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6-01

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

夫福非和不致,和非积不成。

张英

被康熙帝誉为“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的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圃翁,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张英中进士,选庶吉士,后任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为官忠敬诚直,表里如一,被康熙帝视为股肱。张英去世后,朝廷赐给他谥号“文端”。雍正帝即位后,又追赠他为太子太傅。

张英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众多方面告诫子弟做官做人的道理。清末名臣曾国藩推崇备至,称赞张氏家训“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人生要务莫如安分

在《聪训斋语》中,张英说:“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他视“安分”为人生第一要务。从广义来说,就是要知命,安于本分;从狭义来讲,就是要做君子,守好本分。无论是为官还是处世,都可以从“安分”二字入手。

《聪训斋语》

张英为官数十载,日日在“纷扰荣誉,劳苦忧患之中”度过。他也曾遭遇挫折或被降职,但最终都以其独特的立身处世之道获得康熙帝的重新启用甚而提拔重用。对于个人的荣誉得失,他认为不必太认真,所谓“有荣必有辱,有得必有失,有进必有退,有亲必有疏。”在他看来,一个人当知足不要奢求太多。正如汉儒董仲舒所注意到的,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如果它长有上齿就往往不长角,假使它有翅膀就往往仅有两只脚。既然这样,做人又怎能奢望两全其美呢!通晓了这一点,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官位,都不会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势,而动用官府的银子去谄媚上官。

张英认为官员的安守本分就是恪尽职守。他到南书房任职后,晨入暮出,勤恳供职,君臣间所探讨的大都是有关民生利弊和四方水旱的事情,皆以爱养生民为心,以讲求利济为主。张英还对官员队伍中明哲保身的态度提出严肃批评。他主张为政者应当明白政治运行中常常有“不能避之害”,所以不能一味趋利避害。康熙年间,江宁知府陈鹏年曾因故得罪总督阿山和康熙随从,后者欲加罪于他。康熙帝在南巡期间,询问江南官员队伍中廉洁之人,张英首荐陈鹏年。陈鹏年非但得以免罪,后来还被康熙帝屡屡委以重任。

其子张廷玉在张英的教育影响下,虽一生身系要职,但一直有守有为、尽忠尽职。张廷玉认为,奉职应公正自守,不要计较个人毁誉得失,不能枉法徇私,他引用明代吕坤的话说,“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张廷玉在留给子孙的《澄怀园语》中也说道,只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神气安闲,才能求得心之真乐。

张廷玉

做人要以谦和为本

张英处世,主张积和谦让,强调做人要以谦让、益人为本,他说:“居乡则厚重谦和,足以取重于乡里。”如此,则有利于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史载,吴家是张家的隔壁邻居,吴家想侵占张家宅基地用于盖房子,于是两家起了纷争。张家派人到京城向张英说明原委,请他定夺。张英随即修书一封,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信后,明白了张英和睦邻里的良苦用心,于是主动让出三尺。吴家听说后深受感动,也主动退出三尺,因此便有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六尺巷”。

六尺巷

退休居乡后,张英更是以“谦和”自励。与乡民相处,他总是以一位山间老者的姿态出现,从不以达官贵人自居。往来山中,碰到挑柴的人,他也能主动让路,给人方便。

张英还说:“夫福非和不致,和非积不成。”他认为,富贵家子弟更应当警醒,否则必为人所侮。从情理上来看,常人必不敢轻易侮辱富贵家子弟。但实际上,富贵家子弟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并受到他人妒忌。原因很简单,身在富贵家,所得到的本来就已经很多。如果富贵家子弟这个时候还以盛气凌人、不懂得谦和的姿态出现,就容易受到侮辱。张英要求子孙遇事要忍让,一言一行都要想着有益于他人。他回顾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说自己平生从未受过小人的侮辱,主要就是因为能转弯,能受得了小气,吃得了小亏。

家之兴替莫不由于阃内

虽然是传统士大夫的一员,张英却深刻认识到女性在治家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家之兴替,莫不由于阃(kǔn)内。”“阃内”是妻室之意。

张英曾回忆道,自己的父亲平生乐善好施,而母亲吴太君则能倾心佐助。碰到家族姻党中有贫穷不能度日,以及红白喜事不能料理的情形,吴太君都能慷慨解囊。张英的妻子、儿媳辈中,也出了多位持家的好手。张英家有段时间生活窘迫,朝不保夕,幸亏有夫人姚氏精心料理家务,才勉强渡过难关。张英居显位后,她仍然坚持节俭朴素,衣服都要亲自缝补反复穿着。

《桐城耆旧传》载:曾经有位亲戚派婢女到张英家问候起居,姚夫人当时正在缝补旧衣物。婢女不认识姚夫人,就问“太夫人安在?”姚夫人应声作答说自己就是。婢女大惊,羞愧而退。还有一次,张英六十岁生日,晚辈们想按照当时的惯例请戏班演剧祝寿。姚夫人则和张英商量道,我们家从来不做这种事情,为什么不考虑把请戏班演剧所需的费用制成棉衣等,施舍给路上饥寒交迫的穷人呢!张英听后,“笑而许之”。

《桐城耆旧传》

至于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张英更是推崇有加。他曾在《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中,饱含深情地回忆姚氏教子的故事。他回忆道,长子廷瓒每逢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时,姚氏总会提醒他务必小心敬慎。姚氏对儿子说,自从嫁到张家以来,每每看到你的父亲在主持考试事宜时都能奉公守法,即便是在内廷里,教习庶吉士考试时,你的父亲也是努力做到宁愿得罪朋友,也不愿徇私枉法,更何况你受朝廷的指派主持乡试和会试呢!后来,张廷瓒、张廷玉兄弟在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时,都能谨守家训,外界从无疑义,张英闻讯后,大为赞赏,并归功为“夫人教之也”。康熙帝也曾在君臣对话之际,对姚氏教育子女的成就提出表扬,并说:“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张英的家训在后人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素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赞誉。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于康熙十八年中进士,官至少詹士;次子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曾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等;三子张廷璐中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五子张廷瑑于雍正元年中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张氏子孙无论在朝在野,大都谨守家风,恪守祖训,居官以廉,居乡以善,行礼让,重节义,被后世所称道。 

(来源:2017年第10期《中国纪检监察》·朱昌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