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咀华】中秋节文化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7-10-04 延学笃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导读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盛大佳节中秋节,这是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富有价值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的文化瑰宝。青年是参与和享受节日文化的重要群体。自 2008 年开始的中秋节放假制度为大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带来了良好时机。在当下社会快速变迁、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秋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价值愈加珍贵,深入挖掘中秋节日的文化内涵,为青年大学生提供认识中秋传统节日的源流及价值理念的机会,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民族情感等有重要意义。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主要说法有三种。

  一是起源于上古时开始的月亮崇拜。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也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月下节令活动。汉魏以后,出现了大量赏月、咏月的诗赋,民间祭月转向了赏月。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主的中秋节渐渐演变成聚集亲朋好友共度美好时光的风俗,从中不难看出望月思乡,盼望团聚的幽然心理。中秋节盛行始于宋朝,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蔚然成风,此时有了家人团聚的趋向。明代之后更盛,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最隆重的内容。

  二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中国民间关于月亮的神话传奇而优美。在代代相承的多个传说中,人们把想象中怀抱玉兔、广袖舒展的月宫嫦娥当成月神,把拜月赏月看成是感念月中仙女嫦娥,男则祈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由此可见,祭拜嫦娥和对月祭拜实质上是一回事。

  三是源于古人秋季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人为了获得丰收,人们往往在春秋两季祈祷土地神,前者叫“春祈”,后者叫“秋报”,即在庄稼和瓜果成熟的季节,当着“月神”的面把收获来的“新品”摆放讲究,以答谢神灵保佑。

  从以上三种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不难看出,中秋节习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人的祭月活动和月亮神话演变而来的,有着代表其独特涵义的固定的物质产品形式,有着特殊的祭祀仪式和庆祝活动,都寄托着特定的精神文化价值因素,是不可替代的绝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秋节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利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涵,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效抵御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是我国教育部门,尤其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在中国人的心中,中秋夜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时刻,当今社会生态问题让人更加深刻体悟清风明月、星光闪耀、清新空气的重要性,一再提醒人们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亲近是人类幸福生存的正确道路。远古时期月亮就已经被当作人间的缩影,每逢中秋,家中大人会讲述月宫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故事给孩子听,赋予了月亮人间生活的图景。

我们中华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完美地体现着“天地人和”的思想。


2、“血脉相连”的家族观念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视圆月为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代表团圆,代表亲情,代表和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团圆观念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我们都一脉传承着爱家爱国的精神,祈盼祖国实现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接再厉。2013年中秋节当天,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携家人到炎帝故里祭拜,表达对先祖的敬仰缅怀之情。尽管历史还有诸多争议,尽管海峡两岸存在很多分歧,然而,这一天,华侨、港澳台同胞,无论身在何方,同为中华民族一员将“薪火传承,日月永昌”、“执手同心,振兴中华”的民族血脉情感永驻心头。 

中秋月圆的夜色吸引着无数人抬头望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唤起人们因月圆而生的这种祈愿和美团圆的心理。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道出了人们中秋望月的美好祈愿。深刻而富有寓意的名句之所以传唱不衰,最重要的是在于它能拨动无数中国人对和美圆满家庭的期望。


3、“百花齐放”的多样风情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重要时机,仪式则是传统节日含义的重要载体。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历史和区域不同,我国对中秋节的纪念风俗也不一样。仅拿中秋的必备食品月饼来讲,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滇式月饼。就其表皮来说,苏式和滇式为酥皮月饼,广式和京式则为糖浆面皮月饼。就其饼馅而言,通常有五仁、百果、豆沙、枣泥、莲蓉、蛋黄、冰糖、火腿等,五花八门,品种各式各样。就月饼的制作而言,也越来越精巧,在饼面上常印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或绘上嫦娥奔月、月宫蟾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图画。 

在我国中秋节是全民族的重大节日,少数民族在中秋节日的庆典风俗更是各异。苗族男女青年则在中秋夜跳起苗家舞蹈,这一风俗被称为“跳月”。活动中男女青年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壮族有“祭月请神”的习俗,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们便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个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上下天的梯子。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傣族有拜月的习俗,小伙子清早带火药枪上山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则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集体准备节日的晚餐,待到月亮升起,全家老少开始“拜月”,仪式过后,阖家围坐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借助中秋节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接受是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有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比较肤浅,对过传统节日的态度不积极。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一些传统节日习俗不能得到保留”当前,因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变迁,各国文化竞相纷呈,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刷下也在悄然变化。如何把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价值激活,使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能够在青年大学生中得以传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国实行的重大传统节日放假的制度为大学生自由出行创造了条件,因此,中秋假日期间,高校、社会和家庭要共同联手,以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机遇。


高校

深入挖掘中秋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


1、 挖掘节日教育资源,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对文化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和无形的吸引力。高校要挖掘中秋节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与传统节日对话的。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我们可以根据中秋平台节的由来、习俗、内涵和意义将中秋节庆风俗分类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系列、家庭美德、民族繁荣系列的内容贯穿到思想政治课堂,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中,重在突出其传承的思想和当代价值。另外,高校适时在校园网站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补充中国中秋节日历史和风俗的介绍;二是面向全球开展有奖“异国中秋时节风俗调查”和“中国中秋节日献计策”活动;三是中秋节日互动窗口。这样做,展示了中秋民俗的魅力,大学生加深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乐于接受或承继,还能提升中秋节日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并走向世界。


2、举办节日实践活动 

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高校各学院各社团可以利用中秋假日的有利时机,举办多种活动营造美好和谐、团结向上的气氛。一是举办校内庆祝活动。节日来临之际,给学生发放月饼,布置中秋节日象征性的服饰、标志、符号,开办中秋音乐会,组织师生放孔明灯、猜灯谜、创办中秋诗会,等等,这些校内活动一方面使大学生获得精神的放松,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体验中国古老而神奇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二是组织校外考察工作。组建大学生廉洁调查小组,指导他们走进商场、饭店、社区、礼品回收站等场所,以问卷、访谈或实地察看的形式,反映不同阶层群众的节日生活状况,披露中秋节各种请客送礼铺张浪费的丑陋现象,分析不良风气的根源及其严重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这样,一是促进大学生感受中秋节的美好和谐;二是启发他们维护礼尚的伦理道德,自觉抵制浪费奢侈之风和低级趣味的流俗。


社会

弘扬中秋节的爱国主义精神


1、建立节日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它让人在观看、思考与感悟中产生丰富的思想。关于中秋节日教育基地,既可以是古老传说中所涉及到的重点场所,也可以是我国历史上在中秋节日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纪念地,例如,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秋节前,戚继光率戚家军经过周密部署,浴血奋战,以托石疑兵之计一举收复宁德漳湾横屿岛,自此,每年的中秋节群众自发举行托石以全竹为炬游行纪念。我们可以利用戚继光横屿之捷的机会在横屿岛建立教育基地,在这期间,向在校大学生优惠火车票、免除基地的门票等措施鼓励参与,旨在促进大学生学习中国海防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更要传递一种意识:在面对民族的危急时刻,敢于放弃温馨安逸的生活,不畏强敌奋力拼搏,靠智力和耐力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海疆。


2、举行节日活动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生活等多重压力,现实外向交流较少。有必要依靠政府、社会团体充分挖掘中秋节日的精神内涵,鼓励各商家或者大型商场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举办具有不同民族风情的花展、花灯展、看灯会、猜灯谜、舞龙、文艺汇演等演出,将先进理念融入节日活动中,搭建不同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深刻地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传承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共谋计策。


3、优化社会环境 

礼尚往来互送敬意是中秋节的一部分,但是,市场经济大潮下,很多商家抓住这一市场,在月饼礼品上做文章,搭配销售洋酒、普洱茶、法国香槟酒等热门商品,包装和销售更是花样百出,用尽了噱头。一些人不惜花血本巴结领导、上级,为自己的前途编织人情关系网,某种程度上中秋节充满了功利的色彩。节日期间,一定要大力宣传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青年人提出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废除奢靡之风,还原中秋节庆赋予的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精神价值。


家庭

营造勤俭和谐的节日氛围


1、传递和谐生活美德

“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中秋假日为高校读书的大学生回家团圆带来了便利,家长在节日期间的言行则是子女的最佳典范。如今,在国家提倡“低碳、环保、节俭过中秋”的大环境下,摈弃节假日大吃大喝狂欢的庆祝方式,亲手做传统意义的团圆家宴,共叙天伦。尽管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私家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中秋节出行尽量选择乘坐公交、地铁、火车、拼车等方式出行,以此锻炼交往交际的能力,彰显团结协作重要性,享受其乐融融的节庆景象。携子女拜访长辈亲友时,坚决杜绝过度包装及“饼里藏金”等奢侈腐败的行为,不妨选择物美价廉的带有人情味的地方物品,感受着亲朋好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以及敬老爱幼等美好心意和优良品德。


2、传承勤俭持家作风 

中秋佳节在农村,除了吃月饼赏月外,也是一年之中忙碌热闹的节日。秋收时节,家长不妨带上归家的大学生子女一起从事收获活动,促进大学生在辛勤劳动中感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大学生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持家作风,启发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依靠科技来发家致富。庆丰收,话团圆,农村或社区的节日活动往往蕴含着很大的教育价值,如在山东的一些农村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中秋风俗,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又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还上坟祭祖等,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或参与此类活动,以感触活动承载的“耕耘”与“收获”的因果关系,感恩祖先的勤劳和付出,传承祖先勤俭持家的遗志,启发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能够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来源: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月)

作者:李海凤、张卓莉

责任编辑:吴晓峰

图文编辑:朴成国

图片来源:网 络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微信ID:weiybu长按二维码微信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