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研究方法】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7-11-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导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日常教育内容的凝聚与教育效果的强化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人才培养方针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探索和运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意义进行相应的选择,使历史与现实、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先进的时代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仪式和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为学生所接受。进入大学,学生的人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大学是一个人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不仅将获得更加广泛和专业的知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有教育内容、教育环节和教育手段的设置都至关重要,都将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当我们把这一系列串联起来之后,加入仪式教育的内容就可以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让学生通过仪式教育彰显其大学阶段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和收获。


2.教育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充分挖掘整合教育资源的合力和影响力

  仪式涉及集体记忆,文化传承、知识传授、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同时也涉及个体的文化及修养,其精神赋予每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意义。在仪式教育中通过群体达到促进个体意义和价值的发现,从而发挥出凝聚、团结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仪式渗透于教育的每个环节。且不说正规的入党宣誓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各种社团的成立仪式等也都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仪式,甚至包括考试承诺、生日聚会以及上下课的起立等都可以看作是各种仪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抓住这些仪式的契机,将仪式的形式与所附载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仪式教育能够把存在的教育形式固化、强化、升华,在仪式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过程控制,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效果的强化、群体覆盖面的提高。

3.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实现:通过角色体验激发个体主动性

  仪式教育具有学生角色体验和角色实现作用。学校根据一定的仪式,把整个大学期间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载体化为具体的形式,学生则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在仪式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并被仪式的庄重情境而信服,产生一种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通过角色体验,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群体中的一员、学校和社会中的一员,意识到自己对于整个班级的发展乃至周围群体和学校发展的使命,从而把自己的被关注程度和影响力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增强对学校教育目的的认同。


4.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实现:依托过程的把握发挥教育主体的最大效果


仪式教育是高校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高校这个特定环境的文化表现。它体现、承载、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对置身于该仪式中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仪式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外在形态,容易为人们看到和感受,应根据学生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环节,创设相应的仪式教育活动,通过仪式过程中所凸现的氛围去熏陶学生的言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尤其是在仪式的设计、准备、组织、宣传、实施和总结等环节中,要促进教育内容的充分展现,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和引发来自个体心灵深处的自我认同,最终变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实现对于个体和群体的教育示范影响作用,其烙印和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和以后的学习生活历程中都将自然得到升华和强化。


结合高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设计和开展仪式教育。


  通过仪式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明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仪式教育:

1.精心设计仪式教育载体,突出内容和形式匹配,实现预期教育效果。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人才培养方针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探索和运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意义进行相应的选择,使历史与现实、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先进的时代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仪式和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为学生所接受。进入大学,学生的人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大学是一个人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不仅将获得更加广泛和专业的知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有教育内容、教育环节和教育手段的设置都至关重要,都将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当我们把这一系列串联起来之后,加入仪式教育的内容就可以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让学生通过仪式教育彰显其大学阶段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和收获。

2.充分挖掘教育内容,注重资源创新和整合,实现自我体验和反思。

  仪式教育具有德育的内在功能,它既面向整体、又关注个体,既注重连续性、又注重阶段性。这些特点,恰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又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为此,仪式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把握教育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各有侧重,设计出具有连续性的系列仪式活动,从而构成学生成长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仪式的创新就体现在重新整合教育内容实现对群体的预期效果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真正投入其情、融入其境,在仪式中强烈感受到特定精神文化和内心深处自我要求的召唤,让个体进入自我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对照、反思、探索、重构,让学生在主动的实践体验中获得特定精神文化营养,茁壮成长。比如,目前各学校颁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就存在内容缺陷的现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及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所有受助者的补助能够直接从学校财务账户转入学生的银行卡,这一过程在瞬间完成,但方便之余却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助者的认识开始淡化,对于这些可能助其改变一生命运的援助,很多受助学生却无动于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很好地抓住这一教育良机,通过各种教育仪式,宣传受助成才典型,让受助学生受到教育,学会感恩,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3.注重实施环节管理,实现互动交融和个体与群体的共鸣。

  在仪式教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调动,为教育效果的深化奠定了基础。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能仅仅把仪式教育的效果保留在活动的瞬间或定格在某个简单的时间或空间,而应当在具体的实施全过程中加强管理,强化教育的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在学校的总体教育设计系列中认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施方法,结合学生特点,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想法,既避免仪式的组织者自身都不明白仪式的真正意义而留于形式主义,又兼顾仪式教育的实效。学生是整个仪式教育活动的主角,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和知晓仪式的目的和意义,充分意识到仪式教育括动是一个团队活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成败,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角色,既体现了个体的贡献度,又感受到群体的凝聚力。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采用学生自我管理和学生间互相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只有调动学生主体全程参与,才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更好地加深对仪式精神文化的认知,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对于仪式的设计、准备、实施和参与的全过程都应当包含学生自我管理和实践。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我们要把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兼顾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互相管理、相互激励,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有些仪式教育活动还可以邀请家长和相关社会群体一同参与,增强教育的深度和效果。


来源:《辅导员工作研究》

作者:胡宝国

责任编辑:李政

图文编辑:秦晓凯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微信ID:weiybu长按二维码微信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