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疆屯垦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林则徐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哦!!

  林则徐,字元抚,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作为“罪臣”从重发往伊犁,从而与新疆结缘。即便身处西域边陲,他仍然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心,以国泰民安为己任,关注西域边情,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屯垦活动,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呕心沥血。

林则徐画像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九日抵达伊犁惠远城。此时,新疆处于“三载无边烽”的安定期,而清朝专注于东南战事,无暇西顾。然而,经历过东南沿海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洗礼的林则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出于对边疆安危的警觉,林则徐选择了兵农合一、攻防俱佳的屯垦形式来应对危局,新疆屯垦由此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林则徐的屯垦计划是在布彦泰(时任伊犁将军)的支持下得以开展的。林则徐虽为贬官,但其爱国抗英的事迹美名远扬,因此受到布彦泰的敬重。林则徐行将抵达时,布彦泰派兵丁前去迎候,而在林则徐抵达后的第二天,布彦泰心知林则徐西戍途中“就店中为粥而食”的饥肠辘辘,送来米面等食物,并陪伴林则徐打发寂寥时光。受到如此敬重和礼遇,林则徐的心情和身体状况均有所好转。此后,布彦泰派林则徐“掌粮饷处事”,开始了屯垦事宜的经营。随着俄国势力顺延巴尔喀什湖不断扩展,并向伊犁西北移民筑垒,林则徐对屯垦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决心将屯垦作为卫国固疆的重要策略。

  林则徐亲自摘抄、整理了《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处屯田原案摘略》《巴尔楚克等城垦田案略》等关于屯田的原始资料,尤其是以巴尔楚克为实证对象,详细研究了历年巴尔楚克等地的屯田情况,进一步做出了“屯垦是西域戍守的最有效方式”的判断,既可节省军饷,又可巩固边陲,并以巴尔楚克屯垦作为实例进行宣讲和推广。

新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道光二十四年,清朝以伊犁屯垦成效显著为由,下旨新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效仿伊犁模式,大兴屯田。布彦泰经过勘察,认为惠远城外的阿齐乌苏废地可作为屯田可用之地。阿齐乌苏废地是因为缺水废弃的,林则徐深谙屯垦欲兴盛,水利必先行的道理,为了复垦阿齐乌苏废地,林则徐向布彦泰建议,在阿齐乌苏废地兴修水利,决定将哈什河引水渠道拓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并亲自捐资修筑难度最大的“龙口段”工程。龙口段修筑难度极大,据史料记载:“北岸系碎石陡坡,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须刨挖石坎。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

  在条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此时已近60岁的林则徐并无退缩之意,亲自督工,动用工匠五十三万四千人,终于按照原计划修筑成一条长六里多、宽三丈有余的大渠。此后,滚滚河水为屯田所用。由于灌溉水源充足,河北岸农田受其泽被,成为当时新疆最大的产粮区,此渠因此被称为“林公渠”。水利条件的完备与充足,带来较大的屯垦收益,在三棵树、红柳湾以及阿勒卜斯,屯垦成效初见端倪。

林公修筑皇渠龙口

  为了推动全疆屯垦事业的发展,林则徐被清朝钦命为南疆勘地的躬身执行者。南疆勘地屯田绝非易事,不仅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屯田政策,任务繁琐而艰难。考虑到林则徐的身体状况,布彦泰力劝林则徐就近考察,林则徐当即表示愿亲自前往南疆勘地。林则徐的南疆勘地之旅,始于库车,止于塔尔纳沁,在南疆广袤的土地上,“烽车遍八城”,勘地十处,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勘察过程中,林则徐细致入微,几乎事事躬行,更为今人所叹服的是这次勘察地点的偏远和艰难。每到一城,林则徐都进行仔细勘察,并将勘察结果如实禀报伊犁将军布彦泰核实。据统计,在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伊拉里克和喀喇沙尔,获得了垦地“六十八万九千七百一十八亩”的斐然成就。林则徐勘地历时11个月,行程2万多里,勘地效果显著,是西域屯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是清朝制定南疆垦荒政策的驱动力。

  在南疆勘地时,林则徐十分注重水利的开发和建设:在和尔罕和叶尔羌地区兴修屯田水利工程;在喀喇沙尔原来的北大渠南岸再开一道中渠,将库尔勒北山根处原有的灌渠渠口拓宽,并又挖一条新干渠;在伊拉里克(今托克逊西),从其西200里处的山口引水屯田;更为历史所铭记的是,他在勘地哈密塔尔纳沁时大力推广坎儿井(当时称为“卡井”)。林则徐一向对屯垦灌溉设备十分重视,认为节水灌溉是更为良好的屯田方法。在吐鲁番地区见到“卡井”后,他详细询问了当地农民,得知坎儿井具有蒸发少的优点,认为这种由民间因地制宜创造的节水灌溉设备乃“不可思议之事”。

坎儿井

  于是,林则徐鼓励当地农民积极挖渠修井,并亲临现场指导,极力主张推广这种节水灌溉模式。在林则徐倡导推广之前,坎儿井仅仅限于吐鲁番地区,且规模不大,仅30余处。经林则徐的大力倡导之后,在伊拉里克等地又增开坎儿井60余处,前后共计达100多处。至今,当地人仍亲切地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林则徐在勘地过程中,非常关心垦民生活的疾苦,教民纺车织布,并当面询问农民屯垦事宜,力图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林则徐还倡导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屯垦方式,例如,在吐鲁番,林则徐将本属于兵屯之地划拨给一户农家耕种。此外,林则徐把农民生活疾苦的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让垦民得到更多的援助。

  林则徐的亲民言行,大大改变了朝廷官员在广大新疆垦民中的形象,深受当地人民爱戴,为林则徐屯垦计划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林则徐是清代中期新疆垦务的重要领导者和执行者。虽然遭遇流放新疆,但林则徐心怀国家、民族的爱国之心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他不计祸福,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淡化荣辱,不在其位,亦谋其政。林则徐屯垦戍边的理论和实践,受到百姓爱戴。

(来源:《兵团日报》·张安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