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6-01

三、主张开采银矿,由国家铸造统一银币,允许民间使用钱票

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肆无忌惮,林则徐已经没有办法再主张以禁鸦片来解决“银荒”,于是,他就建议组织人员开采金银矿产,扩大金银来源。林则徐晚年活动的云南,矿冶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估计,官私矿厂中以开山冶炼谋生之人不下70万,连“盗矿”者计算在内,最少有100万人,采矿对清朝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清朝廷中的某些人,认为开矿把大批劳动人民聚集在一起,会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威胁,因而要求封禁矿山。林则徐反驳了这类观点,认为:“伏思有土有财,货原恶其弃于地,因利而利,富仍使之藏于民,果能经理得宜,自可推行无弊。”,而且“滇省跬步皆山,本无封禁。而小民趋利若鹜,矿旺则不招自来,矿竭则不驱自去,断无盘踞废硐,甘心亏本之理。其谓人众难散,非真知矿厂情形者也”。这里林则徐不仅揭露了顽固派的昏庸无知,而且表明了自己支持新兴商人阶级的心情。

 林则徐

在经营方式上,林则徐以为可以官办,可以官商合办,也可以商民自己办,尤其认为商办胜于官办。他说:“查办厂先须备齐油米柴炭,资本甚巨,原非一人之力所能独开。官办呼应虽灵,而在任久暂无常,恐交代葛腾滋甚。倘若因之亏空,参办则有所藉口,筹补则益启效尤。况地方官经管事多,安能亲驻厂中,胼胝手足,势必假手于幕丁胥役,弊窦愈多。似仍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则官有督率之权之无著赔之累,似可常行无弊。”他对问题的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了使商民开矿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利润,林则徐主张实行“宽铅禁”(改宽对私人买卖铅的禁令。因铅为制造军火之物,以前官府严禁买卖)、“减浮费”(减轻政府对开矿商民所征收的各种捐税)、“严法令”(加强对矿工的种种管制,以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护矿主的剥削利益)、“杜诈伪”(采用一些措施惩治奸商诈骗行为)等措施。这些建议都是有利于商人的,为他们着想,为他们代言,保护他们的利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清代银锭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比较流行的货币,但它还处于称量阶段,使用和携带起来极不方便,而当时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入的银币由于有确定的成色和重量,在流通时比较便于使用,因此很自然地得到流通并为人们所采用。在东南沿海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有些交易甚至一定要支付洋钱(外国货币)才能成交,因而必须在事前把银锭换兑成洋钱。求兑者多,就出现了银币高于实际含银量行使的现象。如江苏省,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民间每洋钱一枚大概可作为漕平纹银七钱三分,当价昂之时,并有作至七钱六七分以上者”。这对我国货币制度与金融市场是一个冲击。许多外国投机商人就采用输入银币以套取银锭的办法来掠夺中国。对这一情况,许多人主张“禁用洋钱”,尤其是封建顽固派,而林则徐却认为银币方便于民众,禁止银币不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民情图省图便,寻常交接,应用银一两者,易而用洋钱一枚,自觉节省,而且无须弹兑,又便取携,是以不胫而走,价虽浮而人乐用,此系实在情形”,因此应“听从民便”,就是准许民间使用洋钱,不要禁止。不过他同时也主张对使用银币要“示以限制”,即要使洋钱与纹钱的交换比率同含银量相称,不能让银币高出纹银。对于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林则徐不是单纯靠行政手段,而是更重视商品流通的规律,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官局铸造银币,“或云,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纹银五钱为准,轮廓肉好,悉照制钱之式;——初行之时,洋钱并不必禁,俟试行数月,察看民间乐用此钱,再为斟酌定制”。林则徐主张禁止洋钱在中国通行,维护我国法币地位,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但他与顽固派不同,初步认识到“银钱贵在流通”,重视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适应币制从重量金属币向铸币发展的自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近代铸银币制代替旧的币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方面反映林则徐鲜明的维护我国币制独立和国家权益,反对西方经济侵略的爱国主义,同时也反映他在实践中形成的适应商业资本发展的近代币制思想,可以说这种货币理论,虽然还不十分自觉,但与西方货币理论不谋而合,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

清道光年间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各种信用钱票也卷入流通。钱票的出现是货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增长的反映,但它却不断地遭到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鸦片战争前夕,当鸦片走私引起的“银荒”己十分严重时,有些人把货币流通领域中的混乱状况归咎于银票,要求禁止,林则徐反驳了这种主张,坚定认为钱票的正常流通不会引起银价贵,银贵也非因使用钱票。他指出,商人使用钱票满足了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商业活动,弥补了现金的不足,并且可以减轻由于鸦片走私造成的“银荒”的现象。他说:“查近来纹银之拙,凡钱粮、盐课、关税一切支解,皆己极费经营,犹藉民间钱票通行,稍可济民用之不足,若不许其用票,恐捉襟见肘之状,更有立至者矣。”林则徐从有利于商品流通与交换活动的观点,肯定了钱票的积极作用。

可以看出,林则徐关于使用钱票的观点,不但有维护商品经济,便利商业活动的考虑,也是同他的减轻鸦片走私后果的企图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林则徐的思想同传统“抑末”思想相反,充分体现了他“用民心,恃民力”的“民为邦本”的主张。

四、重视农业的思想

林则徐一生十分关心农业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是以农业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统治阶级,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一般地主,其经济收入基本上依赖农业,“以农为本”是地主阶级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京师时,由于农民起义的影响,林则徐就觉察到农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是与灾情、饥荒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才能“养民裕国”,把农业看作是封建国家致治养民之本,而农业又与水利工程分不开,“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为农田之本”,认为“地力必资人力,而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在京期间,他翻阅了清档文件,辑抄了汉至清代一些官吏与农学家关于兴修农田水利的主张,参考了历代有关农田水利的著作,辑成了《畿辅水利议》一书,“首胪水田利益国计民生,明当务之急也”,提出了取消漕政,用在畿辅一带治水治田,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来取代南粮北运,解决京师的粮食供应。并企图在京津一带“倡行有效”之后,“以次推行各省,普京乐利,而营田之能事毕矣”,从而达到“家给人足”的目的。针对当时的漕政弊端而提出的大胆改革,对恢复江南的农村经济,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清朝政府的财赋收入,不失为有效的措施。

《畿辅水利议》

他力主在江南地区推广旱稻,并大胆实验,以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民食问题。他对农业耕种技术也颇留意,提倡深耕、细作、疏种、培土、点播,科学种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林则徐对农具的改进也颇为重视。在19世纪30年代,他就对当时西法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有位叫齐彦槐的人仿制西法抽水龙尾车,引起了林则徐的重视,林则徐早年就知有龙尾车,见齐彦槐试制成功,即亲到现场观看,认为这种龙尾车不仅有利于田园灌溉,还可用于抗涝排水,要求加以推广试用。

龙尾车模型

林则徐敢于改革,勇于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贯穿于他日后的政治活动中,即便是在他被贬谪到新疆时,仍不忘搞屯田,大兴水利工程。经他主持和修过的工程,计有江苏的浏河、白茆河、七浦河、宝山海塘,绕阳运河,桃源、江都等处的河道闸坝,福州的小西湖,西湖的江汉堤坝等等。虽然在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下,要大面积地治水垦田广种水稻,改变当时的农业面貌,会遇到种种障碍,但他的努力,表明他对农业问题的关注,客观上也具有维护民族经济的进步意义。 

(来源:2005年12月第21卷第6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刘克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