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8.6,这片拍出了犄角旮旯里的生猛人生

最近一部纪录片在朋友圈被轮刷——《自行车与旧电钢》。


导演: 邵攀
主演: 张宜苏 / 张鹏程
类型: 纪录片
语言: 徐州方言

片长:149分钟

 

国际惯例,先报评分,目前豆瓣8.6,在提前观影的近千人中,有90%的观众打了4星以上。这个评分,足以证明影片可看性了。

 

电影预告片


片名中的“自行车”与“旧电钢”分别对应的两位奇人都姓张,因此下文中便以小张和大张来称呼。

 

用导演的话说,这两人就像是阴阳两极,而春宵觉得,他们更像是电池的正负两极,接上乐器,生命便肆意无忌地欢腾了起来。



先说小张,徐州的音乐圈里的一大奇人。他最为标志性的就是那辆破自行车。没有固定工作的他常常骑着车背着吉他,穿梭在徐州街头,停在哪里全看心情,到处都是他的舞台,说不定就在哪个桥上突然开唱了。

 


小张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做司仪:做婚庆主持,在村委会联欢会上串场……都算不得什么入流的大场合。但他能唱能跳能演小品,一个人撑下两个小时的演出完全没问题。在舞台上他是张扬的,无论表演什么,面对谁,都一副要把自己耗尽的模样。

 


不过,小张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有别于一般的司仪,他在酒桌上笑称,如果说一般的司仪是“青楼女子”,他就是“路边野鸡”。

 

自成一派、毫无章法,有一股近乎原始的热情,这几乎就是他的特点。

 

影片中,小张形象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关于他个人的影像,一部分是现场拍摄,一部分则来源于已有的影像素材。

 

在过去影像里的小张似乎更自由一些,顶个爆炸头,浓重的乡音,回忆时喜欢看天。好像在自己脑海里的宇宙里搜罗素材一样。说起年轻时和朋友压马路唱歌的段落,他会忍不住放声歌唱。而提到小时候家里不断上演的家庭暴力,也会忍不住哽咽。

 


面对镜头,他充满表现欲,情绪饱满,但却往往显得有些用力过猛,生活里的他似乎也是这样。

 

年轻时候他也跟乐队去学校演出,一上台就来了跪地亲吻舞台,整的大家都懵了。后来进录音棚录歌,一首歌录了三遍,他还是在同一个地方泣不成声,一开始大家还蛮感动,但反反复复几遍之后,成了他在录音室里哭,其他人在外面爆笑。

 

而现在的他,似乎走了更加“硬核”的路线,剃了头发,带着墨镜,用自己的方法健身,也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

 

生活非常的枯燥,相当的枯燥,异常的枯燥,枯燥得要死。

但是你要活下去,唯一的方法就是乐观。

哪怕你不是真的开心,也要装作开心,装着装着习惯了,就成了真的开心。

 


在别人眼中,他总是在一脸严肃地在扯淡,十足的“怪人”一个。就连删个黄片也要煞有其事地放着悲剧性的配乐拍一段诀别的视频。他在认真地活,看客在放声地笑。

 

成为“怪人”,亦同于成为谈资,他的形象流转在无数人的嘴里,但是真正懂他的人又有几个呢?

 

小张写歌。他不识谱,也不懂乐理,所以他的歌往往是简单而日常的。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生命中的真实体验就是他的音符。

 

他写过一首《命运馒头》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

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提到小张写歌这件事,就必须请大张上场了。

 

大张对于小张来说,是一个阿里巴巴式的人物,遇见他,人生开启了一扇金灿灿的门。

 


一天,大张和小张正在路上散步,突然下起了雨,路上的人都忙着躲雨,这俩人恰恰觉得气氛极好,“斜风细雨不须归”嘛,两人就在雨中漫步。

 

这时,小张突然特别特别地想要唱歌,想唱的还不是任何人的歌,而是心中的旋律。回家后他拜托大张帮忙记谱。

 

大张说,你自己就可以做到,他指着家里的旧电钢琴说,你认识12345吧,你就挨个戳,把对应的音符记下来就好了。

 

小张的第一首歌就是这么硬生生地戳出来的。

 

姗姗来迟的大张,就是影片的第二位主角,他标志性的物件就是家里的旧电钢。乍一看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与拾荒者无异。

 


不过某种程度上,他就是个拾荒者,他是个技术控,电子设备玩的极溜,因此他的生活来源就是捣鼓电子垃圾,去二手市场贩卖。

 

他在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台湾,那时候他的父亲抓壮丁去了海峡对岸,他也就生在那里,但出生没有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因此小时候,他被寄养在孤儿院、寺庙、基督教会……后来跟父亲回到了老家,但至今带着台湾口音。

 


他的父亲脾气极其暴躁,动不动就是一整毒打,不过高中时,父亲就因为癌症去世了,自己也被托付给了大娘。或许是从小颠沛流离,让大张进化成了一个“室内闲人”。不那么在乎身外之物,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的一切时间经历,他都交给了音乐。

 

他住的小屋,曾经是别人眼中的鬼屋,一栋楼,就他那一间被熏得黑咕隆咚,也没个窗户。进门连个坐的地儿都没有,到处都油迹斑斑。就这么一个小房间,走出了许多对音乐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大张作为最早学习midi的一批音乐人,一直无偿的教年轻人做音乐、学电脑,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尽管他看起来潦倒窘迫,但他的学生后来很多都成了业内资深的音乐人。

 


他的教学方法不是技术流,因为他的所有音乐知识都是自学而来,所以很多时候,他就像是传道。他喜欢接近于生活本质的东西,像流水一样自由地顺理成章的乐曲。他认为音乐就该是这样,不刻意充满可能性。

 

他回忆过最幸福的场景,竟是在工地搬砖时,他说那时候吃得饱睡得香。生活的本质就是吃喝拉撒睡,活着的必需品就是阳光空气水。如此而已。

 

在前文中,提到了一场让小张“诗兴大发”的雨,如果那天的雨再大一点,或许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番奇景——大张追着乌云搓澡,裸走徐州这件事,他还真做过。这件事也成了世人口中的一段传奇。

 


他就像个赤脚大仙,寄居在城市的犄角旮旯里,用自己简单实用的生活逻辑,演奏自己的与世隔绝又瑰丽无比的精神世界。

 

在家里那台又脏又旧的电钢琴上,写出了原创的音乐剧,名字《吃喝拉撒睡之余》。

 

在剧中,他构建了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时空里小女孩在寻找心爱的猫咪,另一个时空里,在浩瀚的宇宙,一位孤独的宇航员发现了一个来自地球的婴儿。

 


小张和大张,都醉心于音乐,一个是世俗狂人,一个是世外闲人。

 

面对命运,小张还在争。36岁的他,还在扯着嗓子想要高过维塔斯;还在想方设法讨得小姑娘开心;他还不停地蹬着他的破自行车,寻找舞台歌唱。

 

他还在叼着馒头,通过活着跟命运抗争。

 

而所谓的命运,大张早就不争了,他总是笑嘻嘻地说着“挺好挺好”,将性看得无比重要的他真正谈起女人却慎重而自然,最后端坐在钢琴前深情地唱起约翰列侬的《Woman》。

 

他们如此不同,像是硬币的两面,一个狂热又破碎地想要追逐未来,一个洒脱又腼腆地抚摸记忆。但他们又如此相同,都是怪人,却也都是“真人”。


对了,这两个赤裸裸热腾腾的人,一个叫张鹏程(小张),一个叫张宜苏(大张)。





2011年,导演邵攀开始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了这两个“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的音乐人的故事。3年后《自行车与旧电钢》成片,获得了第五届西安国际影像节最佳影片金俑大奖,被评为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年度十佳纪录片,2014年提名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


主人公张鹏程、张宜苏在现实的泥淖中打滚,一个台上疯魔、台下性情,一个衣衫褴褛、灵魂高贵,音乐解了他们人生的苦,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更多的人。有影评人和观众评价:


“拍活了,比剧情片好看,两个世俗奇人喜乐皆是戏。”(@内陆飞鱼)


“看见真正自由的灵魂遨游废墟,最盛大的魔幻往往来自最私密的日常。”(@陆支羽)


“一部能给幽暗的心底透亮的纪录片。”(@草威)


“笑中带泪,音乐是生命的救赎,不如说生命本身就是救赎。”(@野蝠)……


《自行车与旧电钢》成片5年后,历经坎坷,终于要通过「大象点映」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爱上纪录片本周六欢迎大家一起去影院看!


识别二维码报名,导演和张宜苏会到现场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