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BC挑中6件瓷器窥探整个中国文化的秘密丨附资源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知中 Author 知中放送



通过这六件瓷器,我们可以把握到整个古代文化的脉搏。对知识的崇尚,对祖先的敬重,商业的活力与智慧,茶文化的丰富,皇权的独一无二,还有对传统的反叛……这些因素早已深植于中国人的生活,直到今天都不曾减弱。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前进的中国。


在20世纪中国文物收藏史上,玻西瓦尔·大维德 (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 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他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裔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银行家和大企业家。1913年,大维德爵士移居伦敦,在当时盛行于欧洲的东方艺术热的影响下,对瓷器收藏开始产生兴趣。


Percival David


1920年起,大维德爵士从英国的文物公司收购了大量的瓷器,并屡次前往中国,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收藏,成立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 其中的瓷器有1700件之多, 时间跨度长达9个世纪,且以宋代到清代的皇家瓷器为主。大维德爵士相信,通过研究这些藏品,他能更深入地了解东方文化。


Percival David收藏了大量的中国瓷器


有类似想法的不只David一人。英国陶瓷专家 Lars Tharp 在21岁时就进入古董拍卖行工作,亲手触摸过很多皇家瓷器。在BBC纪录片《六件瓷器认识中国》(China in Six Easy Pieces)中,他精心挑选了六件瓷器:David藏品中的5件,和现代瓷器中的1件。通过它们,窥探整个中国文化的秘密。


扫码观看影片【六件瓷器认识中国】



这件瓷器属于「白瓷」,乍一看是非常不起眼的:朴素的颜色,普通的形制,对一些西方人来说,简直和「狗碗」没什么区别。然而,它的设计却远不止这么简单——瓷盆镶嵌了圆润的铜边,周身都着精美的花纹,只有凑近了才能看到。


公元1100年,南宋


瓷盆上的铜环和纹饰


它是做什么用的呢?专家推断,这很可能是宋代文人们使用的「涮笔碗」。它所代表的,是中国人对知识和博学者的尊敬。


根据职业的不同,古代社会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也就是文人学者。宋人尊崇学术,对于哲学、艺术、音乐乃至饮食有深入见解者,都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11世纪的宋朝,皇帝对文人们极其尊重


隋唐以来,想谋得一官半职的人,几乎都要参加科举考试。要达到考试标准,文人们不仅要把儒家经典倒背如流,还要熟练使用「文房四宝」,写一手流利的毛笔字。因此,书法成了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是用来涮笔的碗,也要赏心悦目才行。这件精致淡雅的瓷盆也就应运而生了。



公元1200年,南宋


这件瓷器看似简单,出身却很高贵:它的色彩单一,外表方方正正,摸起来还算结实。然而,它属于大名鼎鼎的「官窑」,是在南宋皇家瓷窑中烧制而成的。近距离观察下,瓷器表面呈现出各种色调的蓝和绿。



「龟裂纹」是制瓷技术上难以避免的缺陷,也是艺术家们有意制造的效果


这件瓷器有个独特的名字:「琮」。「琮」的造型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以玉器的形式出现了。这种造型的具体含义早已失考,却一直流传到了宋代,象征着对祖先和历史的敬意。


宋人热衷于挖掘古物,虽然技术有限,很难厘清古物的具体年代,他们依旧将其珍藏起来,还用瓷器来制造仿品,这件瓷器便是其中之一。实际上,用瓷器仿制玉制品是非常困难的,一件成功的作品背后,必定存在着大量的残次品。可见,宋人们仿效先祖的热情非常强烈。


宋人模仿古物的「残次品」


「琮」的形象一直流传到今天。在大街小巷中,只要留心观察,总能找到它的踪迹。即使被裹挟在时代的浪潮里,中国依旧保存着历史的影子。


北京街头上的「琮」型雕塑


大维德花瓶


公元1351年,元代


这一对花瓶的图案有细微的差别,且花纹的深浅不同,瓶身还遭到了明显损坏。但与众不同的是,它们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一对青花瓷瓶。花瓶的顶端印有题词,说明它们是在1351年被送往一处寺院的。


花瓶的「耳」曾受到损毁


然而,大维德花瓶的意义不在于宗教,而在贸易。瓷器之所以能摆脱平淡无奇的单色,绽放出艳丽夺目的青花,其根本功劳就在于商业的活跃。从古至今,商业都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14世纪中叶,商人们从波斯买进了一种神秘矿物「钴」,这种物质在高温环境下可以幻化成迷人的泛紫色。从此,江西景德镇迎来了一场伟大的技术变革,青花瓷也就应运而生了。


「钴」颜料掀起了景德镇的工艺革命


茶壶


公元1700年,清


这件瓷壶小巧而精美,表面有细致的松树纹饰,花瓣星星点点地拂过青竹。茶壶出自景德镇,属于当时流行的「斗彩瓷」。它是为雍正皇帝专门制造的,壶底部有清晰的戳记。


茶壶底部的清晰印记


这件瓷器代表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是中国社会的黏合剂,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每个人都需要它。茶的重要性还一度威胁到社稷安危:明洪武时期,茶饼的流行甚至取代了当时的货币,引起了皇帝的恼怒。在他的命令下,茶被制成了疏松的叶状。


饼茶在明朝一度非常流行


茶叶的制造也促进了茶壶的发展。喝茶的方式是五花八门的,除了沏一壶茶,遵循优雅的仪式细细品尝以外,文人们也喜欢用饮茶放松神经、激发创作灵感。有的时候,茶壶还会被当成酒壶,上演一出「曲水流觞」的雅事。


文人们用溪流传茶 / 酒,吟诗作赋


轿子花瓶


第五件瓷器是乾隆时期的「彩釉」。和之前的几件作品不同,它的色彩明快斑斓,花纹中透露出明显的欧式风格。花瓶的背面是平的,可以直接悬挂在轿子的墙上。


公元1700年,清


轿子花瓶的背面非常平坦


这件瓷器代表了中国最特殊的阶层——皇帝。乾隆对西方的建筑和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时的紫禁城不仅向带着贡品的外国使节开放,也欢迎那些精通艺术、科技与时尚的外国专家。


「万国来朝」的景象


在皇帝眼中,外国的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但对于西方的政治和思想,乾隆并不关心。学者马丁·雅克评价道:「中国的问题在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时候骄傲自满,瞧不起其他的国家。」他认为,这种自大情绪如今转移到了西方。


现代花瓶



最后一件瓷器非常特殊:它是一件现代艺术作品,只有20年的历史。瓷器的形状如同宋代的「梅瓶」,但装饰中融入了很多西方元素,上面的花朵雍容华丽,簇拥成团。但更特别的是背面的桃形雕刻,其中暗含着丰富的隐喻。


花瓶装饰繁复,风格独特


这件瓷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反叛性」。它的作者刘力国曾是北京798艺术区的风云人物,因为作品曾涉及政治人物,还被赶出了艺术区。即便如此,他的艺术风格仍然颇为大胆,将传统技巧与前卫叛逆巧妙地结合起来。


刘力国的陶瓷作品


在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秩序和稳定往往受到很高的重视。艺术家有限的创作空间,常常取决于统治者对艺术的容忍度。但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有对传统的颠覆。


发展飞速、日新月异的北京街头


通过这六件瓷器,我们可以把握到整个古代文化的脉搏。对知识的崇尚,对祖先的敬重,商业的活力与智慧,茶文化的丰富,皇权的独一无二,还有对传统的反叛……这些因素早已深植于中国人的生活,直到今天都不曾减弱。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前进的中国。



文章内容来自知中(ID:ZHICHINA2017),内容根据主题需要有删减。




今日推荐

周兵:15年前和故宫结缘,完成一部叫做《故宫》的纪录片。从此和故宫有着长久的情感连接,8年前开始起心动念,学习中医,纪录中医,传播中医!

2018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纪录片。《千年国医》即将和大家见面。在春节之前,我们和故宫—紫禁城出版社合作的这个小小的文创产品,带着我们的喜爱,我们的情感和温度,里面的文字和文物,是中国人对健康的认识,是宫廷里,皇亲国戚们对安养长寿的生活应用。他们的气息和智慧留存至今,也许对你我,会有些帮助和启发!看到喜欢就收藏一本吧!我也喜欢这个小本子📒!祝福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欢迎扫码进入爱上纪录片交流群(5)




商业合作 请联系微信/电话:18401570960


 大家都在看 

 关注「爱上纪录片」,用纪录片看懂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