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研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构建

2017-11-23 延学笃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导读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众创时代下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如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当仁不让的时代使命,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构建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根基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师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念、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创新创业精神风貌、创新创业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具有教育和陶冶、凝聚和激励、创新和开发等功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构建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大学文化层面上形成创新创业理念并将其融入大学精神与使命、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才能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支撑和内在驱动力,不仅需要借鉴、消化、吸收外在力量,更需要从本土文化和历史土壤中汲取内生力量。


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至圣先师们最深沉的智慧哲学,代表着华夏儿女们最崇高的精神追求,滋养着中华民族跨越坎坷,生生不息。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样,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的根基和力量之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构建主要体现为形成创新创业价值取向,激发创新创业精神,规范创新创业道德,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1、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取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至今在中国已有十五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目标滞留在创造财富和利润的功利性层面,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事业的理性层面与价值层面。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普遍呈现功利化趋向。他们视野大都局限于创业项目的创建运营和盈利状况,局限于创业所带来的名利光环,局限于物质化、实用化、功利化的个人利益追求中,并未将创新创业与自身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并未将创新创业与遵循职业道德、企业伦理联系起来,并未将创新创业与造福人民、回馈社会联系起来,甚至部分创业者仅仅只是将创新创业项目作为套取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资助的手段。这种功利化的创新创业动机不加以引导势必引发拜金主义、精神空虚、人际关系冷漠以至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等系列问题。


高校青年创新创业者是中国的精英力量,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其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职业价值观与人接受的教育、人的成长经历、人的社会阶层、人的职业世界观等都有密切联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理性精神,追求道德价值、注重人际和谐、讲求天人合一、讲究民胞物与,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能够帮助高校青年创新创业者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圆融、统一。高校青年创新创业者正确的价值观,是支撑其创业和实现人生梦想的根本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拥有责任感、使命感,在创业的过程中协调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道德与利益等之间的关系,解决创业之惑、事业之惑、人生之惑。


2、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只有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创业者,才有可能开始创业,走上创业之路,才有可能经受住创业过程中的坎坷艰辛,才有可能在历经风雨之后见到成功的曙光。创新创业精神是创业者个性品质和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包括不甘平庸、勇于冒险的创业理想,不拘常规、捕捉机会的创新意识,不畏坎坷、坚持不懈的创业意志,不忘诚信、善于合作的敬业精神,以及不忘责任、回馈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等。


无论是创新创业精神中的创业理想、创新意识、敬业精神,还是社会责任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如著名学者余英时在《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中所述:中国的商人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登上历史舞台,秦汉以下,商人一直在社会上活跃。明清时期,商人阶层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社会价值系统中正式上升,“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渐渐演变成“士商农工”的新秩序。“四民异业而同道”“士商异术而同心”“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追求创业垂统”成为社会的共识。


“勤俭”“诚信”“不欺”已经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业伦理。具体到关于创新意识,从影响深远的先秦“易”哲学中的“旧新”“变通”观念,到清初王夫之的“旧生日成”思想,从西周诗人们的“旧邦新命”之说,到清末政治家的“改制维新”实践,都是这一鲜活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


关于社会责任感,著名学者张岂之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强调“经世致用”,《大学》提出明德、亲民、至善三个纲要,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作为大学之道。其中不论是道德修养,还是知识积累,都和“治国平天下”相联系。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感的精彩演绎。在今天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我们要开发并运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来激发高校校园的创新创业精神,让高校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者的摇篮。


3、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道德


众创时代的来临,创新创业者也逐渐成为日益庞大,备受关注的群体。创新创业者逐步形成本群体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创新创业道德,我们可以理解为同人类的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相关,符合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一方面,创新创业道德的规范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尤其作为道德高地的高校,其创新创业道德规范的形成,需要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创业道德知识,形成创新创业道德意识,培养创新创业道德情感,体验创新创业道德意志,并最终践行创新创业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创新创业道德的规范需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资源。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渊源流长,对于高校创新创业道德的规范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对高校创新创业者的道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些耳熟能详的古代名言,时刻警示高校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固然能创造、积累个人财富,但始终需要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勤俭节约方能行之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一直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强调“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舍生取义”。在大义面前,利应居其后。这种重义轻利的观念背后,道德超越利益,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各类企业重利轻义的现象层出不穷,在金钱利润的诱惑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企业社会责任感淡薄。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的部分创新创业者也深受其害,利润至上,投机取巧,置道德与法纪不顾。高校可以借鉴传统义利观培养创新创业者,在从事创新创业实践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坚守公平与正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资源博大精深,如“小胜靠谋,大胜靠德”“艰苦创业”“以和为贵”“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等等。我们应不断地传承弘扬,借鉴吸收,引导创新创业者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实践中,始终不忘初心,坚守道德的底线,保证创新创业实践在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良性发展,从而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道德氛围。


4、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素质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使之完成创新创业过程,并取得创新创业成功的内在稳定的特征或特点,是以创新创业意识为前提、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为基础、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创新创业知识为保证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培养高校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素质应该始终着眼于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以使其萌发并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磨砺其创新创业心理,以使其百折不挠;致力于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以使其游刃有余;拓展丰富其创新创业知识,以使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


提升创新创业素质需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智慧,如《史记货殖列传》中便详细阐发了商人之祖白圭对于创业素质的论述:“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今日的大学生创业同样需要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战略眼光,自律、节俭、果断的心理素质。白圭还曾说:“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他认为创业者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精通谋略,像孙子那样排兵布阵,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样,要做到“智、勇、仁、强”。“智、勇、仁、强”在今天而言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都有重要启示。


此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儒商,其以人为本、和气生财的管理之道,诚信不欺、以义制利的经营之道,勤以创业、俭以治生的发展之道,审时度势、把握先机的决策之道,都值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细加揣摩,灵活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实践路径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文化理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依托先进文化的陶冶滋养。如举世闻名的创业型大学——斯坦福大学,被誉为推崇创新创业、鼓励冒险的宽松与自由的大学。这所大学校园里处处展露出不断拼搏的踪迹,也处处洋溢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新鲜空气。开创自己的企业创办自己的公司,成为每个斯坦福人的奋斗目标,从教授到学生都积极投入创业的第一线,斯坦福大学出现了一大批创业家和层出不穷的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理念。创新创业文化需要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浙江高校便可借鉴传统浙商的文化资源,“浙商”深受“永嘉”学派的影响,崇尚“通商惠工”“义利并存”,注重“经世致用”,“浙商”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出“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等经典话语,形成了“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的创业文化,各高校应该深入挖掘高校所在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依托自身实际,形成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发展又具有历史厚重感,充满感染力,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创业文化。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


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课堂这一主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一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创新创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与价值的挖掘,不断增强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之中。二是完善教材建设,在现有的《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风险管理》《创新创业学概论》等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可根据各校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如《儒商概论》《浙商概论》《晋商概论》等,让中华古代商帮的创业史,成为教学案例,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三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创业史,或者以时间为经,或者以空间为纬,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组合,课程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教师授课可对子贡、范蠡、计然、胡雪岩等人物的经典创业案例进行剖析,强化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增强体验性,寻求先贤的创业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便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传统,强调闭门求学,其学无用,需汗漫九垓,遍游四宇,读天地无字之大书,方得人间真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最重要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融入其中,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大学生在进行校园创新创业活动时,引导其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相关商业项目,如开发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工艺品,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公益创业,等等。另一方面不断建构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中。如可结合社会实践对地方史料做挖掘考证、资料整理,采访、搜集、整理民间创业故事,促进传统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拓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尤其是与创业相关的古代商帮会馆,让大学生体验古代商帮的创业艰辛及独具特色的经营之道。通过这些途径,大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更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善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自身创新创业实践。


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而来便有“孟母三迁”“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等典故,强调环境对于教育活动的巨大作用。构建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环境建设中,从舆论环境层面来说,高校通过校内橱窗、展板、宣传栏、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等传统媒体与校园网主页、校园BBS、手机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融合,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提炼与创新创业相关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名家解读,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引导,让校园内充满创业气息,形成勇于创新创业,乐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选择提炼,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之中。如在教室、食堂、宿舍、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书刻传统创新创业格言、悬挂创新创业相关书画作品、树立古代创新创业先贤的雕像;校内湖泊,道路,教室的命名都借鉴古代创新创业文化元素;充分运用时尚流行的影像符号拍摄微电影、微视频进行展播,用时尚文化的形式诠释和传播古人的创新创业智慧,力求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真信,真懂,真用。

来源:高校辅导员(2017年4月)

作者:罗亮

责任编辑:吴晓峰

图文编辑:朴成国

图片来源:网 络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微信ID:weiybu长按二维码微信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