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埂连载17】赵匡胤卷 第三章 柴荣大帝 6 柴荣的天团:小康梦之队

2016-10-24 段海辉 袁腾飞




投稿/段海辉


注:本稿件《大宋三百年之赵匡胤》为长篇连载,简称《赵匡胤卷》每日更新。往期连载请参看页面底部的「往期回顾」。


· · ·


五、小康梦之队


对自己的寿命,有一个合理预期后,柴荣开始执行他三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在执行这个基本国策之前,柴荣需要找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的三好合伙人作为他的帮手,组建一个小康梦之队。

柴荣很快找到了。

队员有:王朴,赵匡胤,张永德,李谷,李重进,韩令坤等人。


帝国第一算命师王朴,最后做了枢密使,李谷做了宰相。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是自家亲戚,都很能干。

李谷也是个猛人,其实李谷并不出名,他有一个朋友很出名,叫韩熙载。韩熙载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一幅千古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描绘的是韩熙载在南唐做官时开家庭酒会的场景。



(李谷画像)


正阳分手


李谷和韩熙载,在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分手,叫正阳分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两个人在分手后,前途和命运产生了强大的落差。还有就是,两个人在吹牛方面可以说是没有丝毫底线。

926年,李谷和韩熙载在正阳把酒话别,一往南,一向北。二人都是胸怀大志的青年,分手时,各抒胸中块垒,牛皮越吹越大,场面完全失控。


韩熙载:吴国若用我为相,必长驱以定中原。

李谷:中原若用我为相,取吴国如囊中探物。


事实证明,他们的梦想都太大了。不久以后,吴国就被南唐取代了,他们的假想国和假想敌也就都不复存在了。

后来,李谷为相,周世宗三征南唐,李谷打了两年,打得很艰难,虽然有战功。但是,绝对不像从自己口袋里掏东西(探囊取物)这么简单。




而韩熙载,就更没谱了,尽管官居高位,却每天歌舞升平,天天拉着一群文人美女唱歌跳舞。在那幅名画里,我们还能看到韩大人跟美女亲密拥抱,脉脉含情的样子。在五代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只在一幅画卷里留下苍凉的背影,长驱定中原不过是个不和时宜的笑话。


正阳分手是个著名的事件,广告效果非常明显。大家都知道两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所以,牛皮吹得大不大,没有关系。

出名才是硬道理。

假广告也没关系,品牌效应出来就好。

周世宗也知道了这事儿,然后发现李谷的确有才,就让他当了中原的宰相。

 

李谷也是个人才,但不是个帅才。尽管如此,作为宰相,李谷是合格的,当时的大周朝廷有一句话:朴(王朴)能荐士,谷能知人。

李谷是个知人的。李谷出征淮南时,李昉随行,掌管军中章奏。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不在我之下。

后来,李昉果然成为大宋名相。



(韩熙载夜宴图)


在柴荣的团队里,还有一批刚刚被提拔的中下级禁军军官,以及刚刚从各地招募的壮士。

这时的禁军,已经成为五代以来最强大的武力。


天才的王朴


团队组建完成后,周世宗要执行第一个十年计划,简称一十计划:统一全国。

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战前舆论和确定大战方针。

为了确定大战方略,显德2年955年,周世忠给他的智囊团,出了一道论文《论如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是《平边策》。

参加考试的20多人几乎都没能好好领会领导意图,大家都在泛泛而谈,如何以德服人,如何修明德来远人。希望通过清明的政治,繁荣的文化,来吸引周边落后的国家投降,说白了就是仁政治国,还是孔夫子那一套。

 


王朴(王二小)雕像


当然仁政对于治国是很重要的,但是五代大争之世,如果按这个搞法,三十年统一估计都是不够的,让近十个地方政权主动投降基本上属于痴人说梦。

柴荣是个商人,不是痴人,他很明白大争之世,玩的是实力,什么以德服人,没有强大的暴力,一切都是扯淡。在柴荣的思维里,统一中国,只靠一个字,打。至于怎么打,就是此次论文的命题目的。对于绝大多数考生的答卷,柴荣不满意。

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比部郎中王朴。比部郎中,就是刑部的厅级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个王朴,比这个有名。他叫小英雄王二小。


王朴是一个全能型天才。

对于这个人,赵匡胤有个评语:如果王朴还活着,我当不了皇帝。王朴959年就死了,所以赵匡胤当了皇帝。

他科举考试很厉害,状元;

他是水利专家,曾经带着十几万民工完成汴河疏浚工程,泽被大宋;

他是文学家,曾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全唐文》发表一代雄文:《平边策》;

他是建筑学家,一手主持首都开封的旧城改造和扩建工程;

他是音乐学家,一手制定大周的皇家雅乐;

他是法学家,曾主持修订国家的法律,废除酷刑;

他精通天文地理,还会看星象,一手制定大周的历法。

更重要的,他还会算命,他给柴荣算了三十年的阳寿。



(汴河)


最后,他还是著名军事家,在五代乱世,率先提出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就像在抗日战争中,蒋百里先生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战理论一样。

只不过,后来,先南后北策略,据说被赵普发扬光大,持久战理论据说被毛泽东发扬光大。但是该策略的原始版权肯定是王朴的。

现在你如果搜索《平边策》,还能看到王朴的雄文。

不过,遗憾的是,和所有杰出的人物一样,他有一个平庸的儿子:王侁。此人后来在陈家谷之战,擅自逃跑,导致战神杨业阵亡。还在西北之战中诬陷主帅田仁朗,导致了西北百年边患。


在《平边策》里,王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攻打顺序:江北→江南→吴越→荆南→南平→蜀国→契丹→北汉。

简单地说,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南。

按照王朴的说法,如果这么干,天下席卷可平。

柴荣看到王朴的文章,大喜过望。一句天下席卷可平,把柴荣说得心花怒放,心潮澎湃。柴荣经常把王朴请过来,研究学习先南后北重要思想。最后还让王朴做了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

大战方针定下来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大战的总司令就是柴荣本人,总参谋长就是王朴。



(开封金明池)


西征:练兵之战

 

但是柴荣并没有立即用兵,在大战之前,他想西征,先练练兵,检验一下大周新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

军容好看、正步踢的齐、方阵走的好可能是大学生军训,不一定就真能打。

练兵的对象是秦、凤、成、阶四州。四州地理位置在大周跟蜀国交界,本来是中原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但是在后晋时期,被蜀国趁火打劫,抢去了。中原政权一直没有空闲把它拿回来。

 

柴荣准备先西征,显德二年,柴荣派向训率领大军西征。

战略目标:收复四州。

之所以派向训,是因为他是王溥推荐的。当年王溥力挺世宗亲征,给世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位知音大臣的推荐,柴荣立即批准。

这一仗打的不太顺利,大周劳师远征,粮草不继,而且敌方将领是蜀中名将李廷珪和高彦俦。向训很快把练兵之战打成了持久战。


柴荣很郁闷,战争是个无底洞,持久战是个填不满的钱坑。打成持久战,就得不断花钱,柴荣是个商人,不想乱发钱。

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提出撤兵,但是柴荣也不想撤兵。统一大业还没正式开始,岂能在摇篮里就给流产了。




但是大臣们说的也有道理,商人皇帝需要权衡利弊得失,用力但是不能用蛮力,柴荣同志是个商人,懂得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

如果实在打不下来,心里再郁闷也要撤兵。至于到底能不能打下来,他决定派一个得力的人去看看情况。

柴荣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很勇敢,很有种,很忠诚,很能打,很有智慧。

 

这个人就是禁军校长赵匡胤。他工作很认真,作为朝廷的特派员,他直接跑到前线观察,分析敌我情况,做到了知己知彼。摸清情况后,他很快给皇帝打了个报告,在分析了敌我态势后,得出结论:四州可破。

这个结论非常有风险,宰相等绝多数大臣都说不能打,赵匡胤说能打。在朝廷的听证会上,赵匡胤同志估计没少挨批斗。但是这个结论,大领导很满意。既然能打下,那就打吧。结果不久捷报频传。几个月后,四州全部收复。

 

赵匡胤是个相当有胆识的战略家,完全不懂得官场生态。

他在分析过后,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考虑宰相们的感受,直接把自己的结论告诉皇帝。如果打败了,追究战败责任,估计宰相和皇帝第一要找的人就是他。

换别的人过去,估计顶不住这么大的精神压力:宁可无功,不可有过。赵匡胤是个事实求实的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坚持一个人的真理。

但是,结果是不错的,四州收复,柴荣甚悦,对赵匡胤更加倚重。


下期预告:

【青埂连载18】 第四章 三征南唐 第一节  一征南唐:李璟的噩梦 

主要讲述:显德二年,柴荣下诏亲征南唐,南唐李璟正沉醉的歌舞升平的幻梦中,李谷围困寿州后退兵,南唐刘彦贞率兵追击,却在正阳被李重进大败……

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  【青埂连载16】赵匡胤卷 第三章 柴荣大帝 5 三十年致太平

👉  【青埂连载01】 赵匡胤卷  第一章 童年

👉  【青埂连载06】 赵匡胤卷  第二章 变泰之路 1 躲猫猫的皇帝

👉  【青埂连载12】赵匡胤卷 第三章 柴荣大帝 1 柴荣:五代第一英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