方都曾否认收购沃尔沃的传闻。  

 

不过,金融危机依旧给了李书福一个“抄底”的机会!

 

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沃尔沃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销量严重下滑。2008年,沃尔沃全年销量374297辆,较2007年下降18.3%,而2009年,沃尔沃销量跌至334808辆,较2008年又下降10.6%,这样的沃尔沃,福特已然无力承受。

 

深陷金融危机旋涡中的福特,当时认为沃尔沃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迫切需要将沃尔沃卖出福特体系。

 

2009年8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唯一竞标者。在外人看来,“农村青年迎娶欧洲公主”的惊世之举,就此上演。

 

细节二:地方政府及时出手,助吉利度难关

 收购板上钉钉,那吉利的资金从何而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根据中国法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至少要经过三个部门审批—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如果是国有企业,还需要通过国资委审批。

 

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分为项目前期的审批和对项目的审批。项目前期的审批,是在收购项目对外签署协议之前所提出的申请,也就是业界俗称的“路条”。

 

为了完成收购,吉利以2000万注册资金成立全资子公司吉利凯盛,拉开了收购沃尔沃的序幕。

 

根据内部资料显示,吉利中标标底价格为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品牌为15.5亿美元,其余为其它费用。而加之后续支持投资费用,吉利对于沃尔沃的投入将超过27亿美元。

 

参考2010年吉利集团财报,当年吉利集团总共出售41.58万辆轿车,较2009年上升27%。实现营业收入约2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实现净利约1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在净流动资产上,吉利当年可支配资金为38.71045亿元。

 

如此看来,如果只凭借吉利自身想要收购沃尔沃,当年并不现实。

 

内部人士透露:吉利在收购沃尔沃时,已经和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谈妥了条件。成都、大庆、上海等地方政府都出资参与了收购。

 

“当时,吉利收购沃尔沃只有41亿人民币是吉利自掏腰包。大庆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资30亿元,上海嘉定工业开发区(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上海市嘉定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其余政府也都或多或少有所出资。”

 

当时,实际情况的确为吉利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向大庆国资借款30亿元人民币,建立了第一个融资平台——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而在获得上海市政府的批准后,上海嘉定同意通过上海嘉尔沃的成立向吉利提供10亿元并购资金,直接推动了第二个融资平台——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

 

“除了地方政府以及国内主权银行,吉利另一半资金大多来自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海外。”知情人士表示。

 

根据资料显示,2009年9月22日,吉利汽车向高盛定向发行25.86亿港元(约合3.3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和认股权证,高盛在转股后可持有吉利汽车约15%的股权,成为仅次于李书福的第二大股东。

 

据了解,当时中国银行浙江分行与伦敦分行牵头的财团也承诺为吉利提供5年期贷款,金额近10亿美元,吉利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贷款协议。

 

当资本、卖方都已妥当,收购只差政府“点头”。

 

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正式核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项目。同月26日,商务部也正式批复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沃尔沃的交易。

 

随即2010年8月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已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根据协议,在新的所有权下,沃尔沃轿车将会保留其瑞典总部以及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在董事会授权下,管理层将拥有执行商业计划的自主权。作为交易的组成部分,沃尔沃轿车与福特将继续保持密切的零部件相互供应关系,确保彼此之间继续提供对方需要的零部件。

 

收购沃尔沃,让吉利成为了世界焦点,这也必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车企收购案例。


细节三:“洋姑娘”的矫情病

成功收购沃尔沃,可谓是吉利在全球打了场胜仗,也是我国首例成功收购海外车企的案列。

 

但是转头回来国内,李书福却遇到了令人头疼的难题。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只因“技术”二字。

 

沃尔沃对于技术有着保护,虽然被吉利全资收购,但刚开始沃尔沃这个“洋姑娘”并看不上中国这个“穷小子”,还在做着它的北欧梦。

 

收购时,吉利条款中明确指出,沃尔沃轿车公司将保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以及公司为实施既定商业计划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有权使用大量的知识产权,包括沃尔沃的安全与环保方面的知识产权。

 

在收购之后,李书福充分给予了沃尔沃自主权。不过此时沃尔沃高层领导并不认为吉利汽车能够带领沃尔沃走向复兴,不想拿出全部技术储备来和吉利共享,沃尔沃再以高人一等的眼光,来看待吉利追求技术共享这件事。

 

在刚收购沃尔沃之时,吉利和沃尔沃的企业配合之间存在许多问题。

 

最好的例子就是沃尔沃不愿意将发动机技术授权吉利使用。

 

一名吉利内部技术人士对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100)记者说道:“董事长收购沃尔沃时,看中品牌是一方面,它的技术储备是董事长最为注重的。因为吸收技术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当沃尔沃高层不想拿出全部技术共享时。董事长其实是非常生气的,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他并没有强迫沃尔沃和吉利进行技术交换,而是对沃尔沃保证持续投入研发费用,以更新沃尔沃现有的技术水平。”

 

“随着我们和沃尔沃技术人员的沟通,他们慢慢消除了对于我们得误会。之前他们认为,我们就是想用他们的技术,来装备吉利,然后对他们弃之不顾,但其实,我们是想通过吸收沃尔沃的技术,来提升吉利的制造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罢了。我们并非全盘抄袭,而是在现有技术的水平上,进行适合中国现状的改进,从而是沃尔沃的技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作为它的第二个故乡,我们有义务让沃尔沃全面在中国落地生根。”

 

在资金持续投入下,沃尔沃如今有了SPA可扩展平台、INTELLISAFE安全科技、SENSUS Connect智能在线、E驱智能科技等诸多先进科技,沃尔沃的技术重新登上了一个台阶,这里面李书福功不可没。

 

随着互相深入了解,在2013年,吉利-沃尔沃联合研发中心(CEVT)在瑞典哥德堡开始试运营。

 

2013年9月13日,吉利-沃尔沃联合研发中心在瑞典哥德堡开始试运营。


在建立之初,CEVT的目标是开发中级车模块化构架和相关部件,研发成功后为吉利和沃尔沃提供紧凑型车级别的技术基础。其中吉利将在此基础上并通过该联合中心的支持,开发品质更高、性能更好的新一代紧凑型车;而沃尔沃会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并推出沃尔沃品牌的紧凑型车,并且由于模块化架构的特点,也会帮助沃尔沃降低成本。

 

这名技术高层自豪地对记者说道:“从2014年开始,我们已经将沃尔沃的技术和吉利融合,产品相较之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在全面吸收沃尔沃的先进经验之后,吉利3.0时代精品车型已经推出了博越、博瑞等成功车型,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数据显示,在吉利融合沃尔沃技术之后,产品开始发力的2015年,吉利汽车全年累计总销量为538548辆,同比2014年增长约为26%。不可忽视,2015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大环境并不景气,吉利汽车能取得这样的销量成绩,并在2015全年乘用车销量厂商排名中位列第13名,这值得肯定。

 

而对于吉利3.0时代车型,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今年上半年,吉利博越、帝豪GS、远景SUV总销量达到233482辆,其中,博越上半年销量达到116932辆,同比增长509%。

 

而在轿车方面,吉利汽车上半年主力轿车总销量为292314辆,其中新帝豪为117718辆、A+级轿车帝豪GL为45486辆、博瑞为16404辆。

 

不难看出,吉利在吸收、消化沃尔沃技术之后,产品正在逐步得到消费者认可。其产品竞争力、营业收入、盈利水平、品牌溢价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细节四:手续遭恶意拖延,项目落地拖了三年之久!

从海外车企收购经验来看,如果一家车企收购了另一家海外品牌,那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落地国产。

 

技术问题是当年李书福头疼的一大难题,然而,如何让沃尔沃顺利在国内落地,也是另李书福焦躁不安的一大原因。

 

在外人看来,收购沃尔沃,然后落地投产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就是这顺理成章之事,李书福亲自跑了三年之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知情人士表示:是由于我国之前并没有海外收购车企的经验,此次吉利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收购品牌最终是以合资还是自主品牌的身份在国内建厂,一直是讨论的焦点。

 

其实,我国对于自主品牌或者合资品牌在国内批地建厂已然有着成熟的流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这些品牌都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就成功在国内合资建厂的公司。在行业人士看来,无论沃尔沃以何种身份在国内落地,应该都不是难事。

 

知情人士透露:“其实当年想要沃尔沃落地国产非常简单,就是李书福左手和右手在同一张纸上签字即可,但是高层领导非要李书福等待商讨结果,按照海外并购流程走,但是,当时哪有什么海外并购流程可言?这分明就是为难董事长,参与国产计划的沃尔沃内部人士都相当气愤。”

 

有传言称,当时管理沃尔沃国产的政府高层领导和李书福不和,在手续上有恶意拖延时间之嫌。

 

落地手续迟迟无法批复,导致沃尔沃失去了不少机会。当年,北京地方政府就曾表示可以为沃尔沃建厂提供土地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吉利内部人士也证实,吉利当时已经和北京政府有过接触,达成了初步共识。但由于国产化手续无法及时办理,这项合作只得作罢。

 

好在,最终沃尔沃国产化没有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经过三年长跑,201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占股50%)、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占股20%)和沃尔沃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占股30%)合资建设整车、发动机和研发中心项目。

 

整车项目建设地点为黑龙江省大庆市,项目产品为沃尔沃品牌系列轿车和运动型乘用车、吉利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建设规模为年产8万辆;发动机项目建设地点为河北省张家口市,项目产品为沃尔沃开发的1.3升、2.0升和2.5升系列涡轮增压发动机,建设规模为年产32.5万台;研发中心建设地点为上海市嘉定区。

 

根据资料显示:在这四个国产项目中,大庆和张家口两家工厂最终是以合资公司形式运营。为此,沃尔沃汽车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作为合资主体成立合资公司,其中沃尔沃汽车集团持有30%的股份,吉利集团持有70%的股份,这份合资协议上甲乙双方都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签名,因为吉利集团实际上持有沃尔沃汽车集团的100%股份。

 

上海嘉定汽车研发中心,则是以沃尔沃的名义在国内运行,这是沃尔沃继瑞典研发本部之外,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

 

而在沃尔沃国产化中,最特殊的是成都工厂项目。它没有采取合资公司形式,而是目前在吉利集团的子公司——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资质下运营,具备生产轿车和越野车等乘用车品类的资质。

 

在国产化后的,沃尔沃销量持续攀升,根据沃尔沃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沃尔沃2017年零售销量有望再破记录,其8月份全球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5%,达到37,879辆。1-8月份累计销量攀升至359,798辆,同比涨幅达到8.7%。

 

其实,在解决完技术融合问题和沃尔沃国产化问题之后,吉利收购沃尔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沃尔沃帮助吉利实现了腾飞!而吉利对于沃尔沃最大的帮助就是,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开放的自主经营权正在使沃尔沃正在走向复兴!


复盘吉利收购宝腾

李书福的第二步战略——做大

如果说收购沃尔沃,在解决完技术和落地问题之后,吉利实现了腾飞,那收购宝腾就是吉利迈出国门,开启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棋子。


细节一,收购宝腾,走到东南亚的一大步

李书福一直认为,中国车企要走出去,要构建全球型企业文化。

 

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的股价“水涨船高”,集团市值直线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书福的眼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收购宝腾,在行业专家看来,就是吉利进军东南亚市场,从而转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2017年6月23日,吉利打败 PSA集团与马来西亚多元重工业集团正式签署收购最终协议,按照这份协议的内容,吉利收购了宝腾汽车49.9%和英国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宝腾以及莲花最终收购价格约为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价格的十分之一。据悉,吉利将向宝腾注入大约2.8亿元人民币现金,再加上博越制造平台等资产,吉利的总投入大约在7.7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收购之后,吉利如今旗下的品牌已涵盖从中低端到高端在再到豪华跑车品牌。这其中包括吉利、沃尔沃、英伦、宝腾、路特斯和LYNK & CO。

 

其实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吉利会选择宝腾收购?虽然宝腾是马来西亚民族品牌,有国家和政府扶持,但是宝腾的实际情况其实并不容乐观,销量节节败退。

 

根据数据显示,宝腾2016年的销量只有七万余量辆,比上年下降30%,仅仅占马来西亚市场的14%。而莲花这个历史悠久,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知名度的豪华超跑也遭遇着同样较为艰难的处境。

 

细节二:“吉利没有必要再背负一个品牌前行。”

所以有人担心,如今吉利的快速发展会不会被宝腾和莲花拖累?

 

北京吉利学院汽车学院院长、吉利汽车浙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洁对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100)记者表示:“其实我们不必为宝腾是否会拖累吉利这个问题发愁。对于收购宝腾品牌来讲,吉利更是看中的是背后东南亚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而对于收购莲花,吉利更看重的是莲花工程。”

 

“虽然莲花如今销量惨淡,但是它作为全球老牌跑车制造商,拥有大量忠实粉丝,在轻量化等技术方面有着极大优势。莲花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工程设计公司,为保时捷宝马提供车辆工程设计,直到现在仍然提供设计,收购莲花工程后对于吉利新车设计是非常有利的。”

 


在收购完成之后,李书福曾表示,吉利与DRB集团的合作,将会实现两个公司的复兴。“根据宝腾和路特斯的现状,早日扭亏为盈,在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到来之际,尽最大可能实现资源共享,打好基本功。”

 

收购发布会后,李书福谈及了他对吉利与宝腾之间的关系构想。李书福认为吉利和宝腾之间的关系,应该类似大众集团旗下斯柯达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宝腾原有的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应由DRB集团方面解决。李书福还表示宝腾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扭亏为盈,其全球布局则是后续考虑的问题。

 

其实从各个角度来看,李书福收购宝腾中意的就是东南亚市场。有内部人员向记者表示,之前宝腾想让吉利收购其51%的股份,占据主导地位,但李书福并无此意。“董事长看中的是东南亚市场,认为吉利没有必要再背负一个品牌前行。”

 

目前东南亚的主流车几乎是日系和韩系,欧系和美系汽车厂商并未染指,这就为吉利的入局提供了市场空隙。而且东南亚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市场属于增量市场,吉利就更有利于抢占市场份额。

 

细节三:在海外站稳脚跟,为LYNK & CO铺路

除了看中东南亚市场,许多行业人士认为,降低成本也是吉利收购宝腾极为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根据协议,吉利会向宝腾提供CMA架构设计平台的相关技术和原型车,这也就意味着吉利将成为第一个在海外开启“以技术换市场”之路的中国汽车品牌!而技术输出带来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以摊薄技术研发成本。

 

李洁表示:“此次收购宝腾,是吉利在海外站稳脚跟的表现。通过收购宝腾汽车以及路特斯汽车,吉利集团的品牌形象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的确,如果说收购沃尔沃为吉利贴上了安全的标签,那收购宝腾,会为吉利贴上国际车企的标志,而莲花将为吉利带来操控和动力的标签。

 

消息人士对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100)记者也表示,其实吉利这次海外并购,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给LYNK & CO这个品牌打基础,李书福对于LYNK & CO的喜爱超过任何一个品牌,所以他想要让LYNK & CO旗下车型卖向全球。而开打东南亚市场,仅仅是个开端。

 

结语:

 

从创建吉利,到收购沃尔沃,再到收购宝腾,吉利这一路走来并不顺利。

 

当所有人都不支持李书福造车时,他克服了困难。当所有人都不看好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李书福又让大家看到,自主品牌其实可以很好的融合国际老牌车企,中国企业的实力,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收购宝腾,又有人认为,收购一家日落西山的车企,会拖累吉利,而今李书福会交出怎样答卷,值得期待。

 

某种程度上,吉利的发展代表了我国民营车企的发展历史,在自主品牌频频传来捷报的年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来和国际车企竞争,如果宝马、奔驰可以成为百年品牌,那我相信,吉利、比亚迪等一批民族企业,一样可以成为百年车企,站到世界之巅。

 

延伸阅读

记者手记 | 李书福的“四张面孔”:“泥腿子”企业家凭什么造就吉利帝国? 

重磅 | 宝腾董事会成员曝光,吉利控股集团占主导地位!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电动汽车充电成本这么高,没了补贴优势何在? 

华夏能源网

www.sinoergy.com

价值型能源财经新媒体


广告 | 传播 | 论坛 | 培训

合作微信240260308

品 牌 推 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