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故乡的100多座古桥后,顾景舟做了这把壶
水乡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罗,
三步两桥连水港,条条玉带映碧波,
离家千里恋水乡,愿为人间一座桥。
宜兴,地处江苏最南端,溪河湖荡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江南怎能少了桥,它们阿娜多姿,玲珑委婉,像仪态万千的江南女儿,丽而不娇,俏而不俗。
吴冠中笔下故乡的桥
截止2009年官方公布的数据,宜兴古桥尚存110余座。
近年关于古桥的保护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不断有新的古桥被发现和修复,现有古桥名单早已不止110座。
直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前,水路依然是江南人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运输方式之一。
宜兴蛟桥
民国时顾景舟受聘前往上海做仿古壶,就是由水路出发,乘船前往。紫砂商货往来也是通过蜀山老街的码头,由船运出。
宜兴鲸塘桥
碧波荡漾的水乡河流,横跨这一座座桥梁,乘船而过,留在顾景舟心中的是水乡的涟漪,他这一生看过的桥又何止这百余座。
上新桥
1973年,“文革”的已然出现颓势。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又将紫砂作为国礼,顾景舟频频被厂方召去,领受制作国礼作品的任务。
一日,北京友人冯其庸悄然来访,令顾景舟大喜过望。与友人夜谈,冯其庸说到,《红楼梦》又可以“内部出版”了。
上新桥
《红楼梦》与顾景舟做壶看似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一本文化古书在那个年代与一个群体的命运是维系在一起的,连红楼梦都容不得的年代,何谈创作一把壶。
顾景舟感慨地对冯其庸说,他要开始做壶了。上新桥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上新桥
上新桥三字,寓意不言自明。你要去往彼岸,就要通过新桥,走过了彼岸,希望就在那里等着你。
壶身呈扁圆形,以桥为钮,远远看去仿若一座亭桥利于壶身。
亭桥
近看又是一座江南水乡最常见的木板桥。桥下,水波涟漪,一圈一圈,同心而绕。
壶把上也是一块桥面,立在把手最顶端,提壶倾茶时拇指按压于此处,巧妙又精美。
顾景舟原款 上新桥
在把与壶身连接处设计了一圈肩线,平衡了壶肩处的视觉落差,使整个壶形都鼓了起来。
上新桥
上新桥形体简洁利落,但却非常不好做。紫砂壶成型后,需要修整壶身,是整个壶变得光滑、连接自然,这一过程叫做明针。
上新桥
上新桥壶身一圈一圈的涟漪荡漾开来,需要反复明针修饰壶身,每条肩线嵌入壶身的深度也需要均匀相等,与传统的圆器比起来,可谓是相当难做了。
从上新桥,可以看出顾景舟对于紫砂壶的天赋造诣,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风物细致入微的感悟与理解。
简化的形,深刻的意,一把壶不仅诠释了水乡风情,更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代表希望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