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埂连载23】赵匡胤卷 第五章 出师未捷 1 收关南:不亡一矢

2016-10-30 段海辉 袁腾飞




投稿/段海辉


注:本稿件《大宋三百年之赵匡胤》为长篇连载,简称《赵匡胤卷》每日更新。往期连载请回复关键词「赵匡胤」


· · ·


第五章 出师未捷


 显德5年958年4月底,大周对南唐的2年半的大战暂停,柴荣满载而归。他很得意,虽然打得很艰难,但是南唐基本被打残。

放眼天下,荆南、吴越、漳泉一直很顺从,不用打。蜀国很强大,但是承平日久,战斗力低下;南平,南汉也不足以抗衡大周。

眼下唯一不听话的,就是北汉了。北汉虽然很强悍,但是国土面积小,算是袖珍国,绝对不是大周的对手。


一 、柴荣的生意经


柴荣很想打北汉,大周征伐南唐期间,北汉总是在背后捅刀子。

这个蕞尔小国实在是可恶至极。但是,柴荣不准备立即动手,打了3年,大周国库空虚,大军需要休整。

而柴荣,需要赚钱。

打下江北,对柴荣来说,不仅仅是国土面积的扩大,而是巨额财富源源不断的涌入,因为淮南有很多盐井。

盐是国家垄断资源,全国人民都要吃盐,政府对盐实行专卖制度。所以对于政府而言,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就像现在的垄断国企。

除了盐之外,搞专卖的还有茶,铁,香等,都是生活必需品。




为了创收,柴荣甚至把主意,打到了佛主头上。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

一宗就是周世宗柴荣,其实,把柴荣和三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帝李炎)相提并论,是不公平的。三武是灭佛,柴荣是整顿佛教。柴荣并没有像三武一样,屠杀僧尼,仅仅是人道地进行整顿。

周世宗整顿佛教的动机很单纯:为了钱。

柴荣要发展商业,就需要大量的铜钱,但是铜矿大都在江南地区,为了解决铜钱的匮乏,柴荣曾经派人去朝鲜采购铜,但是还是供不应求。

柴荣觉得,各地寺庙有很多铜佛像,特别浪费矿产资源,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所以柴荣决定整顿佛教,显德2年955年(此时还没有征伐南唐),柴荣下诏毁掉佛像铸铜钱。




此次整顿,毁掉寺庙3万多所,僧尼还俗6万多人。除重点保护寺院外,其他寺庙全部拆毁。尽管如此,全国仍然保留寺院2000多所。对于只有82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周而言,这些庙宇足够了。

对于僧侣的条件,柴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需要有一定的学历,要会背诵一定数量的佛经,还要父母同意,剃度还要经过政府同意。出于人道主义,柴荣禁止佛教自残式布施的做法,比如斩断手脚,热油烫脸。

柴荣还下令,严禁融铜钱铸造佛像,否则以扰乱金融秩序罪追究责任。

 

在毁掉佛像铸铜钱的时候,出了不少笑话。

《随手杂录》记载,由于真定像太过高大,很难融掉,有关部门请求免于毁掉,柴荣只得暂时同意。后来北伐,柴荣命令用大炮轰掉真定像,结果:大中路了佛像乳部,没有毁掉;佛像报复柴荣,让他乳部长脓包死掉(炮弹中佛乳,竟不能毁。未几,世宗痈发乳间而死)。

如此,佛祖也太小气了,柴荣也不是存心跟佛祖作对,还不是没钱花吗?而且人家在销毁佛像的时候,也给佛祖戴了高帽子:佛祖大度,利于百姓,佛祖不会怪我。




这个记载,当然有因果报应的思想在作祟,但是柴荣没有看到几个灭佛的先辈们的下场,冥冥之中好像蕴含着某种巧合。

拓跋焘,39岁下诏灭佛,45岁死去;

宇文邕,32岁下诏灭佛,36岁病死;

李炎  ,32岁下诏灭佛,33岁死去。

柴荣  ,35岁下诏整佛,39岁死去;用大炮轰击佛像后,几天后死去。

 

如果柴荣知道整顿佛会折寿,他肯定不会这么干;如果柴荣知道炮轰佛像胸部会导致自己乳部长脓包而死,估计柴荣不会为了钱不要命。

但是不管怎么样,柴荣的灭佛是人道的整顿,没有搞迫害,反而废除了一些不人道的佛家自残行为,促进了经济发展。

经过修整,柴荣的国库再度丰盈起来,柴荣决定继续执行一十计划。


二、兵不血刃


在夺取江北十四州后,柴荣改变了先南后北的既定策略,准备率先收复幽云十六州。十六州指的是幽云地区的十六个州级行政单位。

具体包括位于太行山西北的七个州:幽州、蓟州、瀛洲、莫州、涿州、檀州、顺州,也就是所谓山前七州;已经位于太行山东南的九个州:云州、儒州、妫州、武州、新洲、蔚州、应州、寰州、朔州,即所谓山后九州。




地理位置大概包括今天的京津全部,河北、山西北部。

自古以来,幽云地区都是中原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幽云地区分布着长城,燕山,太行山:构成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分水岭。

    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就已经开始修长城,抵御北边少数民族南下入侵。而且此处地处中原,如果不收回,失去了长城和山脉的防御功能,边界无险可守。北方的契丹随时可以长驱直入,打到中原腹地。

幽云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936年,石敬瑭反后唐自立,为了获取契丹的支持,石敬瑭慷他人之慨,把军阀赵延寿家占据的幽云地区,割让给辽国。

 

20多年过去了,柴荣准备收复幽云,彻底解决边患。

显德6年959年3月,柴荣命令各路大军向沧州集结,准备北伐。

几乎同时,王朴死了。天才陨落,好像为这次大征写好了注脚。



(柴荣伐幽云,百姓箪食壶浆迎王师)


4月,柴荣抵达沧州。当天,柴荣就率领数万大军直奔契丹国境。首当其冲的就是宁州,宁州刺史看到大军围城,不做丝毫抵抗,宣布投降。

第一次兵不血刃,大周收复宁州。

 

4月20,柴荣命令赵匡胤和韩通分别率领水陆先锋大军北上。两天后,柴荣亲帅六军,从水路出发。楼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规模相当宏大。一路顺风顺水,不久抵达益津关。守将宣布投降。

第二次兵不血刃,大周收复益津关。

 

之后,柴荣西进,准备乘胜拿下瓦桥关。西进碰到了一个大问题,柴荣走的是水路,西行的航道太狭隘,龙舟通不过去。柴荣是个急性子,带着500多亲兵登陆前进。这时,大军还在后面,柴荣现在身在在辽国的地盘。辽国的骑兵时不时出没,没准冒出一股骑兵把柴荣干掉,情势很危险。

赵匡胤知道后,赶紧带兵前去护驾。次日,赵匡胤大军抵达瓦桥关下。瓦桥关只有五百守军,守将姚内斌知道打不过,于是投降。

第三次兵不血刃,大周收复瓦桥关。

 

不久,大军包围莫州,守将向柴荣投降。

第四次兵不血刃,大周收复莫州。



(柴荣圣体不豫)


此时,瓦桥关西北有几千契丹骑兵出没,赵匡胤不及解鞍,带领一百骑兵准备干掉他们,契丹骑兵望尘而退。

随后,李重进大军赶到,兵临瀛洲城下,瀛洲守将投降。

第五次兵不血刃,大周收复瀛洲。

 

北征42天,大周军兵不血刃,收复瀛洲、莫州和宁州(当时称乾宁军),大军包围固安。

至此,关南平定。史称:王师数万,不亡一矢。

从4月到5月,大周几万大军,一直在赶路,一仗没打,就顺利收复三州17县。皇帝柴荣在瓦桥关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乘胜收幽州。

诸将都表示反对。认为赶了42天的路,虽然一仗没打,但是收复三州,已经立下不世奇功,契丹大军在幽州集结,不适合硬碰。

柴荣很不高兴,坚决要求攻打幽州,下令李重进包围固安。

可是就在当天,柴荣感觉身体严重不适,下令停止进军,不久以后死去。


下期预告:

【青埂连载24】 第五章 出师未捷 第二节 出师未捷身先死

主要讲述:柴荣被迫班师,不久后,柴荣死了。柴荣究竟缘何而死,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到底是不是赵匡胤干的?

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回复关键词「赵匡胤」看完整连载内容


👉 【青埂连载22】赵匡胤卷 第四章 三征南唐 5 三征南唐:因子巷的传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