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青埂连载56】赵匡胤卷 第十三章 雪夜定策2 失策?还是无奈?

2016-12-02 段海辉 袁腾飞



投稿/段海辉


注:本稿件《大宋三百年之赵匡胤》为长篇连载,简称《赵匡胤卷》每日更新。往期连载请回复关键词「赵匡胤」。


· · ·


三、雪夜定策


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很喜欢微服出巡。当然微服出巡也是有风险的,像赵匡胤这种武功高强、粗枝大叶的人,对于微服出行的安保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有一次,赵匡胤出行,一枝冷箭射过来,结果没有射中。随从慌忙要求追拿刺客,赵匡胤表现的很从容:让他射,让他射。也不让随从去捉拿刺客,后来也没有人再行刺。

与历史上的帝王比,遇刺后达斯搜寻刺客,搜不到就把方圆几十里的人口全部杀光的做法比,赵匡胤实在是宽厚。

赵匡胤会去探望生病的老臣,如范质魏仁浦。他最喜欢去的是赵普家,来的频率比较高,所以赵普下朝后,从来不敢换掉朝服。

建隆二年,961年冬,一个寒冷的雪夜。夜已经很深了,赵普觉得这种恶劣天气,皇帝应该不会来了,于是就想要换上便装。

正在此时,赵普听到了敲门声。赵普开门一看,立在雪地里的正是皇帝大人本尊。赵普暗自庆幸,幸亏没有换衣服啊。赵普赶忙把皇帝大人迎接到屋,赵匡胤说:我约了光义,估计他也该到了。



 

赵普赶紧招呼妻子,生气炭火,挂起烤肉,来招待皇帝兄弟的到来。

赵普的妻子亲自倒酒,递给赵匡胤,赵匡胤相当有礼貌,称呼嫂子。皇帝兄弟对赵普夫妇相当客气。三个人的聊天就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展开,就像几个哥们,在烧烤摊一边喝啤酒一边吃烧烤一样。

万万没想到,大宋开国以后最为重大的国策,将会在这个火炉烤肉旁,在三个人的喝酒聊天中确定下来。

据说明代,徐达的老婆,就是因为拍着朱元璋的肩膀,喊了朱重八一句大兄弟,结果搞得老朱很不高兴。不久,朱元璋给徐达送了几个美女,让徐达和这个女人强制离婚。两人的胸襟,高下立判。

三人围着火炉吃肉喝酒,赵普问道:天寒夜深,陛下因为何事到我这里来?

赵匡胤感慨道:我睡不着啊,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地盘,你有没有什么妙计?

赵普说:看来陛下感觉自己的天下太小了。现在南征北战,正当其时。陛下又没有什么成算呢?

赵匡胤说:我想先灭掉北汉。

赵普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说道:陛下如果这么想,我无话可说。

赵匡胤忙问原因。

赵普说道:北汉一个小国,可成我大宋西面和北面的的军事屏障,如果灭掉北汉,来自两方面的军事压力我们大宋就得自己面对了。不如先留下他们,等我们以后削平其他国家,再捎带手灭掉这个蕞尔小国。

赵匡胤笑道:正合我意,我就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雪夜定策的故事。

此次会议,确定了先南后北的基本国策,为大宋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调。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赵匡胤放弃了坚持已久的先灭北汉,先难后易的成算。赵匡胤绝对不是试探赵普,在他的脑海里,的确想要先灭北汉,但是征求了那么多人的意见后,赵匡胤决定放弃自己的主张。至于对错,不是轻易能够说清楚的。

张永德从军事实力,张晖从民生经济,魏仁浦从战争时机,赵普从地缘政治方面分别论证了攻打北汉的错误性。导致赵匡胤最终放弃自己的主张。

赵匡胤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英明神断的人,所以当那么多人反对他的方案时,他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听取大家的意见。

对于己见,他缺乏应有的自信。



 

赵匡胤对于先南后北的策略有系统的描述。根据《东都事略》记载,赵匡胤讲过这么一段话: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祸,我当之矣。姑存之,以为我屏障,俟我富实,则取之。

统一策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方法是以战养战;攻打顺序是巴蜀→广南→江南→北汉。

关于统一策略,是应该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在宋代初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太祖老成某国,最终削平割据,基本统一全国,功勋盖世,英明伟大。


四、失策之举? 无奈之举?


但是到了北宋太宗朝之后,随着宋辽战事吃紧,西北跟西夏战乱频仍。大宋外患不断,一些文臣,开始对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提出批评。

后来金人南下,宋室偏安江南,苟且偷生。宋代文人对于建国时期的方略意见更大。在他们看来:先南后北是严重的战略失策,贻害无穷。

比较著名的就是陆游。他认为周世宗在夺取江北十四州后,而直接发兵幽云,可惜天不假年,收取三关后,柴荣英年早逝。太祖即位以后,如果先拿下幽州,那么平天下易如反掌。先南后北,大宋的精锐兵力消耗不少,经过10多年的统一战争后,虽然平灭南方诸国,大宋已经疲惫不堪,成强弩之末,收复幽云地区已经力不从心。




陆游得出结论:先南后北,使得大宋疲惫,国势转弱,再也无力收复幽云。所以还是柴荣的谋略比较好。

近代人钱穆,就是提出大宋积贫积弱的著名史学家,也认为先南后北是失策。钱穆在他的名著《国史大纲》指出:中原很厉害,阳城之战,差点把耶律德光打死(乘着骆驼跑回家)。柴荣兵不血刃收复三关,契丹并非不可战胜。但是宋太宗太弱,也没有大才辅佐,所以跟契丹打仗很吃力。宋代按照赵普先南后北的策略,搞得兵疲力竭,幽云还没有拿下来,给后代留下了一个无险可守的烂摊子。

 

持这种观点的人,基于一个前提:就是想当然地认为大宋肯定能打赢契丹。但是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契丹不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地域面积都不输给大宋。

柴荣兵不血刃夺取三关以后,命令大军攻打幽州,几乎所有的随军大将都表示反对。但是柴荣坚持己见,命令李重进占据固安,可是就在当天,柴荣病重。

后来,宋太宗曾经两次发兵幽云,跟契丹交兵,但是全部以失败告终。

当然,宋太宗是个军事白痴,这两次用兵也不能说明宋辽实力对比,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辽帝国比较强大。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先南后北的策略,纯属无奈之举。

这也是基于一个前提,大宋的实力有限。大宋建国初年,虽然在实力上比其他八国都要强大,但是他的地盘很小,实力并不强大。建国初期,大宋的国土面积只有105万平方公里,比段家的大理国地盘还要小。相当于现在中国国土(960万)的九分之一,不到契丹(449万)的四分之一。

而且,当时的中原一直是五代的中心,饱经战火,国家实力受到战乱的严重摧残,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反倒是,四川,江南,广南地区不受战乱迫害,国富民殷。

大宋很穷,但是军事实力强大;南方很有钱,但是军事力量薄弱。 打下南方,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去打击契丹,就不一样了。契丹地域广袤,有骑兵30多万,契丹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是天然的战士。契丹占据幽云之后,经济实力蒸蒸日上,还有地理上的天然优势。所以大宋能不能打赢契丹是存疑的。依据大宋的实力(经济贫穷,军事强大),去打击军事强悍,经济也不落后的契丹,胜负不可预料。

 

基于这种实力上的对比,赵匡胤集思广益,才不得已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这么做实在是无奈之举。

赵匡胤起初没有想要武力收复幽云,至少在征服北汉之前,没有动过用兵幽云的念头。乾德3年12月,龙捷军的军校王明向赵匡胤献出了攻打幽云的阵图,对于王明请求恢复故土的爱国行为,赵匡胤的表现非常反常。

他高度赞扬了王明的爱国热情。给王明颁发了嘉奖令,赏赐锦袍玉带,钱十万,以资鼓励,表彰王明的爱国热情和高大情怀。

但是表彰归表彰,赵匡胤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下期预告:

【青埂连载57】赵匡胤卷 第十三章 雪夜定策 3  睡王:猪一样的对手

主要讲述:为什么说先北后南更胜一筹,契丹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敬请期待...



精彩回顾


回复关键词「赵匡胤」看完整连载内容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青埂连载55】赵匡胤卷 第十三章 雪夜定策 1  先北后南:太祖的成算

👉 【青埂连载54】赵匡胤卷 第十二章 藩镇末日 3 宰相的椅子

👉 【青埂连载53】赵匡胤卷 第十二章 藩镇末日 2  文官知州,朝官知县

👉 【青埂连载52】赵匡胤卷 第十二章 藩镇末日 1  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 【青埂连载51】赵匡胤卷 第十一章 杯酒释兵权 4  杨信:无语十二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