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埂连载34】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 1 军报 :一著黄袍遂罢兵

2016-11-10 段海辉 袁腾飞工作室




投稿/段海辉


注:本稿件《大宋三百年之赵匡胤》为长篇连载,简称《赵匡胤卷》每日更新。往期连载请回复关键词「赵匡胤」


· · ·


第八章 谜团



兵变结束了,在短短几天内,赵匡胤兵不血刃,把柴家的孤儿寡母赶下台,完成了大宋和大周政权的和平交接。

按照史书记载,兵变很纯粹:赵匡胤喝醉了,大兵们把黄袍披在了他身上,大周忠臣赵匡胤,被逼无奈做了皇帝。

但是翻阅史册,我们发现,这场兵变绝非如此简单。整个兵变过程非常蹊跷,疑窦丛生。

陈桥兵变到底是阴谋,还是五代历史的重演:被逼上位。我们几乎可以找到对等的证据,先看看阴谋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证明阴谋叛乱的疑点,但是每个疑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被逼上位。




一、军报 :一著黄袍遂罢兵


陈桥兵变的契机,就是定州、镇州传来军报: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朝廷在仓促之间,决定让赵匡胤北上御敌。

问题是:契丹和北汉南下入侵了吗?军报是真的吗?还是赵匡胤集团,没有困难,创造困难,谎报军情呢?有没有假传军报,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拾掇出完全相反的证据。


宋方表态:有入侵

 

《旧五代史》、《宋史》、《契丹国志》、《长编》,都记载了汉辽联兵入侵,赵匡胤奉命北上御敌的事。但是,此次战事的结果,《长编》只有一句话:听说赵匡胤当皇帝了,他们都吓跑了(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

所有的记载,似乎能够印证联兵入侵的真实性。但是这些书都是宋人写的,表述都是大宋的官方表态,而大宋的官方表态肯定是有入侵,要不如何证明太祖接受禅让的合法性?如果没有入侵,太祖不就是乱臣贼子了吗?

 

从证据来源的角度上,以上所有记载都是传来证据。而没有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汉辽入侵的事实、未经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传来证据,就是道听途说的证据,证明力比较弱。

从证人的角度看,大宋官方虽然可以成为入侵的证人,但是这个证词,显然与大宋官方存在利害关系。所以根据证据的基本原则,大宋的口供,不能够单独成为证明案件事实(汉辽入侵)的基本依据。


证据来源有问题,证据独立性有问题,证人跟案件事实存在利害关系。所以,这些证据都不能单独作为案件事实的依据。

所以,仅仅凭大宋的口供,不能证明有联兵入侵的存在。

况且,入侵的结果也经不起推敲,汉辽联军摩拳擦掌,一炮不发,一城不抢,一人不杀,听说赵匡胤一登基,就逃跑了。

为什么赵匡胤一登基,能把联兵吓跑,契丹虽然是睡王当国,但也是拥有20万铁骑的东亚第一大国,一个赵匡胤就把人给吓跑了,实在是蹊跷。




辽方表态(耶律璟):我很忙,没空南侵

 

汉辽到底有没有联兵入侵,在大宋方面的记载里,我们难以判断。但从侵略者的官方记载里,我们可以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辽史》这一时段记载如下:

 

959年12月的记载是:庚辰,王子邸烈、海思、萧达干等谋反,事觉鞠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党事败。

960年正月的记载更简单:正月,周殿前都点检废周立,建国号宋。


此时契丹的皇帝是睡王耶律璟,他这时难得睡醒了,在忙着平叛,平叛结束后,祭祀天地告诉祖宗:我把谋反平定了。虽然谋反被杀的也是王子,是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龙子凤孙。

所以,辽国皇帝耶律璟的表态应该是:我没有派人入侵南朝,想当年,周世宗收复幽云,我都懒得还手,才让他占据关南地区,我那么忙,哪有时间去入侵?

 

对于联兵南下,这么大的联合军事行动,丝毫没有任何记载。这是不正常的。

但是契丹的史书记载,习惯性粗枝大叶,连改国号这么大的事儿史家都不写,漏记联兵入侵也就没那么稀奇古怪了。

没有记载,就意味着没有吗?也不尽然,赵匡胤是个何其谨慎的人,按照他的个性是不大会搞个假情报的。这么做风险太大,万一事情败露,赵匡胤是担当不起的。


补强证据:肯定有入侵

 

那么,契丹没记载,是不是说汉辽联军没有入侵呢?

这么说也不对。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大宋官方口供证明力弱,它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依据。

为了证明案件的真实性,我们需要找到更强有力的证据,来组成证据链,进而证明入侵的事实。

对于证明力比较弱的证据,需要其他证明力比较强的证据来加强它,进而共同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是证据法上的补强证据规则。

 

这些补强证据主要是战报的来源。战报来自定州和镇州。镇州的守将是郭崇,定州的守将是孙行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柴荣的死党。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赵匡胤集团的成员。不是党员,连积极分子都算不上。




郭崇:大周亡了,我哭了

 

郭崇,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当年汉隐帝派他去干掉郭威,他叛变了;郭威称帝后,派他去干掉刘赟,他哭啼流泪,向刘赟表示自己是大汉的忠臣,结果还是干掉了备胎皇帝刘赟。

但是对于柴荣,他是铁杆忠臣。

孙行友,郭威的死忠。他是一个很注重间谍战的军事指挥官。在郭威主政时期,他多次侦查契丹内部情况,曾向郭威请命,率领三千精锐收复幽云十六州(志向够远大)。对于大周,他是忠心耿耿的。

 

这两人在兵变后的表现,一个比一个差劲,丝毫没有向大宋弃暗投明的意思。

郭崇经常深情地怀念柴荣,情到深处,哭泣不止(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闻上受禅,时或泣涕)。

怀念前朝,就是对新朝不满,就是现行反革命。陈思诲对死不悔改的郭崇很不满,他打密奏给赵匡胤,表示郭崇有异心,需要早做防备。

对于郭崇,赵匡胤像对待王著一样,采取了怀柔政策。他说:我素知郭崇很重情义,他这么做,完全是感念周室厚恩,有感而发而已。

 

但是,赵匡胤还是起了疑心,于是派了使者去试探。

郭崇听说使者来了,忧懑失据。

他愁苦不已,对身边的人说:我可能要遭遇不测,可怎么办才好?谋士辛仲甫(后来官拜副宰相)对他说:眼下之策,令公只能厚待使者,向朝廷表达诚意。

郭崇依计而行,在郊外恭迎使者,每天好酒好肉招待,自己则每天跟部下喝酒打牌。使者把郭崇的举动报告给赵匡胤。

赵匡胤接到报告,说道:我本来就知道郭崇不会反(我固知郭崇不反也)。

但是郭崇知道,皇帝并不相信他,他毕竟怀念前朝,是个有前科的人。郭崇很识趣,很快,他打报告,请求入朝,主动解除军权。赵匡胤也没有为难他,仍旧对他委以重用,他的后人后来还当了皇后。




孙行友:打到反贼赵匡胤

 

跟郭崇相比,孙行友的表现更糟糕,他直接想要颠覆人民政权。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建隆二年,961年,他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后来被举报。赵匡胤知道以后,以巡边为由,派人将他押解汴京,审判以后,他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但是赵匡胤并没有杀他。

赵匡胤下诏书叱骂一顿后,判了他监视居住(勒归私第)。

对于这么一个谋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综合全案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犯罪嫌疑人,孙行友。赵匡胤表现出了一代英主空前绝后的包容:谋反罪不判刑罚,仅仅给了个刑事强制措施(监视居住)。这是很难想象的。

赵匡胤的后继者也没有为难他。宋廷也不管什么前科,后来,他的儿子孙全照成为抗辽名将,在大名府,他担任名相王钦若(极富争议的人)的副手,多次大败辽军,并在狄相公狙击战中,成建制全歼辽军,为大宋立下不世之功。这些故事,笔者将会在以后真宗朝的宋辽之战中,详细讲述,此不赘言,容当后表。

 

这么两个人,你要是指望他们提供假情报,给赵匡胤兵变创造机会,想都别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兵变成功了,他们还在反对,有怎么可能为赵匡胤制造机会?

如此看来,军报是存在的。 因为宋方说存在,反对派说存在。至于辽方的表态,我们可以不做理会,因为他们连改国号这样的事儿都不写进史书,不记录一次入侵,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翻遍二十四史,像辽国这么不在乎历史记载的,实在罕见,大宋320年历史,宋史写了500万字,大辽220年历史,辽史不到30万字,其粗枝大叶的修史风格,让人咋舌。  




所以,这次汉辽入侵是有的,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北汉士兵和契丹部落合伙,准备去抢劫边境。然后朝廷派赵匡胤出兵御敌。

正中下怀。南侵是有的,只是规模比较小,是一次例行抢劫,但是时间比较敏感 : 春节。

 

至于南侵的结果,契丹军队逃跑,似乎是讲不通的,这次北伐基本上是进行了一次一件非为目的的野外拉练,没有打仗。以至于清人查慎行(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先祖)发出这样的感慨: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遂罢兵。

 

这个结果,也容易解释,人家本来是例行抢劫,你派大军来,我们当然逃跑。

这倒不是说明赵匡胤面子大,而是,这些入侵者本来就是想趁火打劫。他们发现打不过,所以就跑掉了。他们不想发动大规模战争,因为皇帝要睡觉,他们不敢破坏团结,打扰皇帝睡觉的雅兴。


下期预告:

【青埂连载35】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 2 黄袍和诏书:年年依样画葫芦

主要讲述:龙袍一定是黄色的吗,关于龙袍,又有那些有趣的故事?陶谷的诏书是怎么回事儿?事先准备的黄袍和诏书能否证明赵匡胤是蓄谋叛乱?

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回复关键词「赵匡胤」看完整连载内容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青埂连载33】赵匡胤卷 第七章 陈桥兵变 5 演员表

👉 【青埂连载11】赵匡胤卷  第二章 变泰之路 6 因为爱情:柴荣即位

👉 【青埂连载10】赵匡胤卷  第二章 变泰之路 5 郭威的武功

👉 【青埂连载09】赵匡胤卷  第二章 变泰之路 4  陈桥兵变的预演

👉 【青埂连载08】赵匡胤卷  第二章 变泰之路 3 高贵乡公:皇帝的葬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