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前沿】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缺失与重建

2017-06-11 延学笃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导读


就业心理资本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积极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路桑斯(Luthans)于2004 年提出了这一观点,并认为心理资本的提出旨在从根本上塑造个体的独特优势,包括信心(confidence)、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韧性(resilience)四个基本要素。在工作场所中如能合理利用,将能显著提升工作绩效。因此,了解其对当今高校就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不足,将有助于我国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与成功率。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意义



1心理资本是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资本是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就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资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对促进个人成才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前者的作用仅占20%,后者占到80%。这说明,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强化自身的心理资本素质,提高积极心理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就业竞争优势;对高校而言,要重视与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开发,使其成为重要的就业教育内容,以适应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赢得更多的就业优势。


2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正相关

由于心理资本是个体对待工作和任务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已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要素。当今和未来的就业竞争优势将从注重外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转到关注内在心理素质的高低。路桑斯认为,企业要想赢得未来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只有通过投资和开发个人的心理资本;个人要想成功就业,也必须提高心理资本水平。有学者对7 所院校共250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即心理水平越高的人,就业能力越强,越容易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心理资本水平的高低将对大学生在职场生涯中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3心理资本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资本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稳定性。即心理资本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个体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在不同的空间、地点能持续坚持。无论是在校园内或是在校园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会因地域的改变而立即变化,这种稳定的心理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场生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二是时间的稳定性。即心理资本一旦获得,在较长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性。心理资本的时空稳定性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稳定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可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从而使工作绩效更高。所以,稳定而积极的心理素质是促进个人成功及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持久动力。

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缺失



1自信心不足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笔者通过对500 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92%的人对创业感兴趣,其中,29%的人非常感兴趣,51%的人对自主创业兴趣一般,20%的人有兴趣但没有自主创业的打算。由于缺少就业体验与实践,大学生往往缺乏创业信心。此外,一些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在最终择业时倾向于选择既稳定又轻松的工作,对自主就业存在畏难情绪。这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偏低,就业自信心不足。

2就业希望不大

海德认为,当人们遇到成功或失败时,通常会寻找原因,即“归因”。正确归因能增加就业的希望,不当归因将会影响就业的前景。积极的就业希望能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特别是遭遇挫折和身处逆境时,强烈的就业希望有助于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失败的就业者都是缺少成功的希望,因而,面临挑战或挫折时主动“缴械投降”。具体表现为无法客观归因,多将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过多的自责将增加内心的压力,影响问题的解决,阻碍自己的进步;或把失败完全归结为外部因素,如资金短缺、经验不足、技术不够、团队难求等,导致就业者无法看到自身就业能力的不足,从而限制了个人就业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希望不大、不强最终都可能导致就业受阻甚至失败。

3缺少乐观心态

就业中的乐观是就业主体对待就业过程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高校扩招,使得毕业生逐年增多,一个职位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竞争的局面屡见不鲜。因此,当前有些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不够乐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乐观心态。这种不够乐观的消极就业心理可能使大学生在求职中倾向于回避严峻的就业挑战和放弃可能的就业机会,或导致就业目标游离、方向不明,缺少就业规划,人为降低了就职的成功率或职业发展的机遇。

4缺乏就业韧性

大学生缺乏就业韧性已成为普遍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我国本科院校2013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然高达91.8%,但同年自主创业的比率仅为2.3%,另有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工作能一步到位,缺少面对未来工作变动的勇气和心理准备。与此类似,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由于面临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在美国大约有30%的大学生在入学一年之后选择了退学;在过去30 年中,美国高校大学生能按时毕业的比率呈下降之势。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弱,在困难面前倾向于退缩,从而失去了就业的动力或机会。

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重建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及心理优势备受关注。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心理资本理论告诉我们,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者会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就业者这一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其实就是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所具备的心理资本,这也决定了运用心理资本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迫切性。因此,重建基于就业能力的心理资本,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其职场竞争的优势。


1.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就业信心。

01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将不明朗甚至是充满风险的就业前景,看成是一种挑战和机会,认为只要积极努力,未来就会充满光明,对就业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表现出悲观甚至于逃避等消极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关系到就业的成败。在心理资本视角下,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我效能感:一是集聚就业的成功经验。如通过各项校内外的就业大赛、组建就业团队、开展就业实践、模拟就业情境等方式让在校大学生掌握就业的相关技能和经验,同时可以把真实的企业情境引入高校,消除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陌生感,让大学生提前体验就业成功的滋味,提升自我效能感。二是提供成功就业者的榜样。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替代经验,即通过引进成功就业者、企业家到学校展示自己的就业历程、分享他们的就业经验,帮助大学生开阔就业视野,充实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意识,以榜样的感召力和示范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三是给予积极肯定。每一个有就业梦想的大学生都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大学生就业者给予热情的鼓励,通过他人的肯定来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信心。

2.培养乐观心态,形成合理归因。

02

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使人心情舒畅、积极向上,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消解来自各方的压力,也可促使大学生学习合理地进行就业归因。要培养大学生的乐观心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教育大学生学会自我欣赏,积极参加各种与就业有关的活动。如参加就业论坛、社会宣讲、实践基地建设、就业训练项目等。通过实践锻炼,积累就业经验,学会客观分析,不盲目、不消沉,对成功或失败形成合理归因。二是教育大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宽容过去,学会接受自己过去的错误和失败;欣赏现在,对生活赋予的积极事物心存感激;憧憬未来,将未来各种不确定性视为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不畏首畏尾,相信通过努力会创造更好的成绩。通过各种就业心理辅导和实践等方式,使大学生明白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是暂时的,提升大学生对就业结果的乐观预期,进而增强大学生的乐观心态。

3.树立成功希望,规划就业愿景。

03

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成功的希望是激励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树立成功的希望,关键的环节就是要规划美好的就业愿景。在复杂的就业环境和艰难的就业道路上,大学生最初的就业激情和美好的希望会面临现实的考验。培养大学生规划就业愿景的方法如下:一是客观分析市场前景,形成就业预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外在压力而形成的驱动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基于自身需要而形成的内驱力具有持久的激励效果。就业不是一时兴起,需要大学生学会客观、清醒和系统地分析职场。可引导大学生用“分步法”确定具体而明确的就业目标,同时确定至少一种备选方案,以便就业受阻时及时调整,通过不断调整与现实匹配的就业目标保持就业的激情。

二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愿景。指导大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培训课程,使大学生学会制订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既有长远的、宏伟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具体的目标,通过目标驱动强化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希望。三是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期许。通过树立大学生就业成功典型个案,开辟就业论坛,举办就业分享会,营造浓厚的就业环境,在就业气氛的渲染与心理暗示下,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成功的期望,协助他们规划美好的就业愿景。

4.提升心理承受力,增强就业韧性。

04

一般而言,处于逆境和高压等不良环境下的人们易有受挫感,失败经历的增多使他们的无助感增强,耐挫力降低。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提升心理承受力,增强就业韧性。首先,应引导大学生摒弃对曾经失败的负面刻板印象,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客观分析与归因,培养对抗就业逆境的良好心理承受力,逐步提高耐挫力水平。其次,应引导大学生从客观、积极的角度认识自身的就业处境,减轻或消除就业挫败感。再者,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策略:回避不良刺激、享受逆境、机智应对。最后,让大学生在就业实战中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例如,为大学生开拓就业见习基地、提供就业实习岗位,让其亲身体验就业过程,在实践中“品尝”挫折,在挫折中增强韧性。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而相对持久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就业态度及行为。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就业教育改革之路,充分发挥就业心理资本的积极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和成功率。

本文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文作者:权方英

文字编辑:吴晓峰

图文编辑:张建峰

图片来源:网 络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微信ID:weiybu长按二维码微信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