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货巨匠蒋蓉的传奇紫砂人生

2017-11-13 紫砂壶文化 紫砂壶文化

关注▲“紫砂壶文化”紫砂爱好者聚集地



蒋蓉(1919-2008)别号林凤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七老中唯一一位女艺人

(另六位分别为任淦庭、吴云根、斐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


“花货”,形取自于天然,经过匠人的妙手,把天然的生物百态融于紫砂壶的创作中,取自自然又归于自然。蒋蓉在紫砂花货的制作上独领风骚,成就突出。特别是她根据实物临摹试塑制成的茨菇、栗子、西瓜子、白果、葵花子和花生等“紫砂九件果品”,外形栩栩如生,制作微妙,巧夺天工。

蒋蓉制石榴树蛙壶

 

蒋家有女初长成

1919年农历10月初10黄昏,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六庄村一个世代制壶为生的蒋姓人家传来一声清脆的啼哭。按照当时的传统,忘儿心切的父亲看着女儿虽然有些失望,但内心还是分外喜悦的,望儿成龙望女成凤,于是这个长女便唤作林凤。

 

蒋家世代制壶,有关紫砂的记忆充斥着蒋蓉的童年,按说蒋家有制壶的手艺,若放在盛世日子不说过得有声有色,至少温饱肯定没问题。但时逢乱世,内忧外患,除了少数权贵寻常百姓又怎么会去买紫砂壶呢?所以蒋父认定做紫砂是没有前途的,只愿蒋蓉嫁个好人家、过上好日子糊口。但蒋蓉从小就是个拗脾气,认准的事就一门心思去做。

旧时丁蜀老街


说起来,还是一船乌枣让年幼的蒋蓉熟悉了紫砂的价值,也让她产生了学习和制作紫砂的愿望。那时,家里很穷,常常揭不开锅。蒋蓉最高兴的就是村上来乌篷船的时候,由于乌篷船是从老远的县上来的,它会带来很多东西,包括食品和日用品等。有一天乌篷船来了,但是船上没有米,只有一船乌枣。家里已经几天都没生火了,弟弟妹妹们都饿急了。父母亲没有办法,只得用几个月辛劳烧制出来的紫砂器换了这一船的乌枣。满船的乌枣给蒋蓉和弟妹们带来很大的快乐,她们不知吃了多少,饿扁的肚子都吃圆了。


有生以来,蒋蓉头一次感觉到紫砂的贵重,陶艺与乌枣的瞬间替换让她不由自主地想要扑向这个行业。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蒋蓉走进父母的作坊,要求学做坯,以便能换取更多的乌枣。就这样,11岁的蒋蓉开始了她的紫砂之路。

十七岁时的蒋蓉


由于家里世代做壶,蒋蓉又是家里的长女,蒋父对蒋蓉的要求不同一般。刚开始学时,就要求“空做”,不准依靠模具。父亲认为艺人造型的想象力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为此父亲还把所有可以依靠的模具全部藏起来,让蒋蓉没有可依靠的东西,只能自己空手做。


凤鸣于上海

林凤的伯父蒋鸿高在上海和一个名叫戴国宝的陶刻名手合股开了一家“铁画轩”陶器店。由此,蒋家的技艺得以在上海得到展示,这其中就有林凤做的小东西。


二十岁时,在一个淅沥的雨天,林凤踏上了通往上海的路途。作为蒋氏紫砂的传人,她的壶艺功夫在乡间已经声名鹊起。蒋家以做花壶与仿瓜果玩件擅长,此时,林凤的技艺已可与父亲蒋鸿泉比肩。


随伯父工作意味着什么,林凤自然清楚,然而矛盾之余,她还是走得义无反顾。她太了解自己了,她热爱自然,她可以坐在原野上长长久久地倾听风声,但是她不会和这乡间的陌生汉子在一个屋顶下生一堆孩子。但如果不离开,这个“不会”很快就会变成“会”。

 

在离住处不远的亚尔培路上的窄小亭子中,蒋鸿高和林凤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戴老板提供的壶样仿制老壶。戴老板对林凤的工作十分满意,然而,林凤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打上“万历年间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的印章,心里始终不是滋味。 

一日,蒋蓉偶然看到《大沪日报》上的一则招聘广告,上面写着闸北有一家“上海标准陶瓷公司”正在招收熟练技工,男女不限,月薪30元。蒋蓉决心突围,在伯父的眼皮下顺利开溜,一节精心制作的紫砂藕形笔架成为她加盟公司的有力佐证。


其实蒋宏高私下里还是很欣赏侄女的性格,乡村女孩很少像她这样有主见。最后他们达成的协议是:无论多忙多晚,每天蒋蓉还是要住到伯父家来。加入标准陶瓷公司,这段上海生涯一直持续到1943年,标准陶瓷公司的老板因贩卖日货,在上海滩声名狼藉。公司即将做鸟兽散,有气节有骨气的人都走了,林凤也不例外。


蒋蓉在上海


回到乡间的蒋林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龙、凤于她来说或许过于显眼了。她喜欢芙蓉,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如她想要的——在纷乱的尘世静享一片天地。从此,林凤不在,唯有蒋蓉。


许是与上海缘分未绝,1944年,机缘巧合之下,蒋蓉又返回了上海。这次她进入了俞家花园当了花盆技师。正如黄玉麟当年在吴大澂府上遍观名器大开了眼界,蒋蓉也在这里见到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除了书画还有玉器、漆器、瓦当、汉纹、青铜器……被大家之气浸得酩酊的蒋蓉几乎透不过气来。

蒋蓉制束柴三友紫砂壶


1945年蒋蓉回到父亲的宏生陶器店,这段期间她成功做出了一把“束柴三友壶”。懂壶的人都知道,那是陈鸣远的款式,是花器创作中的高难度作品。所以,此壶的成功让父亲蒋鸿泉十分欣喜——女儿确实长大了!

 

香自壶中来

1955年,蜀山生产合作社成立,老艺人朱可心亲自跑到潜洛村来请蒋蓉出山。在这个新的平台蒋蓉经历着从“个体艺人”到“公家人”的演变。


彼时蒋蓉三十几岁,正是年轻力壮,领导分配给她的任务总是完成得又快又好,一有空余更是争分夺秒地扎进作品创新之中。这段期间还完美地承接了国家领导人出访需要定制的紫砂国礼“九件象真果品”。这九件果品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简直不能相信是紫砂做的。而带着这些礼品出访的领导人,正是周恩来总理。蒋蓉制壶工具  (资料来源:蒋蓉女儿高级工艺美术师蒋艺华)


这段期间她创制了“九件荷花茶具”,并以其绚丽的多色开创了中国近代紫砂史上花器作品的先河。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的高庄教授见到此壶时更是激动地大赞,“太美了!”由于高庄先生的肯定,“九件荷花茶具”作为一项成果迅速被报到县里,并获得了县人民政府的荣誉奖状,《新华日报》记者还专程赶来对蒋蓉做了专访。是年秋天,这件作品更是在全国陶瓷工业会议上,被评为特种紫砂工艺品。


1956年,蜀山紫砂生产合作社扩大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厂,蒋蓉、朱可心、顾景舟等七位艺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此时的蒋蓉在忙着带徒的同时,还精心创作了一把国色天香的“牡丹壶”。蒋蓉的牡丹壶以整个壶身作为花瓣,用壶嘴和壶把作为枝叶,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惊艳又有一种欲放未绽的含蓄,其非同凡响的泥色更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1957年蒋蓉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这样的成功来之不易,仅是那壶上的一只活灵活现的蝴蝶,为了做好它,蒋蓉前前后后就捉了一百七十六只蝴蝶,日夜观察而后放生。


从不苟且于现状,蒋蓉的创新作品迭出不穷。从“紫砂乌龟”“桃花烟缸”“枇杷小鸟挂盘”到“菱形茶壶”“双色黄金瓜壶”“十一头莲藕酒具”等等,一个接一个的灵感每天都在蒋蓉的脑海里呼之欲出。


不忘初心,守艺终生

十年磨难,七位老艺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大大小小的批判斗争中,蒋蓉不得不停止创作。不能创作,于蒋蓉来说简直是切骨之痛。然而,她既有传统中国妇女温柔和耐心,又兼备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对做壶的执着热情,这一切支撑着她熬过了这十年的苦难。


“荷花螺蛳花器”是蒋蓉复出后的第一件作品。圆锥盆体,荷花纹,如一枝盈盈的迎风招展的荷花,不饰娇艳,却又有磊落自如的风度。虽然当时还没有恢复作者在作品打上自己印章的规定,而一律用“中国宜兴”的方形印章,但那活脱脱的清新风格,让前来取货的苏州友人一见面就惊叹:啊,蒋蓉回来了!


“复出”到1976年这段期间算是蒋蓉的热身,十年磨难一朝天日,她也已经在时光中变成了一位老人。此后,日渐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紫砂又一次迎来了它难得的繁荣机遇。然而,已不再年轻的蒋蓉,感受到了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她迫使自己每天在工作室里从早忙到晚,她有太多的创作、设计方案需要整理,她要把自己的魔幻双手找回来。

蒋蓉制牡丹壶


回首往事,蒋蓉曾笑言,自己是嫁给了紫砂。一朝在旁,终身不弃,做壶使她快乐,做壶使她青春。在泥凳前,她总觉着自己还是当年那个18岁的少女,人间永远是鸟语花香、春华秋实、风情万种;创作于她,就是从心灵自然流露出来的美的旋律,在紫砂泥里找到了一个最合适最和谐的载体。


她怎么舍得停下自己的双手!


不久后,她做出了一把沧桑淡定的“老南瓜壶”。此壶一出,壶界震动。南瓜入壶虽非蒋蓉首创,但蒋蓉此壶确实有禅味、无火气,仿佛一路风尘、沧桑入怀,需要阅历来品读。朱可心见到此壶不禁感叹:“就像见到了我一个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你把心里想的都表现出来了。”

蒋蓉制老南瓜壶


1980年,蒋蓉过继了妹妹定凤的孩子,改名,蒋艺华。从此,蒋蓉的生活里就有了一个贴心的女儿兼徒弟。蒋艺华一边跟她学艺一边照顾她的生活,空闲时母女俩就出去散散步、赏赏花,幸福就这么简单。


一直到晚年,蒋蓉的作品依然洋溢着童心和稚气。那是一种博大的、绵绵的、纯净的爱,大爱才有大美。就像那悠悠蠡河,在静美的水面上,你看不到波浪的动,但在水的深处,它则奔涌如潮。手执她的作品,你仿佛看见了万象森罗,蓦然回首,她还在百花丛中,鬓边杏花红。

 

图文整理自网络


你可能还喜欢:

50张图片带你走进一代宗师的仿生世界

他们都是顾景舟你走眼了吗?

上海博物馆花器紫砂,让你欲罢不能!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