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实践探讨】“双一流”视阈下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7-11-01 延学笃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导读
“双一流”大学建设对辅导员队伍的新要求

自 1952 年清华大学创立辅导员制度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历经 60 余年的发展。辅导员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辅导员队伍稳步发展,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中国特色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双一流”需要构建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培养机制和师资队伍,而一流的辅导员队伍是“双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线工作者,应自觉提升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理想信念、价值塑造、品德养成、学业发展、创新创业、国际化实践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辅导员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成果,他们的成长经验应成为“双一流”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南。应紧密围绕《方案》要求,谋划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转型,总结并遵循辅导员成长发展规律,努力培育创新型工作团队,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队伍。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辅导员队伍转型方向

1.立足科学化发展,遵循变化规律

改革发展必须顺势而为,科学发展的前提是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体现在:第一,总结分析规律不够专业。近年来,辅导员优秀典型不断涌现,但对其成长历程、发展规律的研究还很少。比如,尚未依托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出优秀辅导员成长模型,特别是对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影响因素等规律性研究急需加强。第二,适应内生规律不太及时。“双一流”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目前辅导员队伍对上述培养需求的快速响应还不够。第三,运用规律不尽到位。优秀辅导员的成长模式经验还没能得到广泛借鉴,基于规律提供配套的机制也有待加强。优秀辅导员在哪一发展阶段的什么时刻受到了什么重要因素的影响,学校应该创造与之匹配的条件,适时激发内因施加外因,全面支持辅助辅导员成长。


2.立足可持续发展,研判形势要求

近年来,学生工作的时代特征越来越强,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目标变化节奏也越来越快,新机遇、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现有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滞后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有效的优质教育仍然供给不足。第一,从工作对象来看,学生发展需求多元化、个性化日益突出,独立意识、现代意识和批判意识等成为学生个性化的鲜明特性。2014 年 6-7 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在全国 30 所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69.1%的大学生倾向于“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寻找平衡”。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18.6%的大学生倾向于“个人价值”。[2]第二,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网络虚拟环境对学生工作布局、教育引导方式的影响日益凸显。作者所在学校 2015 年 12月对全校近 6 000 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统计其中61.3%的学生在网络上遇到过反动信息,15.7%的学生受到过消极影响,1.96%的学生认为网络负面信息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38.3%的学生有“翻墙”经历,且目的不明确。第三,从信息传播来看,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潮多元多变,文化碰撞日益频繁,学生思想独立性增强,信息在网络引发各类“蝴蝶效应”,辅导员原有的信息优势已经大幅弱化,需要及时充电以应对“本领恐慌”。上述调查中,学生每周上网平均时长 27.1 小时,每天接近 4 小时,83.8%的学生经常使用微信。要使学生工作在变幻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活力,就必须及时准确研判形势,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队伍。


3.立足创新型发展,审视工作特点

辅导员工作呈现出了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通用性,要求具备全面的“多栖”素质能力。第一,准入门槛更高。虽然辅导员职业尚未实现“科班”出身,没有专业限制和严格的准入标准,但却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等多方面知识技能,并将以上内容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第二,实践应用性更强。学生工作是育人实践的过程,培养一流创新拔尖人才既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育人实践依靠科学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科学理论。辅导员要能够活学活用各类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规律。第三,通用要求更多。辅导员工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只有熟悉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科研教学机制、文化环境,亲身经历了培养过程,才更有利于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识高度,从而胜任辅导员工作。上述工作特点,要求辅导员职业能力中具备发现问题的洞察能力、分析问题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谋划能力。这些能力核心的本质正是创新思维,不创新就难有成效,发展之路就越走越窄。因此,创新是辅导员队伍转型的必然方向。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断挖掘新问题、开拓新渠道、创造新方法。

“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创新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新途径

1.顺应发展规律,优化环境机制

优秀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队伍发展的一切构想都应以规律为核心。第一,从多个角度发掘规律。例如,既可以研究优秀辅导员成长的特定路径和周期,分析各阶段特点和递进关系探寻周期发展规律,也可以从优秀辅导员成长发展的主观内因和成长外力两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各因素的权重、关联关系及影响机理,还可以从年龄、学历、经历等独立特征分析普遍规律。第二,从自身能力培养适应内生规律。学生工作环境中,教育对象等内部因素的变化是育人规律迁移的根本原因。辅导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展开,辅导员应该练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内功,进而练就十八般武艺。第三,从创造机制出发适应规律。学校应充分结合规律科学地规划队伍结构、发展阶段,结合个体特点提供“定制”的培养方案,分时期、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机制,全面优化辅导员成长环境,提升成长发展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发挥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2.谋划科学布局,构建可持续格局

除了从机制上顺应发展规律以外,在队伍建设整体思路上还需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第一,空间布局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纵向(年级之间)建梯队,保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传承工作经验,老辅导员带动新辅导员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横向(学院之间)建群组,依托辅导员年级组等加强横向互动交流与合作。第二,时间布局上兼职辅导员,从优秀兼职辅导员中选聘专职辅导员,优秀专职辅导员经过多年的锻炼成长后多元化发展。第三,在工作布局上,按照研究方向和特色构建工作矩阵。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兴趣发展专长特色,依托辅导员工作坊、工作联盟等载体开展广泛的研究实践。


3.实现过程覆盖,打造创新队伍

高起点准入,提升队伍层次。辅导员队伍转型,本质上是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和研究实践型转变。以博士为基础构建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选聘博士担任辅导员也是为了满足“双一流”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第一,博士拥有高水平研究能力。他们完成了系统的学术锻炼,培养了探索未知、发现规律的研究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素养。第二,博士拥有突出创新能力。他们养成了创新思维习惯,掌握了创新的规律方法,沉淀了创新品质,在灵活运用方法论中练就了深厚的“内功”。第三,博士更熟悉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他们亲身经历了优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了一线科研和教学工作,最熟悉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过程方式和实际效果。因此,博士是最直接、最能满足辅导员岗位需要的人才。选用博士担任辅导员,更加有利于实现“双一流”的工作愿景。

高规格培养,激发创新意识。辅导员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要从多个维度去唤醒辅导员内在的创新潜力,让每一名辅导员都主动进入创新工作的状态。第一,创新思想观念。辅导员应主动接触新事物,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上进而超前于学生。不能只是耐心地倾听和后置响应,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念给学生带去如沐春风的清新,用新观念唤起学生发展的主动意识,发掘个人能力增长点,主动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工作角色从陪伴型向引导型转变。第二,创新思维模式。跳出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和内容的思维定式,研究学生新特点,结合学生新想法、新行为、新习惯、新兴趣,在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改革创新。例如,在学生工作中大胆引入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思考模式,工作定位从事务型向系统型转变。第三,创新方式方法。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考虑问题,工作方式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例如,在学生组织动员模式上打破班级和宿舍,建立“梦拓”导生等新的组织形式;在形成学生和辅导员联动培养、协同发展,按照“优中选优”“以优带优”“送优进优”的模式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活动交流中,借助网络直播平台提高互动性和沟通效率等,工作模式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高效率使用,发挥创新优势。在选拔优秀、全面培养的基础上,辅导员更要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在实战中增长经验。第一,要善于用批判思维发现问题。敏锐地发现学生成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功夫摸情况、究原因。学校要构建辅导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激发其养成主动思考、找准问题的习惯,通过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第二,要善于用互联网思维凸显工作时效。让互联网的“用户体验至上”等特点为学生工作服务,依托大数据和移动互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第三,要善于用系统思维发现规律。加强学生工作架构意识,完善顶层设计,突出工作的闭环思想。要制定实施科学化的指导性纲领,带动辅导员自觉投入、及时总结学生特点和工作规律,以创新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高平台发展,建立优秀人才资源库。学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全能多面手的潜质,将这支队伍打造成“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一块“责任田”。第一,博士担任辅导员后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辅导员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自身也重新体验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能够得到优秀学生的启发,从而加速共振成长。基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博士辅导员能快速转型发展,科研与行政“双栖”能力融合互动,更易于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二,辅导员队伍不是师资队伍的孤岛,而要与其他人才队伍保持实时互动,辅导员发展不是独木桥,而是朝着多元化发展的立交桥。应积极创造创新人才的选用机制,在“双一流”大学科研和管理人才、校内外互动交流中,为优秀辅导员创造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让辅导员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综合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提升。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 第3期)

作者:董卓宁 吕经纬 邵明英

责任编辑:牟柏德

图文编辑:朴成国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微信ID:weiybu长按二维码微信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