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十堰人改变了全世界对DNA的认知!曾在房县砍柴、搬砖!

广电人 十堰广播电视台 2020-02-04





微生物学界领风骚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一次次的科学创新发现。

正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才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让人类完成了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凭着不唯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在微生物学领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为学界的标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0868oynt17



2007年,一项重大科学发现,引起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科学发现人邓子新就是十堰人。那么这项发现是如何诞生的呢?



邓子新,十堰房县人,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生命科技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



1957年,邓子新出生在房县城关镇小西关一个农家,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尽管是家里5姊妹中的老幺,年少的邓子新还是吃尽了苦。


打眼放炮,开山修路,这些邓子新都会。从十一二岁开始,他每个星期都要挑砖,上山砍柴,赚一点零花钱,用来补贴一点家用。



为让孩子们有出息,父母想办法让姊妹几个念书,读到高中毕业,邓子新回到家继续劳动。


邓子新说,他家庭出身不好,那时候工作规定,基本工作日是30个,如果完不成,就会扣工分。



邓子新打小语文就好,为改变命运,邓子新发挥出他的特长,边劳动边写东西,干起了“土记者”。


这些付出没能让邓子新等到招工、提干机会,但却让他在后来获得了始料未及的更大收益。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邓子新:很想考上,但又不敢奢望。高考还有两个月,我每天还要干活,只能晚上在煤油灯下复习一下。高考的前一天我还在山上打眼放炮,第二天我是带着一身泥进的考场



即便这样,邓子新还是成了六个大队里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填报志愿时,看到文科专业学校不多,以文见长的邓子新报了华中农业大学,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大学机会。



邓子新:我上大学不要家里接济一分钱的,我有20块钱的助学金,双甲助学金,以后到了假期的时候我就跑到十堰木材公司搬木头上火车,一搬一整天,几百斤木头我都是用肩旁扛。



大学毕业,邓子新留校任教,后被公派到到英国学习,科研能力出色的他硕士没毕业,就被英国导师资助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做博士后期间,邓子新在试验中注意到,在同一块电泳凝胶上,一些细菌的DNA发生了降解而另一些则不降解。



对这个现象在很多文献中都有一个同样的解释,即认为是人工操作中不小心污染了核酸酶。但邓子新发现,在同样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条件下,不同生物来源的DNA降解特性完全相反,他大胆假设,这应该是由不同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决定的。所以要找到这种DNA降解背后的东西、逻辑和遗传。



1988年,邓子新婉拒了导师的挽留,带着疑问,毅然回到华中农业大学继续他的研究。90年代中期,邓子新觉得研究的现象可能与原有的5种元素之外的第六元素硫有关,他决定进行求证。



邓子新:你说DNA上面碳氢氧氮磷,你说是多一种元素,有人说你是瞎掰,别人不相信,因为别人认为这些基本的共识基本的知识已经,你要否定这种共识,人家可能认为你说为了申请基金啊,要钱啊等等。


项目得不到共识,遭遇怀疑,经费紧张,邓子新困难重重。


邓子新偶尔会感到非常沮丧,但他说,虽然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放弃,但只要坚信这个发现和现象背后的科学依据,是割舍不掉的。


上海交大生命科技学院 副研究员 博士 梁晶丹:我是2003年的邓老师的博士生,入学以后就接手了DNA硫修饰的课题。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师兄师姐就告诫说,这是一潭浑水,不要趟这个浑水,这个课题没有人能毕业,你可见这个课题的难度和挑战性。


上海交大生命科学院 副教授 博士 汪志军:无论这个前面的困难有多难,在他面前都别指望他会退回来。



经费紧张,邓子新就设法把抗生素方面的科研经费借用过来。一些实验试剂只有北京有,火车票紧张时,邓子新就站20几个小时去买回来。


有些试剂对温度很敏感,那时候冰箱都是很稀奇的东西,邓子新在上海、北京买到了验试剂,还要跟列车员商量,能不能放到冰箱里。



有些实验,国内无法做,邓子新就充分利用与英国导师的良好关系,跑到英国去。所以平时就把很多实验集攒到那里,设计好了过去加紧做三个月然后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邓子新拿到DNA上存在硫修饰的证据, 但还没有遗传学等方面的最终证据,难以服众。但实质性进展给了邓子新信心。


2000年,邓子新从武汉来到上海,并组建了微生物遗传学团队。2004年,邓子新在实验中证实了细菌DNA分子中硫元素的存在,但硫元素具体在什么位置掺入仍需做最终阐明。而最后结果的取得充满了戏剧性。



邓子新:那一次实际就是学生实验室用的缓冲液没有了,但他又等不及,所以他就换了一种缓冲液,而这种缓冲液里面的成分的话,它又没有完全把DNA的骨架降解,就留下了一些二核苷酸,这个二核苷酸就意味着它留下了骨架,所以这骨架分析才发现骨架里面有硫元素。有时间偶然性看似偶然,实际上必然都在偶然之中。



2005年,邓子新的《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论文发表,当年被评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这一年,邓子新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几个专业期刊又连续报道了DNA硫修饰研究的相关论文。


2007年11月发表的是关于化学本质的论文,真正揭开了硫修饰的面纱。



至此,20年的不懈探索,邓子新和他的团队把不能变为可能,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正式诞生,这一研究成果也进入国际视野。



邓子新:有这个发现以后你有个非常满足感,这就是你的回报,你前面的一切挫折一切弯路都觉得值得了,你如释重负,你觉得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个时候是最激动的时候。


DNA硫修饰的发现,打开了自然生物的一个崭新领域。丰富了今天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在这一发现基础上,这几年邓子新和团队又有了新的进展。



邓子新:那么我么现在已经初步发现这类细胞的生长,对外界的不良反应一种抵抗,就是作为细胞防卫机制,抗氧化,抗酸呀,抗碱呀,抗压力呀,这样一种细胞的正常反应,它有重大作用,所以呢今后可能对健康产生很多关系,对我们利用这样的机制,制造出一些抗抑性的生物,能够抵抗自然界更恶劣的环境 可能有重要意义。



回顾数十年的科研经历,邓子新总结:发现的意义在于关注不寻常的异常,创新的真谛在于不唯理的坚持真理。而这当中,不怕苦的执着精神必不可少。作为一个科学家,没有一个沉下心憋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这种精神的话,就不要寄望科学上有什么新的发展。



开辟了新领域,如何保持在这个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应用创造机会,邓子新一如既往殚精竭虑,带好团队是其中重要工作。他把自己坚韧不拔的品质、严谨谦虚的作风传给了学生。



现在邓子新的很多学生都已经带出了硕士、博士。也有许多在科研应用上做出巨大贡献。


邓子新:我的刘天罡教授他带的团队做了颠覆了80多年的维生素E的合成工艺,在湖北创造多的价值一年差不多就是20亿,而且后面的话还可以持续的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他们成就可能比我还要大,那么他们就是我的骄傲。



独领学界风骚,邓子新把取得的成就归根于家乡沃土的滋养。一方热土养育一方人,邓子新时刻牢记家乡的培育,他说家乡是他成长、成才、成功的基石。


对于家乡的热爱,邓子新溢于言表。



邓子新:我每次回去就感觉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后也是养生的好地方,总希望自己能多发一份光,来回报这个社会,老回报那里的父老乡亲。


点击下方

观看完整节目


十堰荣耀

记录走南闯北的人生旅程

讲述激情燃烧的奋斗人生

倾听难舍故土的家园情怀

分享十堰优秀儿女的光荣与梦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0859mse8tj


十堰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

每周三晚 | 20:05首播 | 22:37重播

每周四 | 8:35 | 13:05重播




十堰广电特选

紧急通知!千万别在微信群做这事,十堰已有人被抓!

十堰退休职工郊区踏青,树林里突然蹿出这种东西!太吓人!

十堰这个小区垃圾堆成山!开发商这样回应……

业务合作:8616731 新闻热线:8011110

十堰广电全媒体记者/王启军

编辑/李丹 责编/全欣 终审/杜树人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