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指引 ︱为何我那么努力,期中成绩却退步了?(附解决办法)

点击加关注 英语教师张顺均 2023-03-09


对于已经结束的期中考试,有些同学始终无法放下,因为他们仍在纠结: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成绩反而退步了呢?


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而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也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项客观因素是:试卷的难度是否增大。


大部分同学都会出现:试卷难、分数低,试卷简单、分数高。但也有少部分同学,不论试卷的难度怎样变化,他们都能够轻松自如的应对,获得优异的成绩。


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这其实是因为思考深度的不同而导致的,比如:


你只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他们却知道怎么去证明这一点。

你只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刘邦建立汉朝;他们却知道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


因为思考得更深入,所以他们能在考察面更宽、更深层的考试中独占鳌头。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思考的深度呢?你需要做到以下5点:


1、拓宽知识面


第一步就是拓宽知识面,这相当于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得牢,后面在深入的时候才不会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


举个例子,比如你之前一次考试成绩进步了,但是这次考试又退步了,你就会怀疑,自己是这段时间松懈了?骄傲了?还是说努力学习获得进步就是个伪命题?


但如果你的知识面够宽,你就会知道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回归均值”,也就是说之前的进步很可能是超水平发挥,而之后的成绩回落,也仅仅是在“均值回归”的规律下回到了原来的水平罢了。


当然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知识面的拓宽,能让在你遇到问题时发现更多的影响因素与解决办法,而这其中必定有一种方法能帮助你解决眼前的困境与难题。


想要实现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便捷的方式,只有两点:多读书,读好书;多做题,做好题。




2、提高知识链接强度


当知识面足够宽时,就会形成一个新的问题——知识点过多。


那么该怎么办呢?这就要做好链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一方面是能够帮助我们把散乱的知识点,进行体系上的重构,便于记忆以及今后的复习,另一方面是能够提高应用的效率。


比如,当你看到某个问题中的一个关键词,你能想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整串甚至是一整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说到1900年,你能想到的不仅仅是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还有英国原六个殖民地宣告成立澳大利亚联邦、罢工潮席卷欧洲,以及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法国巴黎举办了奥运会。甚至在你的脑海中能清楚地浮现出这一时期的世界版图,其中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多样性、政治面貌等。


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步,那么无论这道题会怎样出,你都能做到有话可说。


而这需要你在通盘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做好三点:


一是搭建好知识体系,可以是按照课本大纲也可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


二是在书上及自己的脑海中标注好这些知识点涉及到的关键词。


三是根据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发散,可以是联系,也可以是对比。




3、培养判断能力


也许有同学会发现自己往往在试卷上洋洋洒洒一大篇,但结果该答的没答,不相关的内容答了一堆;或者是相关的公式列了一堆,却不知道哪几个是有助于自己答题的。


这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判断能力的不足。


题目与答案之间,论点与论据之间,步骤与步骤之间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当脑海中蹦出一大堆相关知识点时,我们需要作出判断,究竟哪些是能够帮助我们解题的。


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途径:


第一种是凭借自己的经验,也就是我们说的“题感”,拿到手,我就知道该怎么做。这种经验比较有限,但印象深刻,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种是借用别人的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题型模板、答题套路。这种经验比较多,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但由于不是自己总结的经验,还需要在做题与考试中多加实练,一方面是提高熟练度,另一方面也是有助于补充、调整其中的不足之处。




4、学会反思


通过上面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绝大多数的题目与学习中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考就到此结束了。


我们还要尽可能全面地做出反思,比如以解题而言,我们需要由浅入深向自己提出问题:


这道题我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过程中我走了什么弯路?→为什么会走弯路?


从这道题我获得了什么好方法?→这个方法还适用于别的题目吗?→这个方法还有优化提升的空间吗?


这道题我真的已经掌握了吗?→换个条件,我还会做吗?→还有别的解题思路吗?


反思的目的是让我们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回溯的方式逆向、客观地审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得失。




5、增加思考频次


通过前面提到的4个环节,基本上就可以形成思考的闭环。最后一步,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增加思考的频次,将思考融入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将每个环节中的思考形成固定模式,提高思考的效率,同时随着思考与学习的深度融合,最终促使我们的思考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将学习的过程,拆分为预习、上课、写作业、复习、考试五个环节,根据每个环节不同的学习重点,设置不同的思考问题。比如:


①预习,重在了解,我们可以向自己提问:

这篇课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其中有哪些比较好理解?哪些似曾相识?哪些我根本看不懂?


②上课,重在理解、掌握,我们可以向自己提问:

老师上课讲了什么?重点的内容是什么?

我课前的疑惑已经解决了吗?


③写作业,重在记忆、应用,我们可以向自己提问:

今天学的知识,我都记住了吗?课后练习能正确运用吗?

这些知识适用于哪些题型?

这些知识和之前的知识有没有什么联系?会带来新的答题思路或模板吗?


④复习,重在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向自己提问:

知识点自己都掌握了吗?有没有遗忘的?

知识点之间逻辑结构清晰吗?有没有混淆不清的?

方法总结的全面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可以使用?


⑤考试,重在检测、反思,我们可以向自己提问:

之前这一阶段的知识,我掌握得怎么样?哪些会?哪些不会?

什么原因导致的不会?该如何改变提高?

哪些地方自己做得比较好,后续可以继续沿用?


当然,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设置的问题也会有深有浅,这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去调整。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与训练之后,同学们会对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更加深刻地了解与认知。


END


期中考试后,孩子说“就是粗心了,其实我都会”,真相却是…

如何安排学习时间才最高效?附每日安排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


本文来源网络,以上图、文、音视频,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微信ID:ZSHUN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