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传承】消逝的皮影

学生工作处(部) 辽科大助手 2020-08-29

古老的皮影戏像一盏照耀人心的灯

折射人类的精神世界

如今灯油将尽,黯然成伤

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上,张韬展示了他在深入、持久地对陕西华县皮影——这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汉族民间艺术研究多年的基础上,完成的皮影影像作品。

这些雕刻精美的影人,都出自华县农民艺人之手。

皮影班社一般由五个人组成,俗称“五人忙”:前声、签手、上挡、下挡和后槽,共操持月琴、二弦、大小锣鼓、梆子碗碗等二十多种乐器。

皮影剧本是用白麻纸、毛笔手抄而成。一个戏班子至少有上百本剧本,有些剧本大约已有百年之久。

搭戏台方便简单,当地有个顺口溜:“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绾,十二根线一串,两个方桌一把镢头,啥都甭管。”

上世纪80年代的皮影表演。

由于眼睛患上了白内障,赵振才多年来已不能登台唱戏了,常在自家院子里,给乡亲弹唱几段皮影戏,以解孤独。

在陕西华县的农村偶尔能看到原生态的皮影戏,不过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已经开始萎缩。

姜建合是华县皮影戏班子里“前声”的唯一继承人。

2000年以前,在华县的农村红白喜事中,皮影戏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现在,皮影戏的基本观众已剩下拄着拐杖剃着光头的老人了。

皮影戏即将消失,法国人来到华县,找了一眼农村的老窑洞当作录音棚,抢救、录制那些古老的唱腔。

性格开朗的魏振业因患脑梗已不能演戏了,只好翻着那些陪伴他一生的老剧本给老伴讲戏。

赵振才治好了白内障,由于演戏的人越来越少,81岁的他重新登上了戏台。

赵振才的重新登台,吸引着老戏迷们爬在后台看这位老把式比在台前看戏更过瘾。

艺人潘京乐是班子里的“前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本戏生、旦、净、末、丑皆由他一人包唱,并操持五样乐器。他怀抱的这把月琴,据说是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牛是农民的宝贝,它不仅能种田犁地,而且是皮影的母体,中国的西路皮影是以牛皮为原料雕刻而成。

皮影艺人外出演戏时,经常睡在简陋的地铺上。

皮影戏班子在当地曾有“自行车轻骑队”的称号,一旦有演戏的邀请,艺人们带上道具立刻出发。

已故的世界级皮影表演大师郝炳历和他的搭档刘文信。

夕阳西下,莽莽雪原,艺人们踏着艰辛的脚步,寻觅着生活的未来。

皮影,无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态,遭到电子信息时代的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保留其母本遗产,是对人类文化创造的积累和尊重。何况,皮影伴随我们健在的一两代人度过跌宕起伏的人生。

皮影,曾经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激活过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放飞想象力,了解历史,学会做人。

我是去年才看到张韬的《最后的皮影》,看完后觉得非常震撼,我觉得皮影就像一位亟待抢救的病人,再不施以救助和救治,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消逝......

幸好,皮影已经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虽然不能为皮影的传承鞠躬尽瘁,但是也可以付出对待“危在旦夕的老人”的关怀,说不定,皮影会焕发新的光彩。


往期链接


【文化传承】历史上的这些地标,你知道吗?

【文化传承】纵使劳绩,也要诗意的栖息

【文化传承】6666666的“六艺”

欢迎投稿  |  wtzlkdzs@163.com


辽宁科技大学网通站

• 常建常新  常新常建 •

编辑 |  李  谆

美工 |  周歆芸

素材 |  中国摄影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