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琴曲欣赏《孤馆遇神》弹奏:曾成伟 —— 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

2017-08-12 中国式生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1014dnp7&width=500&height=375&auto=0


  琴曲《孤馆遇神》,相传为嵇康所作,载自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据说琴曲借助于音乐语言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嵇康静夜弹琴,一阵狂风雷电后,有冤魂显现,向嵇康诉说遭遇。


  《孤馆遇神》一曲,跳脱闪耀,惊心动魄,共分为无题、端坐、鬼见、怪风、雷电、喝鬼、鬼诉、鬼出、呼天、曙景、鸡唱和击鼓等十二段,每一段都用一种阴柔飘渺的旋律,阐述出在皇权与铁幕风暴下,古代士人的忧伤。近代琴人擅弹此弄者,惟川派俞绍泽,颇得道理。盖蜀中自古多仙山侠隐,道气纵横,古藤盘绕,猿鹤云集,于暗夜雨中抚之,尤易见冥界之灵光化境。且古之名琴“震馀”,名匠雷霄,亦皆出自华阳天府。西蜀山麓盘旋诡秘,嶙峋崎岖,怪石参天,猛川横流,从来是隐者的绝佳去处,高僧的大千世界,也是心有抱负之人藏身运筹之地,所谓“高祖因之而得天下”。但是随着时代久远,当今琴人中擅弹此曲而又能采其雄浑大旨者已不多。


  在《西麓堂琴统》中,《孤馆遇神》被写作“无媒调慢三、六弦”。所谓“慢”就是“放松”或者“调低”琴弦的意思,也就是把原来处于正调状态的琴弦的三弦和六弦都调低一个小二度。


  《西麓堂琴统》里的减字谱,把全曲分为十二段。

  琴曲的第一段是引子。琴音是散(散音,左手指不按弦)、按结合,以散为主,乐曲在描摹借住在王伯林空馆中的嵇康,傍晚时正在山野或庭院中漫步逍遥状。


  第二段原谱题为“端坐”。第二段后半部分的旋律,被从下准(低音)部移到上准(高音)部演奏,还加了两段泛音(泛音是在左手手指轻点琴弦的同时,右手指拨弦发出的一种清亮的乐音)。仿佛为嵇康回到空馆中,轻松愉快地端坐抚琴。


  第三段题为“鬼见(应读为‘现’)”。这时轻松闲适的气氛忽然一变,曲子又移到琴的下准部演奏,节奏由慢渐快,气氛突然变为紧张。仿佛天色已经漆黑,这时鬼魂已在荒野或孤馆的庭院中现身。


  第四段题为“怪风”,说是一段其实只有三下拂、滚,从一弦拂到七弦,再从七弦滚到一弦,然后又从一弦拂到七弦。


  第五段“雷电”。鬼魂的出现,得到了天地震荡的回应。也许在闪电光中,嵇康第一次瞥见了鬼影?


  第六段“喝鬼”,三下“双弹”,中、食二指如重锤般击中一、二弦,同时发出大二度的不和谐声,状如嵇康的厉声叱喝。然后用中指“推出”古琴上最粗的一弦,发出“嗡嗡”的沉重振荡声,如同叱声在空屋中回响。


  第七段“鬼诉”,在五弦、六弦的十徽处,迅疾地弹出几个泛音,如同鬼魂迅疾现身跪拜在嵇康面前。


  后面是一段用按音弹出的如泣如诉的旋律,仿佛就是鬼魂的怨诉。这些乐工被赐死之后草草掩埋,所以魂魄一直不安。骸骨就在这所空宅中,现在鬼魂请求嵇康替它们迁葬。


  后面“鬼出”和“呼天”两段,都是散音和泛音结合,尤以泛音为多。也许是表现鬼魂带嵇康走出屋子,指示葬处,然后悲痛地诉说自己千百年来的凄冷生活?泛音是鬼魂的泠泠之音,而散音也许是嵇康低沉的男声,散音和泛音的结合,象征着人与鬼之间的对话。尤其是从“鬼诉”这一段里就开始泛音,从三弦七徽一直上行到三弦二徽,然后在“呼天”这一段的后半段从二弦二徽一直一路下行到二弦十三徽外的暗徽,这种在一条弦上的泛音的用法,如姚丙炎先生所说,“在琴曲中也是少见的。”可以理解为鬼魂的控诉声越来越凄厉,呼应“呼天”的题意。


  最后三段,则分别题为“曙景”、“鸡唱”、“击鼓”。经过一夜的风雨雷电,和鬼魂的诉说,黑夜已经过去,白天开始到来。雄鸡开始鸣唱,鬼魂也纷纷散去。最后一段中的五下雄壮的“撮”(右手两指同时往相反方向拨弦发出的雄壮的和弦声),表示“击鼓”。嵇康击鼓请做官的朋友王伯林升堂,告诉他昨晚的见闻,请他发掘乐工的遗骸,好好地迁葬。也就是《西麓堂琴统》所说的“明发语伯林,掘得遗骸葬之”的意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