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陶红印:从会话中的准分裂句的多模态分析看互动类型学及语体问题
题目
从会话中的准分裂句的多模态分析看互动类型学及语体问题
主讲人
陶红印 教授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
与谈人
沈园教授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刘亚琼副教授 上海海事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主持人
陈双双 青年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
时间、地点
2022年12月14日(周三) 15:00-17:00
腾讯会议号:517354630
密码:338024
主讲人简介
陶红印,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中文部主任,兼任台湾师范大学英文学系讲座教授、富尔布莱特(加拿大阿伯特大学)研究讲座教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校任教,也曾任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担任国际国内30多家出版物的主编或编委。包括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美国)、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荷兰)、《汉语和话语学报》(荷兰、美国)、《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要期刊。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互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汉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发表著述一百五十多项。最近著述包括编著的Chinese for Specific/Professional Purposes(《汉语专用语言研究》,Springer 2019)、《全球华语语法》(美国卷,商务印书馆2022)、Learner Corpora: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and Related Languages (《汉语及相关语言的中介语料库研究》,Springer 即出)等。
讲座摘要
在近期互动语言学研究中,准分裂句(pseudo-cleft constructions)(例如英语的‘what will happen is that X (clause)’,日语的suggoi saisho suggoi bikkurishita no wa‘what really surprised me first is X’或汉语的“我最喜欢吃的是地三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该构式在会话中呈现出固化的构式倾向并且具有独特的话语互动功能,例如能够同时处理会话中局部性和整体性的交际问题。我们以汉语会话录像为材料,通过多模态(包括词汇语法、音律、身态动作等)的分析,说明汉语准分裂结构在构式层面上和其他语言有相似也有不同的特征。本文的两个主要结论是:a)互动语言学可以提出新型的类型学问题;b)会话中的微观语体-语境可以更加具体化,这种细化的结果有益于对会话格式的深入描写和跨语言的解释。
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